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日的麵包

我們每日的麵包

奧地利導演Nikolaus Geyrhalter,輾轉於歐洲各國的大食品生產基地和工廠,花費2年的時間,拍攝了這部向觀眾展示一個日常生活背面的關於食物世界的影片。影片極其詳盡地展示了這些千奇百怪的機器是如何迅速準確地完成指令,而人,則被置於某種和機器同等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每日的麵包
  • 外文名:Our Daily Bread
  • 其它譯名:沉默的食物
  • 出品時間:2005年
  • 製片地區:德國,奧地利
  • 拍攝日期:2003年
  • 導演尼可拉斯·蓋哈特
  • 編劇:尼可拉斯·蓋哈特
  • 製片人:尼可拉斯·蓋哈特
  • 類型:紀錄
  • 主演:Claus Hansen Petz,Arkadiusz Rydellek,Barbara Hinz,Renata Wypchlo
  • 片長:92分鐘
  • 上映時間:2005年11月28號
  • 分級:Germany:12
  • 對白語言:德語,波蘭語,阿拉伯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765849
基本信息,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發行上映,影片賞析,獲獎情況,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我們每日的麵包
外文片名:Our Daily Bread
影片類型:紀錄片
片長:92 min / Netherlands:90 min
國家/地區:德國 / 奧地利
對白語言:阿拉伯語 / / 德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級別:Taiwan:PG-12 / Germany:12 (f) / Japan:PG-12 / Netherlands:6
攝製格式:Video
洗印格式:35 mm

劇情簡介

奧地利導演Nikolaus Geyrhalter用了2年時間,輾轉於歐洲各國的大食品生產基地和工廠,拍攝了這部影片。他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日常生活背面的關於食物的世界,在歐洲高度現代化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流水線下,一切有別於人們印象中的田園牧歌或是拖泥帶水。事實上,這個世界高速,精確,冷靜,整齊,它被各種各樣的生產流水線、電腦、機器人、大機器以及人所引導,無論是在農場,養殖場,還是在屠宰場,幾乎每一項細小的操作都會伴隨一種相應的機器,其分工細緻令人嘆為觀止。影片極其詳盡地展示了這些千奇百怪的機器是如何迅速準確地完成指令,而人,被置於某種和機器同等的地位。
我們每日的麵包的劇照我們每日的麵包的劇照

演職員表

演員表

Claus Hansen Petz ....Himself
Arkadiusz Rydellek ....Himself
Barbara Hinz ....Herself
Renata Wypchlo ....Herself
Alina Wiktorska ....Herself
Ela Kozlowska ....Herself
Anna Bethke ....Herself
Malgorzata Nowak ....Herself
Halina Kosiacka ....Herself
Tibor Korom ....Himself
András Szarvas ....Himself
Lies Jacobs ....Himself
Frédéric Quinet ....Himself
Christoph Malherbe ....Himself
Olivier Leboutte ....Himself
Yves Jouant ....Himself
Marc Lejeune ....Himself
Pierre Quintin ....Himself
Emile Hampere ....Himself
Jean-Marie Wilmet ....Himself
Henry Schernikau ....Himself
Norbert Tonath ....Himself
Harm Krüger ....Himself
Thomas Löhle ....Himself
Robert Milan ....Himself
Pjotre Kobos ....Himself
Witold Pawlak ....Himself
Dariusz Bryk ....Himself
Janusz Franczak ....Himself
Rita Dunia ....Herself
Angela Rotolo ....Herself
Adif Mujanovic ....Himself
Nevresa Mujanovic ....Herself
Dana Sevaková ....Herself
Milan Machlica ....Himself
Lars Andreasen ....Himself
Werner Müller ....Himself
Heidi Ronnov ....Herself
Bent Rothmeier ....Himself
Pia Jill Hinze ....Herself
László Szobota ....Himself
Ferenc Berezvai ....Himself
István Szamoskózi ....Himself
József Fodor ....Himself
József Ganil ....Himself
Imre Kovács ....Himself
László Kovács ....Himself
Tünde Döme ....Herself
Petra Grüneberg ....Herself
Yarga Paté Valdé ....Herself
Hammidu Valdé ....Himself
Antonio Vergara ....Himself
Khalifa Massoedi ....Himself
Mohammed ....Himself
Mahed Al-Latef ....Himself
Eloy Barea Garcia ....Himself
Quintin Sanchez Muchez ....Himself
Dieter Voigt ....Himself
Siegfried Endler ....Himself
Carsten Reichelt ....Himself
Kåre Nordbø ....Himself
Ingrid Hehne ....Herself
Mona Bohne ....Herself
Gudrun Schulze ....Herself
Horst Hehne ....Herself
Klaus Godau ....Himself
Lothar Paeschke ....Himself
Sabine Wehlitz ....Herself
Janett Müller ....Herself
Matthias Glöckner ....Himself
Ronny Schüler ....Himself
Wolfgang Buro ....Himself
Lajos Ujj ....Himself
Sándor Sztaló ....Himself
Sándorné Sztaló ....Herself
Jens Christian ....Himself
Jens Nielsen ....Himself
Peter Olsen ....Himself
Martin Jensen ....Himself
Joanna Druzbin ....Herself
Frédéric Pirson ....Himself
Freddy Vandennyck ....Himself

職員表

導演、編劇:尼可拉斯·蓋哈特 Nikolaus Geyrhalter
製作人:
尼可拉斯·蓋哈特 Nikolaus Geyrhalter ....producer
Michael Kitzberger ....producer
Markus Glaser ....producer
Nicole Scherg ....assistant producer
Wolfgang Widerhofer ....producer
攝影:尼可拉斯·蓋哈特 Nikolaus Geyrhalter
副導演/助理導演:Maria W. Arlamovsky ....assistant director (as Maria Arlamovsky)

發行上映

製作公司:
3Sat
Austrian Film Institute [奧地利]
Filmfonds Wien [奧地利]
Nikolaus Geyrhalter Filmproduktion
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 [德國]
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 (ORF) [奧地利]
發行公司:
AUTLOOK Filmsales [奧地利] (2005) (worldwide) (all media)
Filmmuseum Distributie [荷蘭] (2007) (Netherlands) (theatrical)
First Run Features (2006)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Icarus Films [美國] (2006)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KMBO (2007) (France) (theatrical)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荷蘭 Netherlands 2005年11月......(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荷蘭 Netherlands 2005年11月28日......(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希臘 Greece 2006年3月16日......(Thessaloniki Documentary Festival)
奧地利 Austria 2006年4月21日
羅馬尼亞 Romania 2006年6月5日......(Transilvan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6年7月6日......(Paris Cinéma)
芬蘭 Finland 2006年8月27日......(Espoo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6年10月11日......(New York Film Festival)
英國 UK 2006年11月1日......(London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6年11月23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荷蘭 Netherlands 2007年1月4日
德國 Germany 2007年1月18日
法國 France 2007年1月22日......(Angers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7年2月7日
法國 France 2007年3月14日
希臘 Greece 2007年3月29日......(Athens)
保加利亞 Bulgaria 2007年6月22日
瑞典 Sweden 2007年9月28日
希臘 Greece 2007年10月30日......(DVD premiere)
日本 Japan 2007年11月10日
日本 Japan 2007年11月24日......(Osaka European Film Festival)
匈牙利 Hungary 2008年1月17日
英國 UK 2008年1月25日
西班牙 Spain 2008年3月14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8年4月3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日本 Japan 2008年7月5日......(Miyazaki Film Festival)
中國台灣 Taiwan 2010年7月2日

影片賞析

這是一部可以讓人提出很多問題的電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動物權利主義者會看到對動物權利的侵犯,素食主義者會看到素食的必要性,環保主義者會看到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對環境的破壞,技術崇拜者會看到先進工業技術的套用,藝術家會看到美的形式,政治家會看到糧食問題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變態狂會看到機器的暴力和生產線的控制力。哲學家會看到人與機械,人與其他生命的異同。
所有的這些解讀方式都是可能的。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這部影片何以做到這樣的開放性,能夠帶給觀眾不同層面的解讀的?
不難看出,導演為這部影片選取了一種儘可能客觀的視角。 沒有採訪,沒有實況報導的聲音,沒有配樂,沒有字幕(除了片頭和片尾),只剩下畫面和同期聲。而在就畫面而言,鏡頭的變化非常少,除了一兩個例外,只用到三種鏡頭,固定,跟隨,平移;只有兩種景別,大的全景,中景;只有一種鏡頭連線,剪下; 幾乎所有鏡頭是平視;幾乎所有鏡頭長度集中在30秒到80秒之間。沒有推拉搖甩,沒有特寫,沒有鏡頭特效。此外,導演還為畫面設定了一套相對客觀的美學的規則,黃金分割,鏡像對稱,中心對稱的畫面。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給觀眾不同層面的解讀,答案也許就在於影片的客觀性,即最大程度地去除了有主觀導向性的東西,甚至包括鏡頭的變化。

獲獎情況

2005年阿姆斯特丹國際記錄片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2006年歐洲電影獎提名最佳記錄片
2006年加拿大Hot Docs榮譽推薦獎
2006年雅典ECOCINEMA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