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波西米亞移民雪默爾達一家離鄉背井來到內布拉斯加。最初踏上這片荒僻的土地時,他們赤手空拳,生活無著。雪默爾達先生承受不了思鄉之苦和生活壓力,最終開槍自殺。雪默爾達去世後,他的女兒安東妮亞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像個大男人似地,從這個農場到那個農場,四處去打工”。後來,安東妮亞去鎮上做幫工,暫時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但是在幫工期間,她被人誘騙懷孕,後被人拋棄。經受沉重打擊的安東妮亞沒有從此一蹶不振,而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回到鄉下,獨自生下孩子,重新開始生活。她與農民安東·庫扎克結婚成家,共同創業。20年後的安東妮亞兒女滿堂,生活充實富足。
作品目錄
引言 | |
第一卷 | 雪默爾達一家人 |
第二卷 | 幫工姑娘們 |
第三卷 | 莉娜·林加德 |
第四卷 | 婦女開拓者和故事 |
第五卷 | 庫扎克的兒子們 |
(目錄信息來自周微林譯2004年版圖書)
人物介紹
安東妮亞
她積極的認同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模仿當地人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語言和生活方式。安東妮亞自國小習英語,幫助她的家庭在困難的局面下生存下來;她能說流利的英語,而不像她的父母只能說電報式的英語。除了學會第二故鄉的語言,她還要學習美國的生活方式。安東妮亞在哈林太太家做幫工期間學會了操持家務、整理房問、教育孩子,在城裡做工學到的東西為她以後成為一家之主打下了基礎。
然而,作為移民邊緣群體始終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在城市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她最終還是選擇回到鄉下,嫁給了同族人,經營自己的農莊。安東妮亞結婚後,又重拾起母國的民族文化,她的家非常有波希米亞特色,吃的司拉契司是波希米亞食品,客廳里掛著布拉格的照片。在家裡說波希米亞語,孩子上學前還不會講英語,她還不斷傳授給孩子故鄉的文化等。
吉姆·伯丹
吉姆的童年是在內布拉斯加的祖母家度過的,那個時候的他就對自然,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長大後身為西部一家大型鐵路公司法律顧問的吉米雖然事業有成,但舊日的時光卻時時回到腦海中。小說的結尾他回到草原去看望安東妮亞時,他並未像安東妮亞一樣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而是感到空虛和失落。
莉娜·林加德
莉娜·林加德是除安東妮亞之外又一位自強不息的女性。莉娜為了不依附別人,她和安東妮亞一樣,先在小鎮上幫工。因為她心靈手巧、善於經營,她離開了小鎮,到城市裡開了裁縫店,受到當地婦女的喜愛和讚賞。她刻苦用心學習,“她鑽研那些時裝書永遠也不會感到厭倦。”之後又北上阿拉斯加,和兒時夥伴蒂妮在一塊,開工廠,辦實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幹和能力。莉娜走著一條與傳統婦女截然相反的道路,具有獨立自主、大膽創新的個性特點,她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系在男人的身上,不願意將自己關在家庭的牢籠里,並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蒂妮
蒂妮是一位敢於冒險、勇於奮鬥的女性。蒂妮膽子很大而且很有威力、魄力,她在餐廳當服務生時對待不同身份的男性客人只要露出不同待遇的眼神眼色就可以把他們制服。在黑鷹鎮一塊長大的姑娘和小伙子當中,蒂妮過的是最冒險的生活,也是獲得了最穩固的世俗的成就的。本來在西雅圖開辦寄宿舍的蒂妮,當她聽到從北方回來的礦工和水手們帶來的奇妙故事、看到他們帶回來的一袋袋金子的時候,居然賣掉了寄宿舍,結伴到圈城去。誰也沒有想到她潛伏著膽量突然甦醒時她會有如此大膽的壯舉。蒂妮好心照顧了一個瑞典人。她的善良給她帶來了好運。瑞典人把自己的產金土地立契轉讓給了蒂妮。從此,蒂妮發展了淘金事業並積累了一筆數額可觀的財富。但誰都知道,蒂妮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幸運,更離不開她的激情投入。她親自住到產金地的曠野中,並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 丟掉了三個腳趾。當朋友提到腳趾殘缺的事件時,蒂妮漫不經心,似乎對此毫不在意。她對自己的成功很滿意,但並不得意洋洋。蒂妮不僅富了自己,還勸她的姐妹莉娜到舊金山來開店營業並造福於莉娜。
雪默爾達
他原本是紡織匠、業餘的提琴手,生活的自由自在。然而由於妻子的唆使來到美國條件惡劣的西部。不懂得種田的他在面對中西部惡劣的耕種環境時顯得束手無策。在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下,既不能忍受離開故土的失落感,又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自殺了。
伯丹太太
吉姆的祖母伯丹太太也用自己有認知能力的身體感悟生活。伯丹太太很會持家,自己開墾了一個小菜園,種上南瓜、馬鈴薯、豌豆藤等果蔬,又自己養雞,儘自己所能安排好一家人的飲食。她不僅把自己家安頓得井井有條,還很能為別人家設身處地著想,急別人所急。她不僅把家人和鄰里看作是朋友,也把和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周圍的動物們看作是朋友。
創作背景
薇拉·凱瑟於1883年隨家遷往內布拉斯加大草原,並很快適應了大草原上惡劣的自然環境。她在內布拉斯加大草原上度過了難忘的青少年時期,大草原上的生活為她以後的作品提供了許多想像的空間。1912年後,薇拉·凱瑟開始以幼年熟悉的西部邊疆生活為題材,創作富有特色的作品。正是在這之後,《我的安東妮亞》帶給了文壇驚喜。
在凱瑟從事寫作的時代,美國小說的廣大讀者是中產階級婦女,她們的趣味趨向傳統,作為道德衛士的她們常常能左右全國性刊物的趣味。但青年讀者更加重要,他們具有前衛心理和逆反心理,反對保守,是最為活躍的讀者群體。在美國掌控小說家命運的是批評家,包括書評家。他們的好評不但能使作品暢銷,也能確定作家的地位。所以作家們在未成名時總是巴結批評家,而成名之後對批評家也要禮讓三分 。作為自力更生的女作家,凱瑟在創作小說時自然要考慮其作品的可讀性和商業前景。任何極端的題材和表達方式在凱瑟看來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凱瑟謹慎地構思著自己的作品,用一種傳統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講述故事,將自己對現實的憤怒和反抗在一個安全的距離之外抒發出來。換言之,重視個人公眾形象的凱瑟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視角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以免招來家庭和社會的非議和責難。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現代主義風聲水起之時,而當時正在致力於《我的安東妮亞》創作的凱瑟顯然受到了現代主義的感召,也開始大膽嘗試對傳統敘事的創新。凱瑟與好友伊莉莎白·沙勤特討論藝術形式和技巧時,曾明確指出其創作態度,“我希望我的女主人公能像桌子中央的這個珍品一樣,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她”。為了打破傳統的線性時間敘事,從多個角度立體呈現女主人公安東妮亞,凱瑟沒有採用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而是以小說中自己的男性替身吉姆·伯丹的視角來講述令人崇敬和愛慕的波西米亞移民女孩的故事。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書中著力表現的主人公從困惑到頓悟,從艱辛到幸福這一動態過程向來是成長小說的顯著主題之一。《我的安東妮亞》傳達了這樣的主題—— 只有經歷了足夠的磨難和挫折,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凱瑟用了大量筆墨描繪安東妮亞生活的艱辛,通過對安東妮亞成長經歷的敘事,表現她在社會化過程中成長的經歷和感悟,反映出人物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凸顯成長主題。小說《我的安東妮亞》正是抓住了主人公成長的契機,再現了動態的成長旅程。
安東妮亞的成長曆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移民內布拉斯加、失怙後的生活、在城市裡的生活以及重返內布拉斯加。每個階段發生的變故都可以看作是成長的契機。
藝術特色
這部作品沒有撲朔迷離、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沒有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懸念,也沒有或悽美或浪漫的一般小說中常見的愛情題材,然而其創新的形式和結構,別具一格的敘事角度,清新典雅的文風及純熟精湛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散發出永恆的藝術魅力,奠定了薇拉·凱瑟在美國文壇的獨特地位。
首先,凱瑟在小說的布局上另闢蹊徑,傳統小說強調在時間、地點、情節、人物和環境上的統一性,而凱瑟使其小說以新的插曲式的形式出現。如同人們會將一些傳聞軼事加入到他們的閒談中一樣,凱瑟在她的作品中也借用這種方式,將短小精悍的民間故事或傳說等融入故事的敘述中,為作品整體內容增添了不少色彩;這些小插曲使回憶更富於真實感,敘述更富於變幻。
作者摒棄了傳統小說拘謹的結構,用敘述者一些零散的回憶將故事串聯起來,這些插曲看似隨意,卻有著內在的聯繫,組成了完整的開發西部的歷史畫面。這種富於時空置換與跳躍的“故事中的故事” 的結構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起初曾引起爭議,而後逐漸受到人們的推崇,視之為小說形式與結構上的創新。
其次,小說的敘事角度別具一格,沒有採用傳統的“全知全能的視角” ,而是先以作者自己的視角引入故事,作為吉姆·伯丹的童年密友,作者在小說引言中,稍現即逝,幫助交待了吉姆寫下對安東尼亞的回憶的緣由;而後視角轉換成人物的視角進行敘述。凱瑟啟用故事中的角色吉姆·伯丹作為敘述者,將自己的情感融人到吉姆的生活經歷中,藉助他選取事件,塑造人物;通過他的眼睛來觀察事物,並得以盡情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也使時空的跨越自然、合理,從而將凱瑟在生活中所崇尚的慈善、勤勞、樂觀及對自然的熱愛通過安東尼亞等人物在小說中戲劇性地再現出來。
另外,作者用從容、舒展、抒情詩般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幅絢麗而又清新的畫面,其強烈的色彩,濃郁的鄉土氣息喚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帶來無盡的震撼。
作品語言凝練,表達細膩含蓄,想像豐富,富於節奏感,對自然景物的這些清新細膩的描寫,不但給人以精妙絕倫的感官享受,同時將人物心理和生理變化的全過程都呈之筆端,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再次,凱瑟在作品中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將情感滲透在情節之中,融合在意境之內。她恰到好處地運用類比、意象和象徵主義等藝術手法,深化了作品主題。
小說中還充溢著大量象徵主義描寫,如草原上的紅草象徵著自由和旺盛的生命力;吉姆祖母家的菜園如同創世紀神話中的伊甸園,象徵吉姆生活中的理想樂園等。凱瑟通過運用這些藝術手法,引導讀者洞察掩藏在表面現象之後的生活本來面目,促使讀者領悟那些生活場景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從而賦予作品極強的感染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作品影響
威勒德·索普認為:“這是她最出色的一本小說,也是美國文學作品中一部經典性著作。”凱瑟本人也認為這部小說是她一生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小說中,凱瑟以舒緩流暢的節奏和樸實優美的文字描寫了美國中西部邊疆地區開拓者的現實生活,真實地反映了移民拓荒者在處理新舊文化衝突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塑造了許多各具魅力的開拓者形象。因此,評論界把凱瑟看作美國拓荒時代的代言人,推崇她為“美國立國以來一名最偉大的女作家”、美國在“不斷的物質文明過程中精神美的捍衛者”。而她的作品<我的安東妮亞》也因作者歌頌“拓荒時代”的精神被稱為一首“拓荒時代”的頌歌。
中文譯本
譯者 | 版本名 | 叢書系列 | 出版社 | 出版年 |
---|
湯新楣 | 《我的安東妮亞》 | 《世界文學全集》 |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 1982 |
| 《啊,拓荒者!我的安東妮亞》 |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 | 外國文學出版社 | 1983 |
周微林 | 《我的安東妮亞》 |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 | 外國文學出版社 | 1998 |
周微林 | 《我的安東妮亞》 | 《美國學生課外閱讀叢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4 |
作者簡介
薇拉·凱瑟(Willa Cather 1873—1947)是美國19世紀著名的小說家、短篇小說家、詩人。凱瑟的文學聲譽主要來自她的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她一生共寫過約六十篇小說,占她創作總量的三分之一。
薇拉·凱瑟的作品以她所熟悉的西部邊疆生活為題材,富有地方特色,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後一個其作品帶有濃厚描寫地方色彩的代表,也是一個刻畫婦女形象、表現婦女意識的作家。她的作品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珍珠”。在略顯浮躁的20世紀美國文壇,她是藝術良知的持守者和道德勇氣的體現者。作品結構勻稱,節奏舒緩從容,文字清新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