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謠

我的童謠

《我的童謠(My Nursery Rhymes)》是劉鼎業執導、編劇,楊洲梓製片,黃新和主演的劇情短片。

該片通過童謠音樂和動態畫面,回顧導演童年並探討馬來西亞社會種族和教育議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童謠
  • 外文名:My Nursery Rhymes
  • 類型:劇情,短片
  • 出品公司:青年電影製片廠
  • 導演:劉鼎業
  • 編劇:劉鼎業
  • 製片人:楊洲梓
  • 主演:黃新和
  • 片長:29 分鐘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彩色
  • 主要獎項:北京第12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獲最佳劇情短片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電影劇情,演職員表,獲獎記錄,

電影劇情

短片《我的童謠》用詩般的畫面和動人的音樂,對導演自己的童年進行了一次深情的回望,這回望中不僅包含了對舊時光的脈脈緬懷,同時還加入了導演對馬來西亞國內種族矛盾、教育不公平等社會問題的觀點寄託。很多導演都曾經拍攝過自己的童年,但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回憶中一旦碰上社會現實問題,一部成長史都會被講述成一部苦難史,從而失去了童年本該擁有的詩意。而本片的作者卻非常好地避免了這一情況,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以十分優美的視聽語言,將本來有可能陷於沉重的議題包裹得輕盈而柔軟。
先來講講這部片子的畫面。在我看來,本片的攝影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動”——攝影機的運動營造除了整個畫面的靈動。在整部影片中,除了一些短暫的過場鏡頭和最後結尾的幾個鏡頭外,幾乎沒有一個鏡頭是完全靜止的。片中有一段表現學生讀課文的場景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鏡頭首先是對準女孩的手和書,然後以一個稍快的速度向後拉,表現女孩整個身體狀態,從一個特寫景別過渡到一個全景,緊接著立即切入到下一個鏡頭,從後方拍全班同學的背影,同樣用一個速度較快的橫移來表現。這一組鏡頭的運動是非常考究的,很完美地配合了學生讀課文的節奏,在一部劇情短片中創造除了類似MV的效果,使片子十分”好看“。
即使是在一些劇情上沒有任何必要讓鏡頭運動的場景中,導演仍不甘將機器固定不動。比如有場戲發生在阿強家中,內容是阿強父母討論兒子的教育問題。 單從內容上講,這段情節用常規的正反打和幾個雙人鏡頭完全可以交代得非常清楚,但是為了實現畫面的靈動,導演依然煞費苦心地用各種細微的難以被察覺的推拉搖移讓場面更活潑,在提高了影片質量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拍攝的難度。我想,這就是對影像的敬畏,一個好的導演不會放棄對每一格畫面、每一個細節的精心雕琢與推敲,不為了拍完而拍,這是一個作者的志氣。這些細小之處不會被觀眾察覺,卻會被感覺,正是這些感覺的積累,是觀眾對片子整體形成了一個或好或壞的印象。
在音樂方面,本片的主旋律是那首童謠,這首歡樂的童謠作為一個感情線索一共出現了四次。第一次出現是在課堂上,老師教唱這首童謠,阿強作為移民不會唱,與整個班級不在同一調子上,引起了老師的不滿;第二次還是課堂,還是類似的場景,但老師這一次忍無可忍,批評了阿強;第三次出現是阿強自己在家主動練習唱這首歌;最後一次是在結尾處,阿強與另外兩個馬來本地小夥伴一起歌唱。
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四次童謠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導演刻意而為之,這次個點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戲劇理論中的“起承轉合”,而且完全呼應了貫徹全片始終的種族隔閡的議題。
第一次是“起”,用一個合唱中的不和諧來告訴觀眾華人(或者所有外來移民)在馬來社會的融入困難;第二次是“承”,老師開始批評阿強,表現在相處過程中,華人與本地人的衝突真正發生;第三次是“轉”,阿強開始主動練習這首馬來童謠,暗喻華人開始學習當地文化,試圖主動融入當地社會;第四次則是“合”,三個不同種族的小朋友在一起愉快地唱歌,以小見大地展示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漸漸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諧相處。
總體上,本片的畫面與音樂的使用相當出色,並且沒有像很多十分注重音畫效果的電影那樣置主題於不管不顧,而是很好地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導演不僅浪漫地回首了一回往事,還順手把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在這回憶中找到了一個美妙的落腳點,完成了一次舉重若輕的表達。

演職員表

主演:黃新和
導演:劉鼎業
編輯:劉鼎業
製片人:楊洲梓
攝影:陳麒文
美術:陳偉慶
錄音:夏宇

獲獎記錄

北京第12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獲最佳劇情短片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