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

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

《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是201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西爾維婭·布洛迪、童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
  • 作者:西爾維婭·布洛迪 童俊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1日
  • 頁數:226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0085970
  • 外文名:Beginning to Grow:Five Studies
  • 類型:心理學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名人推薦,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過去有關兒童早年發展的概念
嬰兒的全能感
早年經歷與後期的精神病理學
發展取向
第二章合成本能
三種主要的合成本能:窺探、裸露、殘忍
合成本能的潛伏期
第三章研究對象
蘿莉(Lori):窺探
埃德溫(Edwin):裸露,中度
蒂娜(Tina):裸露,重度
威爾(Will):殘忍
蓋爾:正性表現
第四章童年早期的衝突與自我力量
附靈A:採用的心理測試
附錄B:孩子7歲時對父母的訪談表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世圖心理《情感依附》姊妹篇,國際著名母嬰關係專家布洛迪大師最新著作,童俊教授主審、李孟潮作序推薦】
成人對嬰兒的喜愛——友善的、無言的表達
嬰兒就主動建立了對成人的信任
本書詳細、完整地記錄了兒童前七年的生活項目,包括兒童觀察、心理測試、校訪、教師訪談和不定期家訪,以及18歲時的回訪。通過這些細節的呈現,作者考察了兒童不同生活路徑的源頭,以及什麼對他們的影響最為深遠。

作者簡介

西爾維婭·布洛迪
(Sylvia Brody,1914— )
哲學博士,著名精神分析師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者,以其關於母親的行為和兒童發展的、觀察性的、臨床的、理論的研究而聞名。著述豐富,包括:《養育模式》(1956)、《嬰兒期的焦慮與自我的形成》(1970)、《母親、父親,以及兒童:對於最初七年中性格形成的研究》(1978)、《性格的演變》(1992)等。這些著作生動地展示了兒童早年的經歷對於形成性格結構和自我以及超我功能的意義。

序言

中文版推薦序
近年出版《情感依附》一書,在國內心理學界引發好評如潮。這個終生研究以“布洛迪研究”命名,而布洛迪女士便是本書作者。
這本書是另外一個長達十數年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布洛迪的貢獻不在於她提出了什麼新理論,更不在於她發明了幾個量表讓別人用,或者發表了幾篇SCI為校爭光,而在於她就那么一年又一年地進入家家戶戶,就那么觀察著,一觀察就觀察十多年,一觀察就觀察一輩子。
然後,她用紀實文學般的文字記錄下觀察結果,沒有多少讓外行頭大的數據,沒有看起來可以嚇壞數學差生、實際上可有可無的圖表,沒有一個個讓科學冬粉們興奮的P值和SPSS的最新版本,就是那么一行行的文字、一句句的描述,這種文風更像是文學而非科學研究報告。
在那些“科學”報告中,一定要有數字、有圖表、有P值、有SPSS的,可是往往在其中,你也聽不到一個嬰兒哭泣,看不到18年後的他,坐在沙發里唏噓人生的空虛和苦痛。
一個研究者做一個發展心理學研究,一做就是十數年,這事情在當前中國心理學界乃至大部分大學院系裡絕對是瘋狂舉動,相當於職業生涯自殺。
誰會給這研究基金呢?這筆基金要多少錢呢?這個研究項目每年能發幾篇SCI呢? 能發影響因子多少的期刊呢?
我們這群追逐名利的俗賊,滿腦子想的就是這些東西,然後一股“發表式研究”的歪風——即研究目的只是為了發表,為了發表到更好、更漂亮的雜誌奮鬥。然後,這種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邪氣又鑽入一代代博士、碩士的腦內——青年們就這樣被毀掉了。
而真正的研究者必然如布洛迪,只對少數幾個主題感興趣,一研究就是十數年,一研究就是一輩子。心中懷著對真理的嚮往、對人類的熱愛,而研究基金的投資者,必然也是懷著對真理和愛的信任,才能放心地把錢交給一個又一個的像布洛迪這樣的老太太。
中國心理學界現在不缺錢,也不缺人,但仍缺乏人心,缺乏理想,缺乏一顆顆安靜坐在孩子身邊的、聆聽他們故事的心靈。
有意思的是,目前國內對發展心理學有真實興趣的人,好像都是外行。真正的發展心理學家已經被大學功利主義的大海淹得半死。當我看到一個個外行的女人熱情洋溢地去學嬰兒觀察,一學就是幾年。我一開始非常不理解,但是有一天一個念頭突然閃過我的腦海——母性要回來了?
化解功利主義毒藥之靈丹,必然是那偉大母親之乳汁,是那無條件母愛之幻覺。
一個出生就遭媽媽白眼的嬰兒,難免要奮鬥終生,生怕失去名聞利養。
一個學習成績不好就被媽媽罵成“垃圾”,詛咒以後被餓死的少年,除了名利他還能依靠什麼?
他長大了自然就會變成一個功利主義研究者,只要環境中有一點點功利主義的氣息。
我們在臨床上不斷地提出疑問,這種功利主義的育兒態度,這種偉大母愛的喪失,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些人一竿子又要回到明清,大罵封建主義、儒家文化和朱老夫子。
我認為,這是放著臥室里的大象不看,而跑到過廳大罵鞋櫃造成了房間的擁擠。
無數臨床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類似布洛迪故事中的當代中國的“烏拉”是這樣長大的。
她父母往往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的,而是為了階級成分互補,如“你是工農家女兒,我是地主家兒子,咱倆結婚躲過這場運動再說” 。
組織上批准結婚後,女人為了這個她不愛的男人生下烏拉,烏拉是個男孩的話,他被幻想成全能拯救者(如毛澤東),如果是個女孩的話,她就被界定為災星(如蔣介石)。
即便母親喜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敢抱著孩子又親又啃,否則被扣上小資產階級情調可不是開玩笑的。
理想的、安全的女性身份認同,就是“女生產英雄”“女共產主義戰士”。
“偉大母親氣質”是被批鬥、攻擊的對象,這個母親還親眼看見無數身邊的紅衛兵們攻擊揭發自己的父母,你把一百本《斯波克育兒經》一百次地放這個母親眼前,她也不敢看、不想看。
她必須有無邊赴死的勇氣和不合時宜的動物性愚蠢,才會去如一頭野象一樣養育兒女,造就出他們的安全型依戀,而安全型依戀者在那個時候,恰恰是最不安全的。
偉大母親原型的投射—認同就此停止,母性喪失了。
直到近年來,隨著男人們終於有機會僅憑一人之力就養活家庭,才有一批批的女人開始撿起早就被踩在腳下的“家庭主婦”“好媽媽—好妻子”等這樣的身份認同。
然後,她們開始如饑似渴、餓虎撲食般撲向育兒書籍、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周末課。這波母性過度補償的洪水中,我想這本《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必然也是虎媽貓爸們的豐盛大餐之一,在這些飢餓的炯炯發光的眼神面前。即便最火紅的太陽也知道需要退避三舍,在黑暗中隱藏自己的光芒,只是默默地傳遞熱量。
李孟潮
執業醫師
國際心理分析協會(IAAP)會員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會員
中國心理學會、中華醫學會會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委員

名人推薦

西爾維婭·布洛迪,以其一貫的對研究的嚴格要求,再次拓展了對生命實際呈現的分析性理解。這是一篇翔實易懂的、關於幾個生命的研究,時間跨度十多年,是對絕大多數情況下易被忽視的、基本的心理功能的揭示與探索。
——沃倫·帕蘭德 醫學博士
根據觀察證據所得出的結論,布洛迪清晰地將母嬰互動及其對後續發展的影響,推上了精神分析理論舞台的中心。
——小彼得·布洛斯 醫學博士
對於和兒童一起工作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書。它提供了切中要害的關於嬰兒期研究的歷史,是一項從出生到18歲的發展的縱向研究。
——阿琳·克雷默·理查茲 教育學博士
這本書是一個長達十數年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布洛迪的貢獻不在於她提出了什麼新理論,更不在於她發明了幾個量表,或者發表了幾篇SCI,而在於她就那么一年又一年地進入家家戶戶,就那么觀察著,一觀察就觀察十多年,一觀察就觀察一輩子。
——李孟潮 執業醫師
我本想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卻意識到那樣囫圇概覽式的閱讀很不合算,甚至可能是在重複某些不中立的習慣,所以我就細細地品味著,慢慢地把它讀完。可能還需要多讀幾遍。
——張天布 主任醫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