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縣氣象局始建於1956年8月。設有業務中心、產業中心、防雷檢測站、人工降雨辦公室等部門,擁有較為齊全且先進的設備設施,技術力量雄厚。屬國家二級觀測站,承擔大氣氣候監測、天氣預報製作發布、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製做及預警發布、為政府提供決策服務和專業氣象有償服務;協助縣政府組織、管理、指導人工降雨防雹工作;擔負管理規範防雷市場的社會管理職能和縣域範圍內雷電防護設施檢測工作;協同民航部門規範整頓氫氣球施放市場及氫氣球施放服務業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安縣氣象局
- 部門:氣象局
概括,足跡,地址,
概括
自慶安縣氣象局建立以來,便將地面氣象觀測及預報服務做為氣象事業的基礎。詳細記錄每日的氣象觀測數據及天氣變化趨勢情況,並逐月逐年進行系統統計,對旬、月、季、年的氣候變化進行認真細緻的科學分析。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各領域不斷深入,為適應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氣象事業也在不斷發展,技術不斷更新,人員素質不斷提高,開拓進取精神不斷增強。
隨著氣象現代化的發展,計算機測報系統軟體的套用,制表統計、查算等繁瑣工作。為使氣象觀測資料實現全國共享,於2000年11月開通了分組數據交換網,使得每日三次觀測的氣象數據通過網路直接傳送到省和國家氣象中心,既方便快捷,又保證了時效和準確性。
足跡
2005年5月,自動氣象站設備安裝完畢,投入運行。大大減輕了觀測人員的勞動強度,溫度、濕度、風、降水等氣象要素,測報員足不出戶就能盡收眼底。
氣象局的預報工作始於1958年7月。1986年以來,在預報時段上主要採取長、中、短期及短時預報相互配合,並適時發布各種災害性、關鍵性天氣預報和警報;從內容上由常規公益預報,逐漸發展到為農業、林業、水利、糧食、工業等方面的專業系列化服務和“121”天氣預報自動答詢;在手段上從手工填圖、分析,演變到PCVSAT單收站接收氣象衛星數據,結束了手繪分析的歷史,利用MICAPS系統分析大量氣象數據和各種圖表,接收和處理氣象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進一步提高。為工業、農業、林業、糧食、水利等部門行業提供專業氣象預報,指導農業生產,為防汛、防火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農氣工作,除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要求開展年景展望,由苗情到產量預報、旱澇、低溫、霜凍分析、自然物候觀測外,還圍繞提高糧食產量開展服務的試驗研究課題,為我縣的農業生產起到參謀和助手作用。
我縣的農業氣象工作始於1958年,1969—1978年中斷,1979年恢復至今。主要開展農作物觀測、土壤水分觀測、自然物候觀測、農氣科研等方面工作。1979年恢復農業氣象工作後,農業氣象工作進入全面發展階段,觀測逐漸規範化,觀測任務也相對固定,農作物觀測以小麥、大豆為主,1997年變更為水稻、大豆;土壤水分觀測固定為10—50厘米。1986年後,農業氣象服務也全面開展起來,氣候區劃、長期氣候預報、專業氣象預報、土壤墒情分析、產量預報、氣象條件鑑定等工作對我縣的農業生產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農業氣象工作也一定會適應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要求,向著來源於農業、服務於農業的方向發展。
1979年,氣象局開展了人工防雹業務,最初是土炮防雹,由各生產隊分散進行作業。到1982年開始用三七高炮進行防雹作業。人工降雨始於1980年。防雹降雨用彈藥由上級氣象部門規定時間統一訂購,彈頭內含碘化銀,上級局定期對高炮進行檢修、維護,並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發展壯大人工影響天氣隊伍。
數年來,我縣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嚴格操作規程、規範空域請示、炮點和作業地點選擇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到了安全作業無事故,多次被省人工降雨防雹辦公室授予人工降雨防雹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尤其是近幾年,人工降雨防雹對減輕乾旱和雹災、撲滅林火起到了關鍵作用,為慶安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己力。
地址
慶綏路32號
慶安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