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應需而變:設計的力量
- 作者:(美)PETER MERHOLZ;BRANDON SCHAUER;DAVID VERBA;TODD WILKENS
- 譯者:吳雋辰
- ISBN:9787111265672
- 定價:2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5-1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企業需要形成一系列新的競爭力:
A: 定性的用戶研究:了解用戶行為和動機。
B: 開放式設計流程:將新創意轉化為優秀用戶體驗。
C: 敏捷的技術實現:快速創建原型,並將它們從白板上轉移到能提供反饋的人群中。
在本書中,Adaptive Path,領先的體驗戰略和設計公司,講述了成功的企業如何通過用戶體驗來塑造自己的產品研發流程,從頭到尾。
目錄
前言 1
第1章產品=體驗 3
您只需按下快門,其餘的我們來做 5
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 6
技術、特性、體驗 8
產品=體驗 8
第2章體驗=戰略 10
競爭優勢的歷史 10
不要在特性上對抗 11
新奇的陷阱 12
體驗為何重要 12
體驗戰略不是一種品牌戰略 14
具體化的體驗戰略 15
創建有效的體驗戰略 15
第3章理解人們的新方法 17
同理心 17
舊的模型和問題 19
遺失了什麼? 21
一種新的模型 23
擁抱複雜 24
第4章抓住複雜性,培養同理心 25
為什麼研究是最基礎的 25
通過定性研究來抓住複雜性 26
企業哪裡做錯了 27
讓研究成為一種企業競爭力 28
第5章停止設計“產品” 32
怎樣正確的做 32
一個經典的錯誤 34
線上服務,怎樣正確的做 35
當服務像產品一樣 36
交響樂還是噪音? 37
不要研發過度 38
系統即產品 39
第6章設計競爭力 40
體驗設計的障礙 40
易理解的、動人的體驗 41
關於設計 42
設計作為企業競爭力 45
設計競爭力的優勢 47
創意實驗室 50
營造持久的“哇噢” 52
四步實現持久“哇噢” 53
放棄控制 54
DIY:讓用戶成為設計師 55
設計競爭力:一種戰略優勢 55
第7章敏捷方法 56
敏捷宣言 56
瀑布模型:不夠敏捷 56
精益生產的出現 57
敏捷方法 57
疊代方法的歷史 59
企業如何創造敏捷環境 59
嵌入式和網路系統 60
MIT的Fab實驗室 61
克服障礙 61
如何實現 62
第8章不確定的世界 64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Peter Merholz (美國)Brandon Schauer (美國)David Verba 等 譯者:吳雋辰
摩霍茲(Merholz,p),Adaptive Path由一群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專家組成,2001年成立於舊金山。他們與各行業的創新者、領導者協同工作,其中不乏眾多財富500強企業。通過諮詢、培訓、活動、研究和開發,Adaptive Path在用戶體驗相關領域中不斷探索、延伸。
Peter Merholz,Adaptive Path總裁、聯合創始人。他分享了自己在信息架構、企業變革和產品戰略中的一些前瞻性看法。Brandon Schauer,Adaptive Path體驗設計總監。他在新用戶體驗領域擁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他經歷過癌症患者家庭、迪斯尼世界地下隧道等形形色色的項目環境。
David Verba,Adaptive Path技術顧問、Emmett Labs首席技術官。他是核心研發人員,同時為Measure Map(Blog流量跟蹤統計服務,2006年被Google收購)提供了最重要的技術領導。
Todd Wilkens,Adaptive Path設計研究人員。他的工作內容是研究和戰略,以及從大型的多渠道媒體集團到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各種客戶設計項目。
媒體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促使你深刻思考。這是好事情。你可能不能比其他人做的更多或投入更多,但是,你肯定可以比他們思考更多。如今,這就是制勝法寶。”
——SETH GODIN
“用戶不會理會你的創新。他們只想要快樂、滿意。我們可以從Adaptive Path身上學習到一種熱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用戶關注的,不論未來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作者
“醒醒吧,商業的未來不是空中飛車或機器僕人。創造未來,在於改變你與用戶之間的關係。把本書作為你的指南吧。”
——Jeffrey Veen Google設計經理
“本書通過簡單、生動的語言,以及富有深意的例子和值得回味的詞句,講述了複雜、有挑戰性的想法。本書權威、靈活,亦是作者所讚美的體驗的一個實例。無論你是誰,本書將改變你對設計的理解。”
——Michael Bierut Pentagram合伙人 《79 Short Essays on Design》作者
“本書中談到的原則適用於所有類型產品的設計,尤其適用於快速發展的Web領域。以前,一個軟體一次設計後可以幾年更新一次。現在軟體不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流程、一項動態的服務,並包含了與用戶的互動。Web 2.0設計的本質就是提供一個動態的框架讓用戶發揮集體的智慧。軟體活了起來。本書將教授這種新時代設計所需要的思想。”
——Tim O'Reilly O'Reilly Media創始人與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