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三代人

我們三代人

《我們三代人》是201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一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三代人
  • 作者湯一介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1日
  • 頁數:492 頁
  • 定價:68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009613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

內容簡介

2016年1月,成為2015年度影響力圖書年度榮譽推薦。
本書是湯一介先生的遺稿,經整理後首次出版。全書以三個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祖父、父親,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經歷、人物關係、學術著述等內容,生動而深刻地展現出湯氏一門三代知識分子在中國百年社會動盪變遷中的政治命運和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學術的傳承守望。
我們三代人
我們三代人
父親湯用彤先生是蜚聲中外的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作者細緻地回顧了父親的人品、操守、個性,以及他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學問成就。
對於自己,湯一介更以力持客觀、自我解剖的態度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生涯,將一生悲歡得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沉浮、始終孜孜以求的學術歷程等完整地呈現出來。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嘆!不難想見,這部中國讀書人的百年縮影,其歷史價值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歷久彌新,其學術價值也定會隨著一代代學人的深入體會而不斷放大。
我對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因為我愛我的祖國,就必須愛我的祖國的文化,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珍惜自己文化傳統的國家,才是有希望的國家。
——湯一介

作者簡介

湯一介(1927.2.16~2014.9.9)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從1956年起一直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創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書院、什剎海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代表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大部分著作與論文已結集為十卷本《湯一介集》出版。主編有《湯用彤全集》、《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中國儒學史》(與李中華共同主編)、《中華佛教史》(與季羨林共同主編)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華編”的編纂,竭盡全力地推動中國新時期的哲學和文化建設,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中國現代學術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品目錄

目錄
我祖父
略述家史 / 003
讀祖父雨三公《頤園老人生日游圖自序》 / 009
讀祖父雨三公的詩文 / 015
有關我祖父的一些材料 / 022
我父親
我的父親湯用彤 / 027
記我的母親 / 034
湯用彤先生與東南大學 / 038
用彤先生的文化觀 / 040
湯用彤與胡適(一) / 047
湯用彤與胡適(二) / 059
湯用彤與胡適(三) / 077
記胡適給我父親的一封簡訊 / 087
湯用彤與吳宓 / 089
湯用彤與熊十力 / 113
湯用彤與錢穆 / 118
湯用彤與傅斯年 / 124
用彤先生與北大復校 / 127
我父親為什麼沒有去南京 / 131
儒、釋、道,我父親是哪一家 / 134
用彤先生研究“魏晉玄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 139
父親如何認識共產黨的 / 143
用彤先生的一份思想檢查 / 146
1957年用彤先生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會議上的書面發言 / 156
關於1949年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等書的“後記” / 166
讀《康復札記》想到的 / 173
關於用彤先生編選的《漢文佛經中的印度哲學史料》和《印度佛教漢文資料選編》 / 180
我自己
我的童年 / 191
到雲南與父親團聚 / 195
我的中學時代 / 204
西去延安幻想曲 / 208
父親給我的三封信 / 212
我能有什麼信仰嗎 / 217
北大四院的生活 / 230
東廠胡同大院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 / 235
我和鄧可蘊 / 238
在進退兩難之間 / 248
我與“梁效” / 261
父親對我的唯一一次責罵 / 280
從《東方之子》節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問題說起 / 287
我在沙灘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 / 293
我的子孫成了美國人 / 298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一) / 302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二) / 316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三) / 328
我的哲學之路(一) / 344
我的哲學之路(二) / 369
我的哲學之路(三) / 378
我們為什麼要編纂《儒藏》 / 452
最後的七次講話 / 460

作品思想

★湯一介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遺稿,塵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萬字的赤誠講述一位知識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國學大師的傳承守望。
★星雲大師、饒宗頤一致推崇湯一介的學問人品;樓宇烈、樂黛雲、成中英、余敦康、牟鐘鑒、金春峰、陳可冀、怡學大和尚、錢遜、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 張廣保、乾春松、趙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聯袂推薦。
★國學的的群英譜,大師的朋友圈。在《我們三代人》中,湯一介以紀實的筆法全面介紹了他的父親、一代國學大師湯用彤與胡適、錢穆、熊十力、吳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並客觀講述了湯用彤晚年的思想變化,而不為尊者諱。比如用彤先生是如何認識共產黨的;國民黨敗退前,湯用彤為什麼選擇留在大陸?湯用彤1951年的一份思想檢查等。
★自我解剖,秉筆直書,不迴避問題。湯一介以忠厚的立場記載了自己一生的悲歡得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沉浮、始終孜孜以求的學術歷程。首次用1萬多字的篇幅講述“梁效”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迴避自己的責任。
★真實、真誠、中正的書寫態度。
湯家三代人牽扯到很的人物關係,湯一介本著一種同情的理解和中正為人的態度來寫這些關係,沒有阿諛逢迎,沒有吹捧,也沒有有意的貶低任何人。這樣的書寫,堪為後輩典範。
★中國百年學術文化史的縮影。《我們三代人》提供了一個理解百年學術史和文化史的線索,同時也給了我們提供了中國政治史的角度。湯先生在他的學術思想、哲學思想發展當中有很重要的基礎就是三代人的傳承,百年來中國政治變革、社會發展、思想文化發展,其實這三代人是中國發展的縮影。
★講述創辦中國私立大學的夢想。湯一介生前一直想把中國文化書院辦成一所綜合性的私立大學,他在書中全面介紹了他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期間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夢想難以實現的遺憾。
★首次完整呈現湯氏家訓的原始手跡。湯氏家訓“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出自湯一介祖父湯霖的《頤園老人生日讌游圖自序》中。《我們三代人》首次將頤園老人的珍貴手跡完成呈現給讀者。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少年時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就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吟誦庾信的《哀江南賦》。年過七旬後,湯一介著手追述自家的家風,用三年時間陸續寫成書稿,並將之定名為《我們三代人》。然而,書稿自2003年寫成後,就沉睡在作者的抽屜中,遲遲未能面世,直至2014年9月湯一介去世。
在湯一介妻子樂黛雲的支持下,《我們三代人》日前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書不僅記錄了湯氏一門三代對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傳承與守望,也是近百年中國學術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
湯氏家訓:三代一以貫之
湯霖《頤園老人生日讌游圖自序》:“余自念六十年來,始則困於舉業,終乃勞於吏事……雖然,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
祖父湯霖,晚清進士,1906年與友人合辦新式學校甘肅省優級師範學堂,開啟了湯氏三代教書辦學的傳統,也奠定了後代為人為學的精神準則。
湯一介出生前13年,湯霖就已過世。父親湯用彤告訴他,祖父平日愛用湖北黃梅鄉音吟誦庾信的《哀江南賦》和《桃花扇》中的《哀江南》。而湯一介記得,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戰勝利後大內戰之時,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湯用彤在無事時用湖北鄉音吟誦《哀江南》。
“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聯大附中讀書時,……一日,父親吟誦庾信《哀江南賦》,並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找出這賦,說:‘也可以讀一讀。’我讀後,並不了解其中意義,他也沒有向我說讀此賦的意義。”湯一介回憶,直到兩年之後再讀此賦,他才體會到其中的喪國之痛,“由賦中領悟到,我父親要告訴我的是,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現在,湯一介的兒子、孫子也都會吟誦《哀江南》,雖然在湯一介看來,晚輩們吟誦起“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時,已全無前三代人的心情,“大概已成為無意義的音樂了”。
湯霖留給後人的,還有一幅《頤園老人生日讌游圖》。他在此圖《自序》中寫下的“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16個字,成為湯氏家訓。
“我父親一生確實遵照我祖父的教訓:‘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湯一介寫道,湯用彤雖有家學之傳,並留學美國,但平日除讀書、寫作外,幾乎無其他嗜好,於琴棋書畫全不通,不聽京戲,不喜歡酒,只抽不貴的香菸,也從不挑吃,常常穿著一件布大褂、一雙布鞋,提著夫人做的布書包去上課。
雖然在書中並未提及,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陳靜眼中,湯一介本人無疑也是湯氏家訓的踐行者。“湯一介先生受過很完整的大學教育,但在青年時代剛好碰到中國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到了晚年,儘管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但他有很強的緊迫感,主持了很多大項目,我覺得他似乎都是在表達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的思考。”對於湯一介去世前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陳靜記憶猶新,“只要他還有一口氣的時候,聲音就是洪亮的,把自己抖擻起來,說不出來的時候,真的就是說不出來了。講完話之後,他已經沒有力氣,只能坐輪椅回家。湯先生的這種精神就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具體展現。”
內慚反思:坦然真誠
湯霖《頤園老人生日讌游圖自序》:“余又內慚,窮年矻矻,學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業,雖愈中壽,寧足欣乎?”
讀過《我們三代人》,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趙白生對《頤園老人生日讌游圖自序》中的另一句話印象深刻:“余又內慚,窮年矻矻,學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業,雖愈中壽,寧足欣乎?”
“湯霖先生講的‘內慚’,就是內心慚愧,學不能成名,宦不能立業,湯用彤先生就繼承了這種反思意識。”趙白生髮現,《我們三代人》中引用了湯用彤在20世紀50年代“思想改造運動”和“三反運動”中的一份思想檢查,對他在學術研究上“鑽冷門”作了自我批評:“在美國所研究的哲學史,特別是印度哲學史,我在學生中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回國以後這種稀奇的‘商品’在學術界販賣,真正可以希望成為王麻子剪刀,‘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如果說湯用彤的思想檢查有迫於壓力的一面,那么湯一介在書中的自我反省,則完全出於自覺。湯一介的坦誠,令與他交往頗多的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都感到“震撼”。
在《我與“梁效”》一文中,湯一介用一萬多字回顧了自己在“文革”期間參加“清華北大兩校大批判組”(即“梁效”)的來龍去脈,對自己的責任毫不迴避:“孟子可以說‘以德抗位’,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李贄可以‘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而我把中國知識分子這些可貴的美德全都丟掉了。對這些,想起來十分慚愧,愧對那些古人呀!”湯一介說,1978年後,他漸漸地有了一些覺悟,一切應根據自己的“良知”,不再說違心的話,不管是誰說的,都得用自己的頭腦來問一問:是否合理?是否有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過錯。很多過錯可以很簡單地推給別人,或者推給這個時代,但是湯先生沒有這樣做,這體現出他的擔當和勇氣。”王博說。
同為北京大學教授的老伴樂黛雲,與湯一介共同生活了60多年。在她看來,“真誠”是《我們三代人》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我可以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作忠實的見證。”樂黛雲還說,這部書不僅是一些事件的真實記錄,而且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史、心態史、交往史。

作品影響

2015年,該書入選新浪2015年度中國文學好書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