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顯示,“十四五”時期,成都將聚焦金融產業建圈強鏈,在金融功能總部集聚、區域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三條賽道全面發力,打造三個中心:
——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功能總部集聚中心。到“十四五”末期,引進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法人機構或區域性功能性總部,打造1-2家總資產萬億級市屬法人機構,法人機構規模實力在中西部領先。
——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金融市場交易中心。到“十四五”末期,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總量超180家,打造5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直接融資占比穩步提升,爭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超過600家,管理規模超過3000億元。
——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到“十四五”末期,培育5-10家國內一流金融科技研究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營造一批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套用示範場景。
除了打造三個中心外,《規劃》還圍繞強化實體經濟服務、金融輻射帶動和生態環境營造三大功能,提出重點打造三個特色區域:
——全國領先的特色金融先行區。圍繞綠色金融、科創金融、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文化金融等特色金融的發展,強化實體經濟服務功能。積極申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試驗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改革試驗區,設立農村金融等細分領域的特色專營機構10家,搭建一批創新型交易服務平台。
——全國領先的“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區。把握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重大機遇,加強和國內優勢地區合作發展,深化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暢通金融“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開放合作通道,打造“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全方位提升成都金融國際化發展水平。
——全國領先的金融生態示範區。以城市功能為導向最佳化金融要素配置資源,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核心功能,推動城市功能整體躍升。以構建安全穩定、集聚發展的金融生態為重點,著力營造安全、開放、創新、包容的金融營商環境。
金融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金融機構集聚加速成勢、重大功能性平台相繼落戶、金融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國家級試點漸次落地、特色金融探索亮點頻出、金融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實際上,回看“十三五”,成都金融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態勢,為“十四五”期間實現更高水平和更優質量的發展打開了良好局面。
“十三五”時期,成都出台綱領性檔案《關於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見》和金融科技、金融人才、金融對外開放等20餘個專項政策,初步形成“1+X”金融政策體系。
截至2020年末,成都共集聚各類金融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2750餘家,較2015年增長50%左右。同時,落地上交所西部基地、深交所西部基地、新三板西南基地、中歐國際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區域性資本市場基地,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三大交易所區域基地的城市。全市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113家,經濟證券化率達178.34%,較2015年大幅提升93個百分點,科創板上市企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區範圍內實現包攬。
2020年,成都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114.81億元,比2015年增長73.5%,占第三產業比重達18.16%,占GDP比重達11.9%,位居中西部首位、全國前列。
“這些年來,成都金融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在國家級金融試點、特色金融、產融結合,特別是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設等方面,可以說是可圈可點。”湯繼強指出,在新發展理念的背景下,作為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如何在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賦能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都是成都金融業發展未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和著力的方向。
在他看來,《規劃》把握了金融特點,結構非常完備,強化了高端要素的集成、優質資本的運籌以及金融創新的示範,是一份非常契合成都金融業發展實際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