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憶少年
- 始興年代:宋
- 流行年代:宋、清
- 別名:十二時、桃花曲、隴首山
- 字數:四十六字、四十七字
- 代表作:《憶少年·別歷下》
詞牌沿革,格律說明,格律對照,典範詞作,
詞牌沿革
憶少年,詞牌名,晁補之創調。調見北宋晁補之《晁氏琴趣外編》,題註:“別歷下。”謂詞人謫貶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別歷下(古邑名,在齊地,今指山東濟南)時所作。調名本意即為抒發青春已去、年華易逝的感喟。少年:年輕的男子。喻男子青春時期。唐顧況《登樓望水》詩:“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
《詞律》卷四、《詞譜》卷六俱列其“無窮官柳”一首為正體。《詞譜》又列曹組四十七字添字型一種。
清《欽定詞譜》核定晁補之詞為正體,遂照此說定格,惟過片開頭加一個領格字的則可通用。
此調又名《十二時》《桃花曲》《隴首山》。万俟詠同行“上隴首、凝眸天四闊”句,名《隴首山》;朱敦儒詞名《十二時》;元劉秉忠詞有“恨桃花流水”句,更名《桃花曲》。
此調調名由來屢考不虞,始創製者說法不同,難度真偽。初出之處無以檢校。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四十六字。前段五句。兩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以晁補之《憶少年·別歷下》為代表。若曹詞不過於換頭句添一字也。 前段第一、二、三句,万俟詠詞“隴雲溶泄,隴山峻秀,隴泉嗚咽”,三“隴”字俱仄聲。第二句,趙彥端詞“逢花如露”,“如”字平聲。第三句,無名氏詞“盈盈脈脈”,上“脈”字仄聲。第五句,万俟詞“已不勝愁絕”,“不”字仄聲。後段第二句,万俟詞“更一聲、塞雁淒切”,“一”字、“雁”字俱仄聲,謝懋詞“鞦韆外、臥紅堆碧”,“秋”字平聲,“外”字仄聲。第三句,趙詞“與君醉千歲”,“與”字仄聲;万俟詞“征書待寄遠”,“寄”字仄聲。第四句,無名氏詞“忽一聲長笛”,“一”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餘參曹詞。
變體:雙調,四十七字。前段五句,兩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以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為代表。此即晁詞體,惟換頭添一字作八字句異。万俟詠詞“上隴首凝眸天四闊”,孫道絢詞“正雨後梨花幽艷白”,並與此同,《詞律》謂無第二首可訂非也。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憶少年·別歷下》
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平仄。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
罨畫園林溪紺碧,重算來、盡成陳跡。劉郎鬢如此,況桃花顏色!
變體
格律對照例詞:《憶少年·年時酒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