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正己烷中毒早期神經損傷的相關生物標誌物研究

《慢性正己烷中毒早期神經損傷的相關生物標誌物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謝克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正己烷中毒早期神經損傷的相關生物標誌物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謝克勤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正己烷的慢性中毒事件不斷發生,但預示中毒早期神經損傷的特異的生物標誌物卻很少。目前國內外均以測定尿中正己烷的代謝物- - -2,5-己二酮(2,5-HD)為接觸標誌物,但該標誌物既不能預示正己烷的神經毒性效應,也不能反映體內的真實含量。本項研究從正己烷損傷的特異生物標誌物入手,通過動物模型研究正己烷神經毒性產生後神經體徵和神經行為學變化;測定血液、尿和神經組織2,5-HD、吡咯加合物和中分子量神經絲(NF-M)的變化,分析2,5-HD、吡咯加合物和NF-M的劑量效應和時間效應關係;探索各個標誌物之間的相關關係;研究各個標誌物與神經體徵和神經行為學變化之間的相關關係,確定最大無作用劑量,最終通過接觸人群驗證實驗,發現最敏感、最特異的揭示早期損傷的生物標誌物,為制定職業接觸生物限值,預防正己烷中毒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前幾年我國正己烷慢性中毒事件頻發,患者主要表現周圍神經受損,手足麻木、四肢無力、行走困難,嚴重者下肢癱瘓。由於機制不清,臨床上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因此,研究正己烷早期損傷的生物標記物,制定接觸限值,防止職業中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選擇了2,5-己二酮(正己烷主要代謝物)和2,5-己二酮在體內與ε-lysine 氨基形成的吡咯加合物作為特異性生物標記物,建立大鼠正己烷長期慢性周圍神經損傷模型,建立了生物組織(血清、尿、神經、毛髮)定量測定2,5-己二酮和吡咯加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動物正己烷神經中毒體徵和神經行為學指標與2,5-己二酮、吡咯加合物之間的劑量和時間---效應關係,研究了2,5己二酮和吡咯加合物的代謝規律和吡咯加合物的生物閾限值(BEL)。結果顯示:(1)吡咯加合物濃度和癱瘓時間相關。在染毒停止後的第8h為尿r=-0.748,血清r=-0.734,(P<0.001);第24h尿r=-0.601,血清r=-0.707,(P<0.001)。吡咯加合物的濃度越高,大鼠出現癱瘓所需要的時間越短。(2)吡咯加合物的濃度越高,神經損傷症狀越嚴重。染毒8周后,大鼠均出現不同的癱瘓。停止染毒後的第8h尿r=0.781,血清r=0.866, (P<0.001);第24h尿r=0.854,血清r=0.884,(P<0.001)。(3)大鼠正己烷染毒24W後的NOAEL是500mg/kg.bw,血清和尿中的吡咯加合物停止染毒後8h和24h時濃度分別為6.90±0.75, 65.08±9.31 nmol/ml; 4.24±0.75, 24.37±5.95 nmol/ml。(4)人體吡咯加合物BEL估計。由於人血清加2,5-己二酮形成吡咯加合物是大鼠血清的3倍。將動物NOAEL組的血清、尿中的吡咯加合物乘以3就是人體吡咯加合物BEL的估計值:停止接觸8h後血、尿吡咯加合物分別為20.70±2.25, 195.24±27.93 nmol/ml;停止接觸24h後血、尿吡咯加合物分別為12.72±2.25, 73.11±17.85 nmol/ml。(5)接觸人群尿吡咯加合物測定。36名接觸正己烷工人的尿樣結果表明吡咯加合物的含量在0.5-4.5 nmol/ml,中位數為2.57nmol/ml,而不接觸人群在0-4nmol/ml,中位數為0.88nmol/ml(p<0.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