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四十八寨

慈利四十八寨

慈利四十八寨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廣福橋鎮地處慈利縣東郊,距慈利縣城41公里,處於兩市(張家界市、常德市)、三縣(慈利縣、石門縣、桃源縣)交界地帶。這裡有神秘的四十八寨,有大規模的道觀群,是戶外愛好者的首選。

四十八寨景區面積40平方公里,境內有120多座形態各異的奇秀山峰,傳說闖王李自成在此建立聯明抗清根據地時,依山就勢建了48座雄偉山寨,並在山寨周圍攔關設卡造36宮、72殿,劈山移土建造近萬畝軍糧梯田。如今,還存有不少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利四十八寨
  • 地理位置:廣福橋鎮農貿市場一號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省級
  • 占地面積:40 km
山寨歷史,洪荒時代,五帝時代,夏、商、周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兩漢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唐代,四十八寨,

山寨歷史

四十八寨系忠勇侯雷萬春將軍的三個兒子(雷霆發、雷霆俊、雷霆進)及孫子(雷滿)重孫(雷彥威、雷彥恭、雷彥雄)活動的主要區域,奉唐代皇帝命令在四十八寨招摹忠勇之士建立了土團軍,之後轉為晚唐勁旅武貞軍(898~908),有將兵十五萬零九百人之眾,在四十八寨開墾了萬畝荒山做為軍備糧食生產基地,也擁有軍械製造基地,將士居住的兵寨。詳見《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唐代皇帝本記》、及四十八寨石刻。在元、明、清時期,四十八寨是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之內,有瑞王家臣及華陽王、榮王駐守於四十八寨,又有御李自成、張獻忠之將軍劉風池(兵部職方司主事)駐軍於四十八寨(現有文物),李自成、張獻忠之兵根本就不可能到過四十八寨。詳見《元史》、《明史》、《清史》、《大順軍史》,四十八寨的瑞王家臣遺墨及明崇幀癸未年兵部職方司主事劉風池遺墨。
慈利四十八寨
慈利四十八寨

洪荒時代

原始時代,四十八寨為恐龍駐足的地方,現有恐龍蛋、恐龍足化石,及其他的4枚動物牙齒化石。
四十八寨境內科學研究價值是:一是古人種學價值。即張家界地區人種學的建立問題(若考古發掘發現,即證明)。二是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價值(若考古發掘發現,有30萬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間不間斷的工具種類及使用方式,生活特點、生存狀況、生存能力、行為方式、社會組織等重要依據,即證明)。三是第四紀地質學價值。更新世洞穴沉積地質時代序列、古哺乳動物化石等。

五帝時代

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顓頊帝在四十八寨的觀國山、五雷山及雲朝山一帶活動,在四十八寨的觀國山、星子山、雲朝山、五雷山的金頂、五雷山的梳妝檯、五雷山的捨身岩留下了大量修道、飛升的傳說,而在雲朝山頂鑿建玄帝宮及千層閣石洞,部分鑿石後為現存的顓頊帝陵外觀塔三層,頂層已毀。現有文物顓頊帝陵外觀二層完好,塔內鑿建的千層閣石洞(待考證)完好,千層閣石洞內其他文物待考證。夾砂紅陶罐一個,夾砂黑陶壺一個,夾砂紅陶瓦一塊。帝顓頊在雲朝山古寺鑄“神州鼎” 以記九州之分別,為雲朝山寺鎮寺之寶。《河圖·括地象》《鄒子》《輿地誌》有記。雲朝山古寺鎮寺之寶“神州鼎” 在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朗州改鼎州。因武陵縣境有鼎水(即古漸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間”(《太平寰宇記.朗州》),故此名州。顓頊帝即真武祖師,又是玄武大帝。

夏、商、周時代

四十八寨無史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封白國,封楚太子建子熊勝為白國首任郡王,稱郡公,故熊勝稱白公勝。如魯國的魯哀公、齊國的齊桓公一樣,白邑即白國。公元前489年白國太宰石乞與大將熊宜僚築白國都城白公城、太子建家廟、白雲戍邊城、雲朝山戍邊城,熊宜僚分守白雲城、雲朝山戍邊城。公元前469年,白公勝自稱楚王,月余卒,白國王妃守勝廟。見《烈女傳·貞姬》。之後白國歸楚,白國不見記傳。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白勝公十六年):白國(附楚國,郡國)大臣石乞、大將熊宜僚在雲朝山頂築戍邊處,大將熊宜僚駐此,訓練弓箭、刀劍兵3500人。後白國王子白張居此,現存有大將熊宜僚劍一柄。
公元前488年:楚國將軍白善不參與族長白勝的叛亂,回到家鄉澧陽後,在大維山(今四十八寨)境內尋芳覽勝,常游赤松山、紫霞山、星子山等地,將從四十八寨採伐到的藥草種到澧陽白善將軍家園中。慈利蔣家坪遺筆溪傳說是白善採藥時將筆遺失而得名。現澧縣東的藥園寺,就是白善將軍藥圃灌園的舊址。

兩漢時代

公元49年2月: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領兵40000餘人征伐土家首領相單程,馬援軍至四十八寨。馬援將軍只帶貼身侍衛數人,著農服視查四十八寨軍情,途中遇慈利縣令花知縣公子花柳調戲婦女,並將花柳斬首,又將花知縣革職,深得四十八寨的當地百姓擁護。並將土家首領相單程要夜襲馬援大軍的訊息告訴了馬援,馬援回營後安排妥當,單等相單程來夜襲。相單程於公元49年2月末日夜,夜襲馬援大營,馬援合力殺死相單程兵丁2000餘人,並趁勝破四十八寨(現桃源縣有馬援石室文物存世)。

魏晉南北朝時代

公元211年十一月至公元215年十一月:義陽郡侯張巨隱居在四十八寨的棲霞崖,時在棲霞崖洞壁上題有《棲霞岩記》(今人根據張巨留詩棲霞崖洞內摹寫刻於石崖)。《棲霞崖記》“棲朝霞而懷萬象,沐星子以滌塵埃。南風吹木潛入道,斜陽微醺恰逢仙。壬辰年春月”。

唐代

公元620年~公元627年:酆王李元亨賦詩四十八寨的“鴛鴦浦”和“琵琶洲”。《鴛鴦浦》不見鴛鴦飛,共道鴛鴦浦。二流西北來,交合兩無距。時有浣紗人,臨溪笑相語。《琵琶洲》何年阮氏琴,別向江頭出。調彈流水情,聲逐淒風急。無俟過潯陽,青衫淚共濕。附:酆王李元亨(619~632),李淵第八子,唐太宗李世民的異母弟弟,母親為尹德妃。公元620年7月封為酆王。公元628年被授予金州刺史,公元632年六月十日逝世,因無子嗣,封邑國除。封邑地為古慈利縣,包括四十八寨在內。
公元626年八月:衛國公李靖草創四十八寨五雷山道觀,以延續道教始祖李耳的香火(見《慈利縣誌》)。
附:衛國公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善於用兵,長於謀略,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謚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衛國公李靖第一次到達四十八寨是公元624年八月,尤對大維山(今稱五雷山)之道教風俗推崇,於公元626年八月草創五雷山道觀,以延續道教始祖李耳的香火(見《慈利縣誌》)。

四十八寨

秦國寨、和尚寨、羅漢寨、猴兒寨、城門寨、秤砣寨、陀龍寨、秦角寨、女兒寨、探子寨、牙孔寨、獅子寨、燈台寨、鐘鼓寨、矛寨、盾寨、人頭寨、老鷹寨、堯人寨、金龜寨、箱子寨、雞公寨、堆凹寨、婆婆寨、姑娘寨、蝙蝠寨、羅漢寨、丫角寨、顧公寨、何家寨等。
1,秦國寨,秦國(約公元758年)的一位姓秦的大王於此紮寨而得名。位於湯家坪東,是歷代文人雅士喜游之地。佚名《五雷山賦》“訪秦國寨而海霞若揭。”,清代朱劭濂《望五雷山》“石壁嶙峋秦國寨,香菸縹緲梵玉宮。”。寨麓有一埡口,名馬口,是古時遊人拴馬處。寨正面有10多層自生石墩,層層疊起,似人開梯地,墩壁飛紅掛綠,如畫卷高懸。寨兩邊雲崖垂空,如掛彩簾。寨頂平衍,廣約百畝。上有甘泉,四季不竭,汛期下瀉成瀑。兩土埡之間有朝天洞,口橢圓,深不可測。扔石入洞,似鑼鼓敲響,經久不息。(月魯帖木耳的女兵駐了三個寨,又御李自成、張獻忠之兵的將軍兵部職方主亊劉風池駐此。)
2,和尚寨,原名美人寨,因麗岩崩落變成禿頭,更為今名。寨與扯草坡僅一溝之隔,右上方是自生打鼓台。寨形似和尚依立狀,顏色灰中帶紫,間有綠叢點綴。
3,羅漢寨,在蛤蟆口(今名下馬口),一大岩、數小岩均似羅漢,顏色青灰雜染,旁有秀木映襯。大者盤坐在上,小者羅列於大者之前,似歡聚合影狀。
4, 猴兒寨,與蛤蟆口(今名下馬口)相對。兩岩一大一小,似大猴背小猴子狀。其色黃里浮青,若有光澤。岩下草木茂密,四季蔥蘢。一到春天,百花競放,清香誘人。
5,雞公寨,在楊家峪北。峰上一岩突起,高約10米,形似雞公,色白耀眼,頭朝三王峪,伸頸張嘴,若啼鳴狀。
6,仙人寨,又稱仙人打網,在舒家中塆。峰似仙人,其頂如帽,身色灰白如服,呈打魚狀。
7, 梅興寨,梅興道人(公元759年)在此修煉而得名。在仙人寨東。寨身自下而上由五層岩屋重疊而成。下面最大岩屋可容納30餘人,頂上最小岩屋可容10餘人。寨上常有麝、岩雞等珍禽異獸出沒。寨頂有自生岩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