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全本》是2020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我的前半生:全本
- 作者: 愛新覺羅·溥儀
- 類別:傳記
-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84492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自傳。全書按時間順序展開,從家庭背景寫起,回顧了自己在三歲時入宮做了皇帝,後來遭遇辛亥革命、退位、民國成立、北洋軍閥混戰、出宮、客寓天津、做偽滿“皇帝”、逃亡等,直至解放後接受改造,成為普通公民的全部歷史。
全書真實地呈現了溥儀在獄中接受改造的精神風貌,對了解溥儀的思想轉變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其內容未做任何刪減,保持了原汁原味。這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
圖書目錄
攝政王監國
我做皇帝、父親做攝政王的這三年間,我大概是在後一年才認識自己的父親的。那是我剛在毓慶宮讀書不久,他次照章來查看功課的時候。先是有個太監進來稟報說:“王爺來了。”老師和我都緊張起來,趕忙把書桌整理一下,老師把見王父時該做什麼,指點了給我,然後我們都站立等候。過了一會兒,一個頭戴花翎,嘴上沒鬍鬚的陌生人出現在書房門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了,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按家禮給他請了安,然後一同落座。坐好,我拿起書按老師的指示念起來: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王立於沼上……”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可是他好像比我還慌張,連忙點頭,聲音含混地說:
“好,好,皇上好……好好地念……念書吧!”說完,又點了一陣兒頭,然後站起來走了。他在我這裡一共待了不會超過兩分鐘。
從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是什麼樣:不像老師,他沒鬍子,臉上沒皺紋,他腦後的花翎子總是跳動。以後他每隔一個月來一次,每次也都不過兩分鐘。我又知道了他說話有點結結巴巴,並且弄明白了他的花翎子愛跳動的原因,是他一說話就點頭。他說話很少,除了幾個“好,好,好”以外,別的話也很難聽清楚。
民國時代有不少寫清室王公們逸事的報刊小品和稗史筆記,不少是可以補進《笑林廣記》去的。有些關於我父親的故事,未必可信,不過也能反映出其性格的一部分。還記得《大公報》上一篇小品,喻其性格為“木樓座鐘”。一位在我出紫禁城不久前去做內務府大臣的遺老說他:“與王公大臣常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嚅不能立斷。”雖都非親見,倒也有些近實。
我的弟弟曾聽母親說過,辛亥那年父親辭了攝政王位,從宮裡一回來便對母親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親被他那副輕鬆神氣氣得痛哭了一場,並且後來告誡弟弟:“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滿洲語父親)那樣!”這段故事和父親自署“退庵居士”的別號,雖都不足以證明什麼真正的“退隱”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對那三年監國是夠傷腦筋的。那三年可以說是他一生失敗的三年。
對他來說,根本的失敗是沒有能除掉袁世凱。有一個傳說是光緒臨終時向攝政王託付過心事,並且寫了“殺袁世凱”四個字的朱諭給了這位親兄弟。據我所知,這場兄弟會見是沒有的,攝政王要殺袁世凱為兄報仇的事雖確有其事,也被奕劻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給攔阻住了。詳情無從得知,只知道讓父親泄氣的是奕劻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么辦?”結果是隆裕太后聽從了張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凱回家去養那根本沒有的“足疾”,放走了袁世凱。這場為兄報仇的戲算是吹了。
有位在內務府幹過差使的遺少給我說過,當時攝政王為了殺袁世凱,還想照學一下康熙皇帝用過的辦法。康熙殺大臣鰲拜的辦法是這樣:他把鰲拜召來,先賜給一個座位,那座位是準備好的一個只有三條好腿的椅子,坐椅子的人不提防給閃了一下,因此構成了“君前失禮”的死罪。攝政王也想用這類辦法對付袁世凱,參加計畫的還有小恭親王溥偉。溥偉有一柄道光皇帝賜給他祖父奕的白虹刀,他們把它看成太上寶劍一樣的聖物,溥偉就帶著這把刀,準備做殺袁之用。一切計畫停當了,結果又被張之洞等人攔住,還是不成功。這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點是真的:那時有人極力保護袁世凱,也有人企圖消滅袁世凱,並且給我父親出謀劃策的,是大有人在的。袁世凱在戊戌後用大量銀子到處拉攏,畢竟還有用銀子消除不了的敵對勢力。這些敵對勢力並不全是過去的維新派和帝黨人物,也有和奕劻爭地位的,也有不把所有兵權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之舉上的。殺袁世凱和保袁世凱問題早已不是什麼維新與守舊、帝黨與後黨之爭,也不是什麼滿漢顯貴之爭,而是這一夥親貴顯要和那一夥親貴顯要間的奪權之爭。就以當時的親貴內閣來說,就分成慶親王奕劻等人的一夥和公爵載澤等人的一夥兒。給我父親出謀劃策以及要這要那的,就是後面這一夥。
無論是哪一夥,都有一群宗室覺羅、八旗世家、漢族大臣、南北謀士;這些人之間又都各有分歧,各有興趣。比如載字輩的澤公,一心一意想取堂叔慶王的總揆而代之,醇王府的兄弟們就首先要取代袁世凱等漢人的軍權。向英國學海軍的兄弟和向德國學陸軍的兄弟,所好又各有不同。攝政王就處於各伙人之間和各種興趣之間,一會兒聽了這邊的話,一會兒又信了另一邊的主意,一會兒對兩邊全說“好,好”,過一會兒又全辦不了。弄得哪一夥都不滿意他。
難對付的是奕劻和載澤這一對冤家。奕劻在西太后死前是領銜軍機,太后死後改革內閣官制,他又當了內閣總理大臣,這是叫載澤為憤憤不平的。載澤拿定主意,無論是攝政王上朝還是回邸,一有機會就找攝政王,天天向攝政王揭奕劻的短,終目的就是取而代之。不過在西太后時代扳不倒奕劻,到攝政王時代又怎能扳得倒他。如果攝政王支持了載澤,或者攝政王自己採取了和奕劻對立態度,奕劻只要稱老辭職,躲在家裡不出來,攝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腳。所以,在澤公、慶王間的爭吵,失敗的總是載澤。醇王府的人有幾次聽見他和攝政王嚷:“老大哥這是為你打算,再不聽我老大哥,老慶就把大清斷送啦!”攝政王總是半晌不出聲,後說了一句:“好,好,明兒跟老慶再說……”到第二天,還是老樣子: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辦事,載澤又算白吵嚷一次。載澤的失敗,往往就是載灃的失敗,奕劻的勝利,也就意味著洹上垂釣的袁世凱的勝利。攝政王明白這個道理,也未嘗不想加以抵制,可是他毫無辦法。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溥儀(1906.2.7—1967.10.17),字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曆後一個皇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
1908年登基,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至此清朝統治結束。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曾短暫“復辟”。1934年3月1日,成為在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1945年8月17日,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往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被首批特赦,成為新中國一名普通公民。曾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因腎癌在北京去世,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