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應和會館
- 類別:宗鄉會館
- 地點:新加坡直落亞逸街98號
- 竣工時間:1822年
- 館藏精品:手製品匾額,《紅梅圖》
- 占地面積:2000平方英尺
建築特色,建築歷史,建築目的,建築構造,會館格局,會館外觀,會館大門,會館前屋,會館大堂,會館梭柱,會館梁架,會館駝峰,會館雀替,二樓大堂,會館天井,上燈梁,會館飛檐,名稱由來,
建築特色
應和館本是單層建築,建於清朝道光3年即公元1822年,並於道光24年重新改建為兩層建築。基本上是中國南方(粵東) 的宗廟建築。當時所用木料一般是杉木。石材為花崗岩。應該是在粵東一帶採購,經由汕頭出海運來的。工匠方面則未有記錄顯示是來自家鄉或是早期移民。館中最古老的手製品為一塊匾額,成於1846年。
應和會館平面圖
![應和會館平面圖 應和會館平面圖](/img/8/e63/nBnauQDN4IDMxYDNihjM3ETMmNWZzADMxU2NkNGZ4YGZzYWO3MmYzY2Yx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其建築為客家常見兩進三間(上廳、天井、下廳)格局。一進大門,一道古色古香的木質儀門,儀門上方掛著一塊紅底金字牌匾“聲教南暨”,正中掛著一幅鏡畫,裱著黃瓣紅蕊梅花。儀門背面,上方是黑底金字牌匾“源遠流長”,正中是一幅扇形紅梅圖。從儀門側進入,天井兩邊走廊的牆壁上掛著牡丹、梅花、松鶴等,均為中國畫、黑色鏤空木雕畫框,走廊上擺著古典中式木靠椅、小圓木凳。上廳正後方供奉著關帝,神龕上以繁複的木刻花鳥透雕為裝飾。
建築歷史
應和會館成立於1822年,是歷史悠久的宗鄉會館之一。當初從中國南來的嘉應人在直落亞逸街98號創立了應和會館。
會館曾重建與修復了五次,第一次重建是在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當時館宇破舊,會館領導人於是集資把它改建為現有的廟宇式兩層建築,館內18根石柱由中國運來。
到了光緒元年(1875年),館宇右側又建了"五城福地"一座,以安放先人神位。1980年 "五城福地" 因為擴寬道路而被拆除。
1948年會館領導人募集款項修建,第三次修復是在1963年,最後一次大規模翻新是從1997年開始在1998年竣工,花費70多萬新元,由時任會長的何煥生主持。
應和會館2011/2012年度董監事合影
![應和會館2011/2012年度董監事合影 應和會館2011/2012年度董監事合影](/img/c/ed5/nBnaugTOxADMmJzNzETMkJGNmF2YkNTM4IDZlNzM5Q2NhJDN0IjZwMjYlB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1998年12月18日,在整修工程完工後,新加坡古蹟保存局批准並宣布將應和館列為國家古蹟,同時它也成了新加坡唯一還留在原址的會館。
建築目的
創立人為劉潤德等人構想將會館的功能由傳統救濟、協助的功能,進一步推展為連繫新加坡及中國原鄉的橋樑。會館協助新抵的客家人覓得棲身及工作之所,並為逝世的會員舉行葬禮。
建築構造
會館格局
建築物本身是兩進三間的格局。前為門屋,後為大堂。這格局是一般祖祠所用。由門屋的規模看來,應和館是具有相當高的規格,體型頗大,十分雄偉。
會館內部
![會館內部 會館內部](/img/3/94c/nBnaucjZkFGN0YDOzMzYwAjN5YjYiRGNwY2MllDMlJmZxIjZ2QTYwI2Yhd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外觀
會館的正面以兩根碩大的石柱撐著,建築的規模顯得壯大。
會館外觀
![會館外觀 會館外觀](/img/5/a72/nBnaugjZilTOwczNmVmYjRWYzMjY2cjYlNjM2cjYyImM4kTN0MDZhRDNwE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大門
原莊的朱紅色兩扇杉木大門尚保存完好, 兩側各有供拜天公時插香用的吉祥物。左右各一,上端是花瓶一一象徵平安,下端是蝙蝠一一象徵福氣。門板是由整塊花崗岩砌成, 十分巨大。
會館大門
![會館大門 會館大門](/img/7/faa/nBnauMzY1YjZ4UjYlR2MmFTNkFWN2YDNxcDZ0IWMlNmZldTY2MmN3YWZxk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前屋
一進大門,便見一扇擋中或儀門,具有 遮擋外面望內的視線。唯有大節日時,便會 大開中門,以迎賓客。
會館前屋
![會館前屋 會館前屋](/img/a/ff3/nBnauYmY1U2YxIjY0QmY4MzNjJjM3EjZmZTY4E2N2MDOxYDO5EDOmFTNx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大堂
一進大堂,正後端是關公神台,神台是石做的。一般的神台都用木料做成,石做的倒是少見。
會館大堂
![會館大堂 會館大堂](/img/f/b47/nBnauADNiJmY5UzM0MDOyEmM2QmMiVWOkJmMmFmM3QWOmlDZmBTM1MGNiF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梭柱
正中央的四根花崗岩柱子呈梭狀,上下兩端較細,中端較粗。這種梭柱流行於宋朝 時期,到了明朝及清朝,在中原已不流行。 一般上是用木料做成的,用花崗岩則較為罕 見。
梭柱
![梭柱 梭柱](/img/2/89b/nBnauYGNhZjMjVGNwUjY5gzMiJWMiRTOhNTNmdTZ0UzYlJ2NlBDOiZ2MwI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梁架
房子的梁架支撐著沉重的瓦頂。民間建築主要由兩類梁架構成。 一類是“抬梁式”用較大型的木構件,間距亦較寬。另一類是“穿斗式”木構件體積較小,柱間距離較窄。大堂用的是“抬梁式”,這在中國一般上屬官式營造法。
會館駝峰
駝峰托腳是各架梁之間的構件,用以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腳,稱為檁子,應和館用的是石獅。
駝峰
![駝峰 駝峰](/img/2/7b0/nBnauQGOkJTZjJzYjZGOjJTMiJmZ4ImZxITN3ETMkNWMhFmYwATMkNGZ5Y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雀替
用在兩構件對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連線的強度,這裡用的是龍魚。
雀替
![雀替 雀替](/img/b/f55/nBnauIGOwQTYmJzM1MTMiV2MlJ2N0UTY1E2Y2EDOjZjZiN2Y4UTMkJDOkl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二樓大堂
梁是承受屋頂重量的主要水平構件。上 一梁較下一梁短,層層相疊,構成屋架。最下一梁置於柱頭上與鋪作組合。這裡用的是 “抬梁式”是七架梁,屬於官式營造法。在梁架上可以看到“瓜柱”或稱矮柱,兩旁的矮柱有三層;最上層有畫卷,中層有牡丹,下層有簫。
二樓大堂
![二樓大堂 二樓大堂](/img/f/4c7/nBnauETOyAzMxADZiRDZhNDNzQWYwQzN1gzMmdTYyQDNyYGMzImZwETNml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天井
中國建築一般是以四合院的形態,屋子中間總有一個天井,用以採光也是舉行祭祀的地方。會館的天井也有時能作為擺宴桌之用。
天井
![天井 天井](/img/8/a95/nBnauImZlF2MzQGMwYjY2QjM0Y2YmdDZ2kDOzYWMyYmN0EGMiNmY3E2Y2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上燈梁
共有三支,是當時祭祀時上燈之用。原來的木料較粗,在1999年重修時因訂不到原來大小的木料而改用較細的替代。檁子亦由原來的粗園形改為細一點的長方形。
上燈梁
![上燈梁 上燈梁](/img/9/45d/nBnauIGM4cTNmRmM5ITYzYWMyYWM3kjMidjZ1YGO0IWZkNjZxUjZhFmZjZ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會館飛檐
傳統中國建築以木為材料,容易受到風雨的破壞。因此屋檐伸展出牆外比較遠,以起保護的作用。應和館亦不例外。為使屋檐伸出,便有一些斗拱或木構件使展出的屋檐得到支持。這些構件也成為裝飾的最好位置。應和館的構件也是採用麒麟及和合二仙為裝飾的。
飛檐
![飛檐 飛檐](/img/5/7dc/nBnauEzNkVjN4cTY4MWMkF2Y3kDM4gTOiVjNjFGM3kDNzEDNmFDZmNDZ5E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名稱由來
會館名字來源資料不多,但從第一次從修的碑記中可看出,“以利濟為心,不必計功德”凡事以“和”為貴,凡事應該“和衷共濟,大公無私”才能發揚光大,維持久遠。
現任劉勝華
![現任劉勝華 現任劉勝華](/img/6/aa2/nBnauYWN4gDM4I2YldDMiNTMxkTZ4YDM5AzN1MDNzUDOzATMjVjNjFmM0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