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9月, 2006年3月晉升為省級開發區。近年來,應城開發區緊緊圍繞打造“新型材料、機械製造、食品醫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六大產業集群,形成了支柱產業不斷壯大,經濟結構日益最佳化,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城經濟開發區
- 成立時間:1992年9月
- 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
- 投入資金:6.8億元
概況,發展優勢,資源豐富,區位優越,政策優惠,交通便利,成本低廉,發展規劃,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布局,主要工作任務及措施,投資優勢,地理位置,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氣候與氣象,水文水系,文物古蹟,礦產資源,交通運輸,產業基礎,能源儲備,文化底蘊,
概況
2010年應城市委市政府按照“工業新區、城市新區、和諧新區”的發展定位,對應城是經濟開發區進行了新的規劃,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38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多渠道籌資投入6.8億元,拉開了城南新區20平方公里的園區框架。南區21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強力加速推進,13項重點工程進展順利。“三縱七橫”道路及下水管網建設工程、橫五路以南給水工程、園區2.85平方公里給水管網工程、連線線綠化島及景觀帶綠化工程、連線線路燈工程、園區電網配套及220千伏智慧型變電站建設工程、房屋拆遷及村民居住集並工程、臨時水系改造工程、墳墓搬遷工程等全線展開,有的已基本完工。整個新區可簡要概括為“一心”、“三軸”、“七區”:
一心:綜合中心,不僅是主城區遠景發展的城市副中心,也是省級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三軸:武荊高速連線線作為南北向景觀主軸,橫七路和橫八路作為東西向景觀主軸。
七區:四個工業園,一個物流園,兩個生活區。
發展優勢
資源豐富
應城境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石膏、岩鹽、芒硝、鍶、石英、高嶺土等,以石膏、岩鹽的儲量最為豐富。石膏儲量5.1億噸,其中二水硫酸鈣含量大於95%的一級品纖維石膏,潔白晶瑩,質地優良,約占總儲量的82.24%,占全國優質纖維石膏儲量的82%以上,居亞洲之首,其產量占全國的五分之四。岩鹽礦床分布約140平方公里,儲量280億噸,其氯化納含量一般為63.4%—88.5%,最高達95%,且埋藏淺,易於開採。境內建有真空製鹽廠7家,年產原鹽100萬噸以上;以鹽為原料發展純鹼、氯鹼、硫酸、合成氨、氯化銨和日用化工原料等數十種新產品。現已成為全國主要的鹽化工基地之一。湯池溫泉,屬斷層裂隙交匯帶之承壓地下熱水,地熱異常區約0.5平方公里。日計采儲量為1.03萬噸。徑流量約300萬立方米。最高水溫69.3℃。水化學為硫酸鈣型。現有人工鑽井11眼,日提水6000餘噸。
區位優越
湖北省九省通衢,得“中”而獨厚,應城作為武漢“兩型”社會建設“1+8”城市圈的核心組團城市,隨著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現已與武漢融為一體,成為加工製造業占領中西部地區市場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沿海產業轉移和武漢企業外遷的理想之地。
政策優惠
土地優惠政策,對落戶應城的項目,我們實行“扎堆抱團、打包入園、累加投資”的模式。對累加投資在5000萬、1億元、3億元以上或年稅收達到500萬元、1000萬元、3000萬元的企業,供地價格分別為每畝4萬、3萬元、2萬元,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稅收獎勵政策,在企業所得稅依率計征後,市財政將地方留成可支配部分前五年全額獎勵給企業,後五年減半獎勵,用於支持企業發展壯大。服務保障政策,在項目審批、辦證過程中,屬市級許可權內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項目從申報到投產,由應城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組建工作專班,開展一條龍服務,代辦各項手續,隨時為客商提供行政協調、後勤保障等配套服務,同時為落戶企業提供投融資、科技經費及專利申報、物流配送等服務。
交通便利
漢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省道漢宜公路縱貫應城,中心城區距武漢53公里,經過滬蓉高速公路到達武漢市區僅需30分鐘,40分鐘可直達武漢天河機場。武漢至應城的城際鐵路建成後,應城距離武漢市區任何一個地方只需二十幾分鐘。長荊鐵路橫穿應城全境,現建有客運站和貨運站各一個。內河航運與漢江、長江連通,市區建有百萬噸級水運碼頭,1000噸級船舶可直達長江。
成本低廉
應城水電氣供應充足,市區日供電能力不低於20萬MV,華能集團投資55億元的華能熱電項目即將動工。供電能力可完全滿足城區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工業用水現行價格標準為2.55元/立方米,工業用天然氣現行價格標準為3.05元、立方米。年需求量大的,其價格可下調至2元以內。用工價格低廉,一般工人1000—1500元/月,技術工1500元—2000元/月。
發展規劃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全區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提升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經濟成長作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和深化“二次創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實現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綜合競爭力、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將開發區建設成為區域創新中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城市拓展的新亮點。
發展目標
1、產業發展目標:到2015年,開發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財稅收入達到35億元,各項指標年均增長率超過20%
2、園區建設目標:“十二五”期間,開發區總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以上。
發展布局
以鹽業化學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精細化工產業和生物農業產品。
以創業型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重點發展電子、機械及數控工具機等產品。
以石膏建材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高強石膏粉、新型石膏製品及石膏深加工產品。
以外向型、出口創匯型、高新技術型企業為主,製造業,重點發展特種玻璃、高檔焊接機﹑食品添加劑、肥料添加劑、鹽漬蔬菜、醬菜、醫藥包裝類產品。
主要工作任務及措施
1、培養產業集群,增強產業實力。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和政策引導。制定科學詳盡的主導產業發展規劃,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和產業優勢,實行差異化發展戰略,整合產業資源,提升產業結構,培育園區特色產業,最佳化資源的空間和產業配置。依託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實施系統性、針對性、個性化的園區產業發展政策,突出對企業規模、效益、技術創新能力、財政貢獻能力、品牌經營能力等方面的獎勵和扶助。
通過外引內培、培新育小,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引進一個龍頭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思路,瞄準重大項目、戰略投資和關鍵技術,著力引進具有產業帶動能力的大企業集團。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企業發展的集群發展格局。積極圍繞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抓產業鏈的延伸招商,增強各園區相關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和依存度,改善產業生態環境,延伸產業鏈條,降低生產成本,形成集聚優勢。
切實加強產業服務。建立園區與各類能源供應商的經常性聯繫協調機制,確保企業能源供應。重視企業技術申報、政策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服務,嚴格控制各種檢查評比,落實園區零收費政策,確保園區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大力發展各主導產業的行業協會組織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快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金融證券、中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完善園區功能。
2、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通過整合優惠政策、產業基礎、創新資源,形成園區整體優勢,充分發揮各園區的比較優勢。密切關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緊緊抓住東部地區部分產業梯度轉移的大好時機,促進園區主導產業、關鍵技術、社會事業等項目與全球資源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高起點對接。
突出招商引資在對外開放中的龍頭地位,形成能激發招商部門活力、增強社會引資合力、調動企業引資動力的招商政策體系。不斷最佳化招商引資機制,加強專業化招商團隊建設,主攻專業招商和重點招商。更新招商理念,重點突出主導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招商,逐步改善園區產業生態環境,實現以政府為主招商到區內龍頭企業主導招商的轉變。提高招商質量,完善項目質量控制體系,設定購地投資的最低門檻,建設一批標準廠房接納中小企業,實現由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的轉變。
突出重大項目在對外開放中的載體作用,著力吸引省內大企業入駐,構建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總部—加工基地”產業鏈和價值鏈關係。著力引進國際國內技術創新的重大成果、研發機構和領軍人物,增強園區對行業核心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掌控能力。
3、完善創新創業體系,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堅持將區域創新體系與特色產業集群相結合,完善以產業政策為主轉變為支持形式以特色產業集群為主的區域創新政策體系,建立以特色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台,形成具有較強能力的科技創新網路。努力消除區域產業集群的制度壁壘,整合區域經濟資源,形成窪地效應。培育和形成促進自主創新的文化環境,加大區內重點產業發展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集成創新。激勵各類高級人才來區創業,促進科技人才帶領創新團隊進行原始性創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不斷完善企業孵化器的軟環境建設,重點辦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鼓勵自主創新中介服務建設,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4、擴大園區規模,拓展發展空間。未來幾年,用地緊缺對開發區發展的瓶頸制約將進一步顯現,按照“兩區三園”現有的發展趨勢,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必須確保園區新增面積達到8平方公里以上,要充分爭取上級政府和開發區管理部門的支持,將長荊鐵路和蘭杭高速公路之間2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開發區管理。
按照產業發展和新城拓展的要求,在現有土地政策下積極尋求發展空間,擴大增量,有效增加土地供給,強化土地儲備,積極探索和制定園區土地集約利用管理辦法,面向現有土地要空間。嚴把入園項目質量關,規範入園企業評審,持續提高項目建設容積率、投資強度、投入產業比例、稅收含量、開工進度等方面的準入門檻,完善項目論證和評審機制,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用地向無污染、低能耗、高技術含量、高產出的優勢高科技項目傾斜。嚴格契約約定,在簽訂土地出讓契約時, 對開工時限提出明確要求,儘可能避免土地閒置。對違反約定的用地目標,採取經濟的、法律的措施,嚴格清理入園項目用地情況,督促簽約項目開工,盤活土地存量。
5、推進園區建設,搞好經營管理。堅持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並重的原則,使園區成為城市新區拓展的重要方面,按照宜於人居,宜於創業的原則,合理布局園區基礎設施和市政配套建設,以體育場路、高速公路連線線為橫軸,以漢宜公路、蒲陽大道為縱軸,構建三園連片發展的骨幹路網,不斷完善提升水、電、氣、通信等基礎建設,持續實施園區綠化、美化工程,形成生態優良、產業發達的特色城區。
牢固樹立“惜地如金”的思想,強化土地集約利用,鼓勵入園企業建造多層廠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實現土地資產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園區開發成本。積極推進開發區行政管理體系改革,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的實行機制,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牢固樹立“人才強區”的理念,最佳化人才發展機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著力加強機關黨政管理人才、高新技術領軍人才、職業經理人才、高新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社會環境,形成區域性人才聚集效應。牢固樹立“環境就是品牌,就是生產力”理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園區文化建設,完善市場服務體系,營造一流的軟硬環境,真正構建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礙的服務型園區,把“園區內問題園區內解決”落到實處,使開發區成為聚集資源、打造財富的“窪地”。
投資優勢
地理位置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區西南,地處東經113°19′~113°45′,北緯30°43′~31°08′。東臨漳、涓二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西與京山縣接壤,西南與天門市相接,南與漢川市為鄰。市境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5公里,總面積1103.38平方公里。應城中心城區東南距省會武漢市96公里,東距孝感城區49公里,位於武漢、襄樊、荊沙大三角經濟區域的中心點,是武漢“1+8”城市圈的核心組團城市。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全市人口68萬,城鎮人口20萬,現轄16個鎮、辦事處、場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地質環境
應城區域構造位於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江漢盆地北部邊緣與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亞翼中段,雲應凹陷範圍。整個凹陷北界不整合于震旦——寒武系及元古界之上,構成向南西傾斜的斜坡,西界為三陽——皂市斷裂,南部以漢北斷裂、天門斷裂面與小板凹陷相連。表現為以北北東向構造為主體。第四紀時期,本區處於節奏性震盪環境,形成多級階地,具有多次升降運動,其升降幅度逐漸變小,並趨於穩定。本場區地表均為第四系沖積——洪積物堆積,局部有人工填土,上部以第四繫上更新統粘土,粉質粘土為主,下部為中更新統沖積洪積粘土夾卵石和粘土組成,厚度28~30m,下伏基岩為第三系粘土岩。
地形地貌
應城屬秦嶺大巴山與武當山之間的中低山區,境內以低崗為主,兼有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低崗地區,約占總面積的66.4%,境內低崗系大洪山余脈,其坡度一般小於10?,起伏平緩,海拔高程在41~80m之間,最高點為何家腦山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為111.6m。境域中部的大富水兩岸和東部的漳河、溳水西岸為平原地區,主要為崗間沖積平原階地,約占總面積的19.6%,地勢平坦,依勢向東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m之間。市境南部的濱湖地帶,多屬湖沼窪地,約占總面積14%,地勢較低,海拔高程均在25m以下。最低處在東西汊湖的郎君鎮蔡咀村,僅20.4m。境域地貌特徵構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態。
應城開發區工業園區內地勢較平坦,自然地面高程在23.8~40.6米之間,東、北部地勢較高,西、南部地勢較低,園區高程地址條件較好。
氣候與氣象
應城地處中緯度濕潤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候溫暖濕潤。根據近三年(2004~2006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為 16.6℃,極端最低氣溫為-6.5℃,極端最高氣溫為38.8℃,年平均降雨量為1102.0mm,秋春雨量偏少,夏季雨量較多,嚴寒期短,四季變化顯著,雨熱高峰同季出現,光、熱、水的地域差異甚微。四季中以夏季最長,為120天,冬季次之,春秋兩季相等,均為65天。年平均氣壓1012.1hPa,年平均風速為2.9m/s。四季及常年主導風向均為北風,全年北風頻率為27%;次主導風向為南風,頻率約10%;全年靜風頻率為10%。
水文水系
⑴地表水
應城境內河港縱橫,西北水庫密布,南部湖泊毗連,塘堰遍布全市,境內平原、崗地、河湖相間。水域面積達118km2,占應城國土面積的10.7%。地表水主要源自過境客水和降水之後地表徑流水和湖泊。應城境內主要有溳水、漳河、大富水和漢北河4條河流,原屬長江支流漢水水系。1959年根治溳水,使之成為直入長江的獨立體系。1969年開挖漢北河後,大富水乃成為漢水流域的漢北河水系,大富水在應城市境內長度65km,控制來水面積384km2,過境客水量為31.12億m3,5km長以上的港溪14條,境內長度201km。 應城城區除大富水外還有鹽水河及老縣河。 鹽水河是一條開挖的農業溉灌渠,由於受鹽化工污染較重,所以被稱為鹽水河。鹽水河發源於短港水庫,於應城市楊河鎮入境,由北向南在響水橋注入老縣河。 老縣河是改道前的一段大富水(城關以下至漢北河北咀)。大富水裁彎取直之後,老縣河前段已淤塞。老縣河不僅接納了城區的生活污水,而且接納了氯離子較高的鹽化工污水,實屬一條納污渠。從阮家灣至呂家灣的老縣河河段全長約7.8公里。 老縣河通過人工開挖的橫河在喻家閘處入大富水。喻家閘位於主城區下游,原主要用於農業灌溉,由於老縣河現已失去農灌功能,所以喻家閘常年開啟。喻家閘已成為應城市主要的排污口。 境域東南原有大小湖泊21個,水面約28.5萬畝(190km2),其中東西汊湖、龍賽湖、老觀湖3個,面積6.45萬畝(43km2)。城區內無大的湖泊,園區內有農村小水塘十餘個。應城建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69座,總庫容13752.5萬m3,承雨面積498.76km2,河網密度0.29km/km2。正常年景,市內自產水4.83億m3,年降水量為11.97億m3,地表徑流總量3.83億m3,各河流、河道總長589km,調蓄水量7860餘萬km2。
⑵地下水
應城境內地下水分孔隙潛水及承壓水、裂隙承壓水2種,面積約809.7m3。天然淨儲水量每年2.065×108m3,年補給量(可開採量)約600×104m3,其中湯池溫泉屬斷層裂隙交匯帶之承壓地下熱水,地熱異常區約0.5 m3,日計采儲量為1.03×104t,徑流量約300×104m3,最高水溫69.3℃,水化學為硫酸鈣型。現有人工鑽井11眼,日提水6000餘噸。四里棚光輝村區域地下水的流速較小,化學類型為HCO3-Ca-Mg型,地下水對混凝土無侵蝕性。
文物古蹟
應城歷史文化悠久,市內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擁有古代遺址、遺蹟、名山寺觀和眾多古墓葬,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至商周古文化遺址15處、古墓群16處、古建築2處。主要遺址有: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門板灣遺址、四龍河上陶家灣的四龍河遺址、楊河鎮下王村的下王遺址、巡檢鎮磨盤村遺址、陳河鎮王鄭村發現的東周“三槨冢”(又名三孤冢)古墓群、蕭家墳遺址,市級重點保護單位的文蜂塔和孔廟,以及位於長江埠南頭山上的戰國墓群和歷史悠久的湯池溫泉等,其中王鄭村發現的東周“三槨冢”古墓群在1992年12月被湖北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遺址。
礦產資源
應城以豐富的石膏、岩鹽資源聞名遐邇,素有“膏都鹽海”之稱。石膏開採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工業儲量5.1億噸,一級品位纖維石膏占全國總儲量的82.5%以上,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王國”。石膏可以作為建材、化工、醫藥、食品、農業等產業的重要材料。
岩鹽工業儲量280億噸,礦床分布約140平方公里,埋藏淺、品位高,為發展鹽業食品工業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應城的溫泉,水質好、儲量大,常年水溫70℃左右,含鈣、鎂、鉀等20多種礦物質,宜於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水產養殖。
交通運輸
應城已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空運並舉的交通網路,漢渝鐵路穿境而過,三峽鐵路橫貫市境;漢襄高速公路、蘭杭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省級漢宜公路穿境而過,30分鐘車程可直達武漢,40分鐘直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內河航運與漢江、長江聯通,市區建有百萬噸級水運碼頭,1200噸級船舶可直達長江。
產業基礎
應城境內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富饒,農業及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工業依託豐富的礦藏資源,現已形成以鹽業化工、裝備製造、石膏建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精細化工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鹽鹼生產基地、石膏開採加工基地、國家科技部火炬計畫精細化工生產基地。旅遊業依託溫泉資源建成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湯池溫泉,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能源儲備
應城是華中地區重要的能源儲備基地,正在建設的4×30萬KW的華能應城熱電聯產項目,總投資56億元,建成後可給企業直接供熱、供氣。總投資36億元的國家戰略石油應城地下儲備庫和投資32億元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應城地下儲備庫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文化底蘊
李白、歐陽修等歷史名人在這裡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周恩來、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光輝足跡,鄂中抗戰訓練班舊址、周恩來紀念館展現了革命歷史情景。江澤民、溫家寶、羅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蒞臨應城視察。大數學家陳景潤曾在這裡療養收穫了愛情。現武警部隊政委喻林祥上將、原廣州軍區政委楊德清上將、二炮政治部主任張孝忠中將、“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原二炮黃山基地司令員楊業功少將均從應城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