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社會科學跳到哲學之經過

《我從社會科學跳到哲學之經過》是張君勱所著作品,出自於《張君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我從社會科學跳到哲學之經過
  • 作者:張君勱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張君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國智識界年事稍長的人,其所受教育,大概不出兩類:一類是純粹讀四書五經並從舊式的老師和書院或科舉陶冶出來的,一類是從近代新式教育國小、中學、大學出身的。我的學歷則介乎二者之間。在十三四歲前後,我曾在舊書房內讀過四書五經,又曾在吾國初期所辦的西洋式學校內學習英文、數學、化學、地理。我與現代學術正式接觸,那是以後在日本留學時期。在日本曾進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初進時是預科,後來入大學部。當時的教授教政治學的是浮田和民,教國際法是中村進午,教憲法是有賀長雄,教財政學是田中穗積,教經濟學是鹽澤昌貞。雖然在日本讀書,我的日本語文不太高明,僅僅能看書,說話或寫作都很感困難。所以在早大時自己求智識的工具還是靠英語。當時日本所用參考書,大概都是英文本,除講堂講義是日文外,我自己所讀的是英文書。譬如政治學所用的參考書是威爾遜的《國家論》、柏基士的《憲法》,經濟學是薩禮門的《經濟原理》,國際法的參考書是奧本海的《國際法》。我日本語文雖不好,因為所用的是英文參考書,考試亦可用英文來寫論文,所以勉強就畢業了。在日本五六年,學校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浮田和民所教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是選科,選者甚少,就只是我一個人,讀的書是陸克的《政府論》。上課時,最初浮田先生站在講壇上,後來因為看書不方便,他同我兩人並肩而坐。這個人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到現在我還想見他穿了和服及木屐的樣子。日本學校雖然用的是英文參考書,但是教授常常所提起的,是德國著名學者如Wagner及Schmoller等,憲法學上也提起Mayer及Laband的名字,所以在日本留學時,已引起我對德國學問的羨慕心。我在早稻田也曾讀德文三年,德文經濟學、德文憲法也曾讀過些,在那時我已經有意到德國留學。等到民國成立以後,因為外蒙問題,我在《少年中國》(民元所辦)報上做了文章宣布袁世凱罪狀,無法安居北京,朋友中如張仲仁勸我到德國去。一九一三年春動身,到柏林留學,途中在俄國住了二三月之久。初到德國,自以為在日本所讀三年德文,或有多少用處,那知道話一句不懂,看書程度亦很有限。後來自己拚命用功,才可勉強聽講。在柏林大學所選的課,都是在日本所聽見的大教授,如Wagner的財政學,Schmoller的經濟學,List的國際法,同時還聽民法、刑法等。德國大學有一種風氣,名叫大學自由,就是選科聽講,完全憑自己意思,學校沒有排好的課程表。當時我自己在學問上正是求智識的時候,那能知道何者先讀,何者後讀,何課與何課有關,何課與何課無關,自己茫無頭緒。學校有此自由給學生,而我卻不知道怎樣運用。
由清末至民國初年,吾國知識界對於學問有一種風氣:求學問是為改良政治,是為救國,所以求學問不是以學問為終身之業,乃是所以達救國之目的。我在日本及在德國學校內讀書,都逃不出這種風氣。在德讀書約有二三年,在自己無多大心得。如Schmoller的經濟學屬於歷史派,何謂歷史派,自己並不清楚。Wagner的經濟學是以演繹為方法,何謂演繹法,亦弄不清楚。兩學派何以不同,亦並不加以研究。雖兩三年中讀書甚勤,但始終站在學問之外,學問與自己尚未打成一片。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張君勱(Carsun Chang,1887-1969),本名張嘉森,字君勱,又字士林,號立齋,祖籍江蘇寶山(今屬上海),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多重面向的重要人物:他畢生追求民主,更因在《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和創製中的關鍵作用而被尊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他在五四後期肇端科玄論戰,首倡“新宋學之復活”,晚年致力於儒家思想復興的撰著和宣揚,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還是20世紀中國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最重要的理論代表人物,1930年代“國家社會黨”、1940年代“民主社會黨”的黨魁,“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的首要發起人,國共之間所謂“中間力量”(“第三種力量”、“第三勢力”)的領袖人物。編者簡介:翁賀凱,1975年生,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現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政治思想史》(季刊)編委,主要著譯有《現代中國的自由民族主義:張君勱民族建國思想評傳》(專著,法律出版社,2010)、《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譯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