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南村

慶南村位於濮陽縣西南23公里處,是慶祖鎮政府所在地,西與潘家村相鄰,北臨後武陵村,南臨太平村,東與水屯村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南村
  • 地理位置:濮陽縣西南23公里處
  • 電話區號:0393
  • 人口數量:4800 人
  • 車牌代碼:豫J
地理位置,村名來歷,民族人口,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教育文化衛生,古蹟,慶福寺,慶都廟,九龍口,慶祖北門樓,古今名人,

地理位置

慶南村位於濮陽縣西南23公里處,是慶祖鎮政府所在地。西與潘家村相鄰,北臨後武陵村,南臨太平村,東與水屯村接壤。

村名來歷

慶祖村原來叫慶都村,它是上古時期一位德慈兼備的老奶奶的名字。唐堯的嫡母叫慶都,是帝嚳的第三位妃子。老年隨其子堯巡察國情與人民的疾苦,路經帝丘東南四十里處暴疾而薨。她的墓因此叫慶都墓。祭祀的廟教慶都廟。後逐漸成為村落教慶都村或慶都寨。以前有慶都墳(現不存),但慶都廟經過四千餘年風風雨雨,時圯時興,時大時小,時有時無,斷斷續續流傳至今。也不知何朝何代誤把“慶都”寫成了“慶祖”。又一說法是後人感恩緬懷老奶奶的恩德,逢年過節抬著供品上墳祭祖逐漸演變成了慶祖。民間的歇後語:抬著盒子上墳---慶祖。

民族人口

慶祖村大多數是漢族,其中也有少數的回族,但比例很少,大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元末明初由於戰爭頻繁,洪水肆虐,瘟疫橫行,白骨露野,村莊蕭條,人口所剩無幾。明洪武三年從山西洪洞遷入一部分人,其中有張姓、陳姓、趙姓、鄭姓。洪武七年又遷入了李姓、盧姓、黃姓、潘姓、崔姓。自此人口日益繁盛。解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人口增加更快了。現有4800餘人,耕地5500餘畝。

歷史沿革

慶祖村,在上古時期為帝丘所轄,春秋戰國屬衛國,宋代歸澶淵,明清屬開州,稱慶祖莊。民國時期屬直南大名府管轄(清豐、南樂、濮陽、東明)。解放戰爭時濮陽縣分為三縣,北部為尚和,東部為昆吾,慶祖村仍歸濮陽轄區即濮陽四區。1950年設平原省,濮陽成立專署,之後慶祖又改為濮陽十一區,1955年撤區為鄉,1958年成立慶祖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慶祖鄉,1986年撤鄉為鎮。慶祖由一個大隊分為三個行政村,慶南、慶中、慶北。慶祖村呈一條頭南尾北的巨龍伏臥在大地上躍躍欲起,主街道略彎曲不直,兩側巷道差錯活像龍爪,南門外對稱有兩眼大井傳為龍眼。昔有圍牆,有護城河,東南西北皆有城門,且是二層樓閣式建築,東西南門在太平天國起義(舊稱紅毛子造反)時毀於兵火,唯有北門保留到1953年。

經濟發展

慶祖村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油菜、棉花、花生以及蔬菜等。近年來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2011年以來先後流轉土地1500餘畝,新建日光溫室26座,大棚5個,中棚蔬菜10畝,中棚甜瓜西瓜各20畝,新增蔬菜種植面積36畝,新建現代農業示範園。
近年來慶祖村全力開展規劃建設和綜合提升,村環境面貌日新月異,極大的推動了城鎮化進程。2000---2010年投資1億元開闢了貫穿村東西的建設路商業街。投資1.3億元對龍泉路、台一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建成了高標準的商業街,兩側店鋪林立,清潔衛生。2010--2016年耗資近兩億對文化路東西延伸,南環路西環路建成並將全鎮暢通。2013年建成居民小區1處:即慶隆商貿小區區。
十三五規劃期間慶祖對豐收乾渠進行了整體規劃,兩岸硬化率達到100%,涵洞、閘口、橋樑全部進行了整修清理,堤岸平攤乾淨載有樹木花草,派人專業護理,三里店溝,回木溝每年冬季清淤一次。清理河道達4公里,挖出泥土達7萬方,對田間茅渠、斗渠實行硬化,硬化率達80%,給大型機械作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30萬元實施高標農田項目維修。
2011年以來新增規模養殖戶6家,投資百萬元的養豬場3家,投資50萬元的養雞場2家,漁場、鵝場、鴨場不計其數。2016年慶祖大力實施土地流轉,共流轉土地450畝,發展設施農業200畝,以發展種植專業村為主,新建日光溫室6座,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50畝。村內有木材加工廠1處,家具廠4家。
近年來慶祖大力發展燈管、燈泡、燈具產業。招引台灣、浙江、福建客商來慶投資建廠。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利潤達數億元,慶北村的食品加工,慶南村的預製板、建築材料興旺發達。龍泉街、建設街、文化街以及濮渠路上店鋪林立,人頭攢動,招引外地商戶約100餘家。集服裝、五金、肉食、農資、建材、文體衛生等多方位的銷售。

教育文化衛生

解放前慶祖教育以私塾為主,解放後國小相繼興起,當時有國小3所,1982年共有國小3所,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77人,2000年10月慶祖高標準通過了市政府“普九”鞏固提高驗收。2003年農村中國小進行再次布局調整,進一步整合了教育資源。
目前慶祖共有公辦國小2所,其中成建制國小2所,教學點3所,國小專任教師47人,在校學生154人,中學1所,專任教師36人,在校學生386人。有1所公辦幼稚園,3所民辦幼稚園,校會和管理都比較完善。建立了文化大院,全村文化覆蓋率100%,購置圖書千餘冊。
解放前慶祖村醫療條件十分落後,僅有3家藥鋪,醫生更少,解放後醫療衛生條件有很大改變。有衛生所8家,藥店4家。

古蹟

慶福寺

慶福寺,又叫東大寺。在慶中村東隅,始建於隋唐,傳尉遲恭監造,坐北面南,規模宏大,佛殿禪房達百間,可惜毀於1958年,2000年重建,每年四月初八廟會。

慶都廟

慶都廟又叫南頭廟,4000年歷史,供奉唐堯之母,帝嚳三妃慶都老祖母。原址在鎮政府院內,1958年被毀,古物金塑玉皇銅身,大鐵鐘和透靈碑毀壞殆盡,1996年遷至南環路重建,四層樓閣建築。

九龍口

九龍口,在慶南村東隅,祭祀龍王之處,前後兩座二層樓閣式建築,規模宏大,耗資甚巨。現已建成佛、道、儒綜合性的寺院。

慶祖北門樓

慶祖北門樓,在慶北村,是東西南北四座門樓中保存的唯一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築。

古今名人

呂不韋,秦朝人,善於經營,百萬貫富翁,後為秦國宰相,食客三千人,著有“呂氏春秋”,今慶北村尚有呂氏族人。又一說法是呂丘人,死後葬於呂丘。
燕青,濮陽慶都人,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少貧但武技高超,為流浪者,後流浪大名府與盧俊義相識,二人被逼投奔梁山入伙。宋江被迫害後與名妓李師師出逃,隱名埋姓於荒村安度晚年至終。一萬慶都即指此,舊紙牌一百零八張代表梁山泊一百零八人,一萬燕青,五萬李逵,八萬朱仝,紫花(孫二娘)亂配。
崔世藩(1624---1669)字道廉,明崇禎進士,曾任河南府推官布政使等職,此人憨厚老實,政績不突出,壯年病故。崔氏族人至今還保留著死了人不壓紙、不報廟的族風,認為他家的官職比城隍的官職大,因此不壓紙,不報廟。
李紀昌(1833---1870)身有武功絕技,曾以販鹽為業。清朝有一親王被一群紅毛軍(太平天國軍)追至村東棗林里,欲擒親王,李紀昌用一根扁擔打退了追兵,親王遂親口封他為御前救駕將軍,叫他去北京領賞任職。李去北京的路上抱病而亡。之後御賜銀兩財帛厚葬,墓前立碑曰御封大將軍李公諱紀昌之墓。
李吉成(1866-1947),原名文祥,字兆瑞,清太學生。自幼好學,奈因家貧無力上進,且感當時因缺醫少藥病人呻吟之苦,乃奮力學藝。經驗日久,頗有心得,凡診視不溺古方,亦不脫古理。惟隨時隨地因人制宜。擅長攻破。聞名於冀南、魯西、豫北一帶。行醫不索厚利與謝資。凡所診治,概免脈理。遇有貧乏,輒施醫藥。恬淡寡慾,菸酒必戒。衣著樸素,平易近人。行醫五十餘年,活人無數。鄉里感其德,贈送懿行錦帳及雙匾,一曰“術埒扁鵲”,一曰“醫學真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