儀門至大堂的中央有一座三門四柱的石質牌坊叫“戒石坊”,面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意思是說:只有處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戒石坊
- 創始人:趙光義
- 所處時代:宋朝
- 記載:《官府戒石銘》
儀門至大堂的中央有一座三門四柱的石質牌坊叫“戒石坊”,面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意思是說:只有處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
儀門至大堂的中央有一座三門四柱的石質牌坊叫“戒石坊”,面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意思是說:只有處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公生明”三個字出自戰國時荀子的話,原文是“公生明,偏生暗”。到了明代,山西人曹端在後面加上“廉生...
牌坊無定製,大多是四柱三門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稱為“戒石坊”。乾隆《武安縣誌》衙署圖在大堂前則標有“觸目驚心坊”、“聖諭坊”、“天語坊”等名稱。儘管名稱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進出熟規,銘記不忘,故通稱“...
賜郡縣。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黃山谷所書《戒石銘》於郡縣。兩宋以後,《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流傳日廣,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清代前期,於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後期改成牌坊形式,現河北保定直隸總督衙署仍保存著"戒石坊"。
戒石坊 “戒石坊”,面南刻有“公生明”三個大字,意思是只有處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為北宋趙匡胤首倡。面北刻16個大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是南宋高宗頒示各州、府、縣刻於大堂前,記縣官辦理政務時...
淮安府衙內戒石坊,是皇帝賜給府衙作為官場箴規用以警戒官員的,南面題寫的是春秋時期思想家苟子所撰的“公生明”三個大字。在戒石坊的前方就是淮安府衙大堂,在大堂的南面有東西兩排房屋並列而建,是淮安府的六科,按古時左文右武...
通往大堂的這條道叫“甬道”,甬道上,有一石亭,為“聖諭戒石坊”,是帝王戒訓地方官員的建築,石亭上刻有“公生明”和“廉生威”的戒語,意為只有公正無私才能明察決斷,只有清白廉潔才能使人敬服,這是明朝嘉慶年間河北無極知縣郭...
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張鳳翼修縣署,康熙五年(1666年)知縣馬萬里修大堂、戒石坊、寅賓館等,房舍 達300餘間。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縣高以永重修二堂及左右夾房,並改“思補”為“琴治”。到康熙中葉,恢復工作仍在進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