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道侔伊呂科對策

《應道侔伊呂科對策》是唐代張九齡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應道侔伊呂科對策
  • 作者:張九齡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應道侔伊呂科對策
問:興化致治,必俟得人;求賢審官,莫先慎舉。聖朝受命,於今百齡,堯封比屋,魏綱斯頓,史曹之職,衡鏡攸歸,歲時高集,士窬累萬。借使崔、毛重起,裴、樂復存,觀貌察言,且猶未暇,考行徵實,其可得乎?若遠循漢魏之規,復存州郡之選,即務辭會府,權歸外台,牧守之明,何法能鑒?變通之要,厥路奚由?文武之道,並用無偏,軍旅之制,事宣經遠,而越騎佽飛,皆出畿甸。丁年負甲。耆日釋戈,亡歿蓋多,軍容每闕。今欲均井田於要服,遵兵賦於革車,恐習俗滋深,慮始難就,揆今酌古,其衷若何?且惠在安人,政惟重谷,頃承平既久,居泰易盈,編戶流亡,農桑莫瞻,精求良吏,未之能補。遂其寬施,則莫懲游食;峻其科禁,則慮擾疲人:革弊適時,應有良術。子等並明於國體,允應於旁求,式陳開物之宣,無效循常之對。
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征仕郎行秘書省校書郎張九齡,伏覽睿問,大哉國體!九品流弊,嘗所懵焉,幸因對揚,庶言其可。古者諸侯貢士,司徒論士,必講禮觀能,鄉舉里選。故十五十八之歲,大學國小之節,誦習以時,教化以禮:則孝悌之行,可知於鄉曲;政事之業,可升於國朝,先王務教,此其大者。及周道既衰,斯文將喪,秦氏滅學,唯力是親,仁義大壞,俊造亦亡。漢高以馬上非禮,復修三代之事;魏武以軍中是務,權立九品之儀:後代因循,莫能改作,紛紛橫調,滔滔皆是,天下公器,可謂傷心。伏惟陛下神啟睿圖,天佑明德物不終否,故受之以泰;弊不遂極,迺鼎之以新:滌瑕盪穢,今其時也。伏願圖之:夫正其本者萬事理,勞於求者逸於使,豈有大明御宇,慮此假權之人?循良擇人,安得謝恩之議?是則外台會府,真若滿於貯中;濟理適時,復何殊於掌上者也。且有備無患,亡戰必危,是以振旅茇舍之儀,羽林佽飛之衛,漢家徵選,鹹出五陵,周制供王,不窬千里:此以均其遠近,會其中正,王者之制,豈虛乎哉?必開井賦於要服,俾褒益於畿甸,雖經始之規,何施不可?而圖遠之業,猶願勿遵。且將振九品之頹綱,維百王之絕略,使官有位次,資有等衰,才苟不侔,時所勿取。使夫能者代上帝之理,議者息高門之談,吏精其心,人享其利,流庸不日而來復,耕桑何憂乎不稔?動之斯應,綏之斯來。若惟作法於末途,非救弊之本意,盛德大業,孰與歸乎?某怖栗塵埃,棲棲非得言之地;慷慨禾莠,惓惓因獻策之時。何敢望焉?盡心而已。謹對。

作者簡介

張九齡(約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卒於開元二十八年(740)。中宗景龍初年中進士,曾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人耿直,以直言進諫聞名於朝,是著名的良相。文學上,其詩風樸實,意蘊深厚,對於詩歌的發展有很大貢獻。開元二十四年(736)因被李林甫排擠而貶至荊州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