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戴高樂主義》是一篇論文,作者是姚百慧。導師是徐藍,屬於世界史專業類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對戴高樂主義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美國對法政策研究(1958-1968)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姚百慧著
導師
徐藍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首都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美國對外政策 法美關係 戴高樂主義
館藏號
D871.2
館藏目錄
2010\D871.2\8
內容簡介
約的“九月備忘錄”,收回了隸屬北約的地中海艦隊,並進行第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艾森豪政府雖然同意舉行三邊會談,但拒絕戴高樂主義的根本原則。 甘迺迪政府時期,美法矛盾進一步公開化,具體體現在雙方的歐洲戰略分歧上。甘迺迪想要宏偉計畫,戴高樂想要偉大,兩種不同的歐洲戰略不可避免的發生碰撞。與前任政府相比,甘迺迪在應對戴高樂主義上多了些主動出擊的色彩,而結果卻是兩敗俱傷。宏偉計畫沒有完成,戴高樂主義中的歐洲建設也遭遇挫敗。 詹森繼承總統職位後,戴高樂先是在1964年1月承認新中國,繼而在1966年3月提出要完全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美法矛盾到達頂點。面對戴高樂的這些挑戰,詹森實行了小心謹慎的政策,結果美國遏制了中法建交的衝擊,加強了北約,並成功把法國保持在聯盟內。 通過對一些重要問題的深入探討和對戴高樂時期美法關係的全面透視,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美法兩國一直矛盾不斷,但仍保持著同盟關係。美法維持同盟既有利益糾葛,也有意識形態因素。“動盪的同盟”是美法關係的基本特徵。美國對戴高樂主義的應對政策,基本取得了成功。美國保持了在西方的霸主地位,加強了北約,防止核擴散到德國,削弱了戴高樂主義的影響。而戴高樂主義,並未取得重大成功,它只是實現了獨立,而沒有實現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