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

戍(拼音:shù)是漢語二級通用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執戈,本義是防守邊疆。引申指戍守部隊,甲骨文多用此義。用作名詞也指駐守的士兵。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拼音:shù
  • 注音:ㄕㄨˋ
  • 平水韻部:去聲七遇 
  • 部首:戈
  • 筆畫數:4+2
  • 造字法會意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620D
  • 五筆:DYNT(86):AWI(98)
  • 鄭碼:HMS
  • GBK:CAF9
  • 倉頡碼:IHI
  • 四角碼:53200
  • 字級:二級(編號3588) 
文字溯源,詳細解釋,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說文通訓定聲,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中上古音,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義配圖源自網路)字形演變流程圖(字義配圖源自網路)
會意字,甲骨文(圖1、2)的“戍”字由“人”和“”組成。戈是一種用於砍殺的兵器,普遍用於商周時期的戰場上。“人”在“戈”旁,像是人在持戈守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字也由“人”和“戈”組成,但是甲骨文“伐”字戈刃與“人”頭部交叉,以強調砍殺。
圖3-7是金文,戈柄開始變彎,腳叉成了斜線,頂鉤變為“Y”形了。到了小篆階段,這個會意字訛變更大。“人”背向戈柄,戈腳變為長弧線。圖10是漢隸的“戍”,是繼承小篆的形體發展過來的,但己把小篆圓勻連轉的線條變成點、橫、折、捺等筆畫,而且有了波勢。至於小篆里的“人”,已變為一撇一點。以後,又相沿漢隸的形體,發展成為楷書 。

詳細解釋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守邊,防守。
guard the frontier
《詩經·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戍守;戍邊;戍守;戍卒
遏止。
爾雅·釋言》:“戍,遏也。”
舍。
《廣韻·遇嶺》:“戍,舍也。"
名詞
守邊之事。
garrison
《詩經·小雅·採薇》:“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守邊的士兵。
garrison soldiers
左傳·定公元年》:“城三旬而畢,乃歸諸侯之戍。”
邊防駐軍的城堡、營壘。
晉書·庾翼傳》:“其謝尚、王愆期等,悉令還據本戍。”
唐代軍事區劃名。
王溥《唐會要·州縣分望道》:“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傷遇切(shù)
守邊也。從人持戈。

說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戈部】
守邊也。
《春秋》曰:公子買戍衛。
從人,持戈。
會意。傷遇切。按古音讀如獸,在三部四部。衛公叔戍,世本作朱,古音朱讀如州。

說文通訓定聲

【卷十二下】【戈部】
守邊也。從人持戈。會意。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通“荷”)戈也,與從戊從一之戌迥別。《詩·揚之水》:不與我戍申。《韓傳》:戍,否也。《管子·地數》武王立重泉之戍。註:戍,名也。《爾雅·釋言》:戍,過也。註:戍守,所以止寇賊。

廣韻

傷遇切,去遇書 ‖戍聲侯部
戍,遏也。舎也。從人荷戈也。傷遇切。八。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 戍
《廣韻》傷遇切。《集韻》《韻會》春遇切,竝輸去聲。《說文》:守邊也。《爾雅·釋言》:遏也。註:戍守,所以止寇賊。《廣韻》舍也。《詩·小雅》我戍未定。
又《正韻》殊遇切,音樹。義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
①一(橫)②ノ(撇)③丶(點)④㇂(斜鉤)⑤ノ(撇)⑥丶(點)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wɔ
董同龢系統
ɕ
juɡ
周法高系統
stʰ
jew
李方桂系統
sth
jugh
南北朝
虞模
j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ɕ
i̯u
王力系統
ɕ
ǐu
董同龢系統
ɕ
juo
周法高系統
ɕ
iuo
李方桂系統
ś
ju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傷遇切
ɕjuo
集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舂遇切
ɕio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ʂiu
中州音韻
入作上聲
魚模
葉須上聲
去聲
魚模
葉書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四御
全濁
殊遇切
ʒy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四諸主著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