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十八吊

慈谿十八吊起源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3)。當時,戚繼光剛從金華總兵調任寧紹地區抗倭。他帶來三千東陽義烏的礦工,在慈谿龍山雁門嶺打了勝仗,在懸泥山也取得小勝,從此懸泥山改為勝山。為慶祝勝利,戚家軍表演十八吊。此後,勝山百姓代代相傳,傳到高龍泉、馮浩昌,約十一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谿十八吊
  • 起源:明嘉靖三十五年(1553)
  • 主要特徵:驚險、雜技性
  • 流行地區:慈谿勝山
十八吊由一人表演,道具為三根毛竹搭成的三腳棚,上懸一隻牛軛,牛軛上下垂三丈六尺白布。
該項目以驚險、雜技性為主要特徵。從一吊至十八吊有一個簡單到高難度的表演過程。每一個造型都有藝術氛圍,對表演者來說必須時時按表演規則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如“倒掛蛛蜘”等動作非長期訓練不能操作。表演中,必須穿緊身的武術服,不能戴帽、穿鞋,否則就會影響表演質量。
該項目在慈谿勝山民間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一般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知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