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成集鎮素有“蘇北小延安”之稱。該鎮地處淮安市漣水縣西部,南與淮陰區張集鄉、劉老莊鄉交界,西與淮陰區古寨鄉相鄰,北與漣水縣余圩辦事處、梁岔鎮接壤,東與漣水縣陳師鎮隔河相望。漣麻路、淮高路在鎮區交匯。距京滬高速入口5公里,寧漣高速入口11公里。淮漣三乾渠從鎮內過境,是全鎮的灌溉河道,傑勛河、西張河為鎮內的主要排水河道。全鎮共有社會人口2.39萬人,鎮政府下設8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63個村民組。全鎮總面積41.1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95萬畝。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乾群,內聚人心、外樹形象、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立足本鎮實際情況,挖掘內在潛力,爭取外界支持。主攻工業,突出招商引資;穩定農業,鞏固“雙油制”;鼓勵全民創業,突破第三產業。全鎮產業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經濟成長速度明顯加快,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光榮歷史
成集是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早在1928年初,漣水早期黨員潘鴻烈同志就在這裡成立了我縣最早的農村黨支部——成集支部,從此在成集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黨領導下,成集農民開展了抗稅活動,參加了1930年的“八一”暴動,成集是暴動的主要回響地。即使是1934年以後革命低潮時期,成集人民也沒有泯滅對革命的嚮往。“七七”事變後,成集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淮漣地區影響極大。漣水淪陷後,成集人民首舉義旗,成立了漣水抗日武裝獨立營。1939年6月,由淮陰、淮安、漣水三縣抗日武裝在成集集合編為隴海南進支隊第8團,部隊駐紮成集,領導機關也常在成集。在日寇大“掃蕩“時,曾有灌雲、漣水、淮陰、泗陽、沭陽五縣縣政府暫住成集,均得到成集人民的保護。此時成集抗日氣氛之濃,人民革命熱情之高,對革命隊伍支持之大已達到空前的程度,故而被廣大抗日民眾譽為“蘇北小延安”。當年“小延安”以成集朱南盪為中心,以成集、尤盪為基礎,發展到余圩、祠堂、古橋的東部,以及梁岔的西部地區,南北約二十華里,東西約十八華里。成集的武裝鬥爭也是卓有成效的,在鬥爭殘酷的1942年——1943年間,成集三面(古寨、張集、朱雙莊)臨敵,但成集民眾武裝不畏強敵,英勇善戰,狠狠地打擊了日偽多次進攻,使得近在咫尺的敵人不敢輕易踏進成集一步!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對成集大舉清剿圍攻,成集成眾在黨的領導下,無所畏懼,堅持鬥爭,以“割尾巴”戰術機動靈活地打擊了敵人。
革命戰爭年代,成集有千餘人參戰參軍,300餘人為革命英勇獻身。著名的有浴血洪碼的王道明烈士,身陷敵群堅貞不屈和朱啟傑烈士,盤腸大戰的
朱啟勛烈士,寧死不投降的朱前烈士等。英烈們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被成集人民一代一代傳頌著。
成集革命鬥爭史是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的一個縮影,它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英明偉大的黨,具體地體現了黨同人民民眾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密切關係,生動地昭示了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偉大真理。
經濟發展
成集鎮立足本鎮實際,調整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農業,壯大主導產業,合理選擇項目,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定單農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以朱莊、傑勛、新華等村為主的萬畝花生、油菜生產區的“雙油制”種植模式,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成集、旗桿等村為示範,著力推廣地梅、胡羅卜、荷仁豆、花菜等特色農業。與淮安江海公司合作,發展定單農業,降低了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風險性,創新農民增收渠道。延伸農業產業鏈。興辦“農”字頭企業。淮安金果露油脂有限公司、道明、法華、成集木材加工項目、宏華食品擴建項目相繼投產,有效地提高了農副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民的增收。2003年,成集鎮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
成集鎮養殖業以豬、牛、羊、雞、鵝、鴨、鴿等為主,全鎮有上規模養雞場6個。近年來農民能打破傳統的養殖觀念,積極調研市場,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旗桿村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興辦淮安市亞泰兔業有限公司,該公司集獺兔養殖、原種供應、技術指導、兔肉加工、毛皮經營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計畫發展種兔達萬隻,創建飼養點20個,用2到3年時間建成蘇北最大的獺兔養殖基地。
社會事業
全鎮共有中學2所、完小3 所、 初小3 所,幼稚園 6所,其中私人辦學中學1所,完小1所,幼稚園1 所。全鎮共有教師175名,在校學生1236人。全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4個,共有醫務人員78人。全鎮大力推進改水工作,全鎮有自來水廠5座,現已實現村村通用自來水,受益人口已達90%。有線電視在鎮區及成集、朱莊、後盪等部分村已經開通。2004年全鎮完成村通水泥路12公里,老年公寓、民政樓相繼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