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拼音:shù)是漢語二級通用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執戈,本義是防守邊疆。引申指戍守部隊,甲骨文多用此義。用作名詞也指駐守的士兵。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拼音:shù
- 注音:ㄕㄨˋ
- 平水韻部:去聲七遇
- 部首:戈
- 筆畫數:4+2
- 造字法:會意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620D
- 五筆:DYNT(86):AWI(98)
- 鄭碼:HMS
- GBK:CAF9
- 倉頡碼:IHI
- 四角碼:53200
- 字級:二級(編號3588)
文字溯源
詳細解釋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動詞 | 守邊,防守。 | guard the frontier | 《詩經·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 戍守;戍邊;戍守;戍卒 |
遏止。 | 《爾雅·釋言》:“戍,遏也。” | |||
舍。 | 《廣韻·遇嶺》:“戍,舍也。" | |||
名詞 | 守邊之事。 | garrison | 《詩經·小雅·採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 |
守邊的士兵。 | garrison soldiers | 《左傳·定公元年》:“城三旬而畢,乃歸諸侯之戍。” | ||
邊防駐軍的城堡、營壘。 | 《晉書·庾翼傳》:“其謝尚、王愆期等,悉令還據本戍。” | |||
唐代軍事區劃名。 | 王溥《唐會要·州縣分望道》:“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 |||
(以上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說文通訓定聲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侯 | ɕ | ǐwɔ |
董同龢系統 | 侯 | ɕ | juɡ | |
周法高系統 | 侯 | stʰ | jew | |
李方桂系統 | 侯 | sth | jugh | |
南北朝 | 虞模 | ju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ɕ | i̯u | |
王力系統 | ɕ | ǐu | ||
董同龢系統 | ɕ | juo | ||
周法高系統 | ɕ | iuo | ||
李方桂系統 | ś | ju | ||
(以上參考資料) |
韻書集成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戍 | 遇 | 去聲 | 十遇 | 書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傷遇切 | ɕjuo | |
集韻 | 戍 | 遇 | 去聲 | 十遇 | 書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清 | 舂遇切 | ɕio | |
中原音韻 | 恕 | 去聲 | 魚模 | 審 | 撮口呼 | 全清 | ʂiu | ||||
中州音韻 | 入作上聲 | 魚模 | 葉須上聲 | ||||||||
去聲 | 魚模 | 葉書去聲 | |||||||||
洪武正韻 | 樹 | 去聲 | 四御 | 禪 | 時 | 全濁 | 殊遇切 | ʒy | |||
分韻撮要 | 庶 | 陰去 | 第四諸主著 | 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