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北首例獨立鈷(金)礦床的成礦機制研究

《我國西北首例獨立鈷(金)礦床的成礦機制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豐成友、張德全、李大新、王松、崔艷合、佘宏全、李進文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西北首例獨立鈷(金)礦床的成礦機制研究
  • 成果登記號:20090079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090079
項目名稱
我國西北首例獨立鈷(金)礦床的成礦機制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豐成友、張德全、李大新、王松、崔艷合、佘宏全、李進文
研究起始日期
2004-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6-12-01
主題詞
鈷礦床;成礦機制;駝路溝
任務來源
國家計畫;

成果摘要

駝路溝礦床是近年發現於青海東崑崙造山帶中的我國西北首例獨立大型鈷金礦床,整合產於淺變質火山-沉積岩系中,發育高度富鈉的熱水沉積岩和典型熱水沉積礦石組構。沉積岩主元素和特徵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其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的局限裂陷海盆環境。噴氣岩和不同類型礦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與地層圍岩相似,均以顯著輕稀土富集、明顯負銪異常為特徵,表明它們是由在賦礦岩系中深循環的大氣降水噴出後在較遠離噴口位置沉積形成。鈷成礦流體為NaCl-H2O體系,伴生金礦化流體為NaCl-CO2-H2O-N2體系。不同類型礦石成礦流體的3He/ 4He平均0.21Ra,40Ar/36Ar平均373,反映鈷礦化流體主要來源於在賦礦岩系中深循環的大氣降水。礦石黃鐵礦34S值集中在-1.8‰~-0.2‰,顯示深部來源,礦石鉛以高放射性成因為特徵。利用Re-Os同位素體系獲得黃鐵礦樣品等時線年齡分別為432±23Ma和442±17Ma。鈷主要分布在硫化物相中,而鈷的進一步富集、鈷礦物的出現及增多,與變質程度緊密正相關。駝路溝礦床與世界其他典型層控Co-Cu-Au礦床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徵和鈷成礦作用方式,均為同生噴流熱水沉積成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