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

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

《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內容簡介:與各種理論、意識形態不一樣,所有的經驗告訴我們,與資本主義同時開始的掠奪過程,其依賴生產資料的掠奪沒有結束。只有從經濟的各種力量及其自動的特性中獨立出來的法律、政治的制度,能控制、檢驗這個過程本來具有的各種各樣的奇特的狀態。若要捍衛自由,只有把統治權力與經濟力量分離開來才能實現。極權主義的各種政府對良心的決定總是懷疑的,是作為一種曖昧的東西來看待的,所以,要壓抑有道德的個人表現出來的個人行為。一個人,當被迫選擇背叛地殺害友人等行為時,特別是自殺會就此害了自己家族的場合,應該如何行動呢?這是難以想像的。選擇已經不是在善與惡之間,而在殺人與殺人之間進行了。

基本介紹

  • 書名: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
  • 作者:伊莉莎白•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582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人民出版
  • 外文名:Hannah Arendt:For Love of the World
  • 譯者:孫傳釗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405879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編輯推薦:夜幕包裹著我的身體,軟如天鵝絨,重如悲痛。我不再知道愛的滋味如何也不再知道原野彤紅,一切都想慢慢散去——給我留下的僅是安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伊莉莎白·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 譯者:孫傳釗

圖書目錄

第二版 序

致謝

第一部分 1906年-1933年
第一章 我們的孩子(1906年-1924年)
第二章 陰影(1924年-1929年)
第三章 一名猶太婦女的生涯(1929年-1933年)

第二部分 1933年-1951年
第四章 巴黎無國籍的人們(1933年-1941年)
第五章 忠誠——真理的象徵(1941年-194JB年)
第六章 公共生活中的私人的臉(1948年-1951年)

第三部分 1951年-1965年
第七章 追求世界的安穩(1951年-1961年)
第八章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1年-1965年)

第四部分 1965年-1975年
第九章 黑暗時代的美國(1965年-1970年)
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
第十章 不再和尚未——《精神生活》(1970年-1975)

附錄1 柯尼斯堡阿倫特和科恩家族的族譜圖
附錄2 阿倫特的德文詩
附錄3 阿倫特博士論文概要
按照年代順序的漢娜·阿倫特著述目錄
譯後記

後記

漢娜·阿倫特誕生100周年的2006年年內,中國出版界出版了好幾本阿倫特的著作或西人研究阿倫特的著作。儘管進入21世紀後,中國也出版過阿倫特的傳記,但是,揚-布魯爾撰寫的這部傳記,一直未見我國學者翻譯,總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這部傳記畢竟是在迄今為止的各種關於阿倫特生平著述中最翔實、最有權威的一部。雖然傳記中,作者對她的導師——漢娜·阿倫特的生平及其學說的敘述和評價也包含著她自己主觀的評判,但是,即使這樣,對阿倫特著述和學說還相當陌生的中國讀者來說,該傳記的許多內容可以發揮導讀和啟發的作用。因此,2006年10月,譯者向江蘇人民出版社推薦這一翻譯選題,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很短時間內,江蘇人民出版社就取得了該書的著作權,今天中文版終於有與讀者見面的一天,這裡要向江蘇人民出版社表示謝意。
傳記的第二版序、第一至第三章系丁玉霞女士譯出,經過我的校對和修改,人名和地名等也與其他章節統一起來。附錄中的阿倫特用德文寫的詩,是由早年旅歐資深學者、在德國魯爾大學任教的多才多藝的巫寧博士撥冗翻譯的,其他章節中的從英文轉譯的詩的片段,與巫寧先生翻譯的相異的地方,保留從英文翻譯的原狀,不做改動了。7年前我前往阿倫特出生地漢諾瓦時,受到巫寧先生和他的夫人徐維東女士的盛情款待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在這裡也向遙在中歐的巫先生夫婦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祝願闔家美滿、幸福。全書的其餘部分均由我譯出,浩瀚篇幅,錯誤一定不少,望大方之家不吝斧正。
譯者孫傳釗,於2007年歲末

序言

2003年秋,在新英格蘭的一所大學裡,我向廣大師生聽眾講述了我特別喜愛的、關於漢娜·阿倫特的一件趣事。1969年,就在阿倫特開始在紐約的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不久,一大批抗議越南戰爭的學生(包括我在內)徵求她的意見:我們是否應當與當地的一個工會合作來舉行一場反戰遊行示威。阿倫特先是仔細聆聽我們所有的正反各方面的意見,然後用她那濃厚的德國口音簡潔地告訴我們:“很好,那意味著你們可以使用他們的油印機。”當我講述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正當學生都還聽得起勁卻又感到困惑的時候,聽眾中有一部分年長的教師(與我同時代的人)已經因為這個偉大政治理論家的實用性例子開始發笑了。後來,有一個“新人”——阿倫特總是那樣稱呼學生的——走到我面前,為這次讓她受到鼓舞的講演向我致謝。她說:“對我而言,去理解漢娜·阿倫特讓我望而生畏。”然後,她又一本正經地向我問道:“油印機是什麼東西?”
漢娜·阿倫特於1975年逝世,七年後,也就是1982年,自從這本漢娜·阿倫特傳記首次出版以來,新一代讀者已經崛起。這批新讀者現今正利用行動電話、電子郵件等手段來組織反戰示威,並且還學會在一個與阿倫特當時所生活的世界迥然不同的環境中,用政治目光去思考與行動,——儘管現在的環境是由阿倫特那時的世界演變而來。假如現在讓我寫這本傳記的話,我一定會考慮這個新語境,傳記的內容也將包括“新人”在內的20世紀中期發生的政治事件,這樣才能完整地敘述阿倫特所逼近的政治。然而,那些事件已經是“遠古的歷史”。——讀者要理解和探索的世界,是蘇聯解體後的唯一的世界。
有時候,我也曾考慮過要修訂《漢娜·阿倫特:愛這個世界》這本傳記,以適應當前情形和年輕讀者,但是,我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覺得還不如讓它保持第一版的原貌,因那樣才能顯示出那個世界中漢娜·阿倫特的生活及其體驗,才能在她的生活結論中讀到她所看到的世界和作出的判斷。我曾在第一版的序言中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依然要對這個生命作出判斷。作為傳記的作者必須做出的判斷,只是判定:是否應該講這個故事?”阿倫特逝世後,對她的生涯判斷已經有了新的開始,在這裡,我也想對那些判斷中的一部分仔細地考察一下。我也願意幫助那些可能會分享阿倫特對這個世界的關心、可能會分享她“愛這個世界”的那些年輕讀者,因為他們太年輕,所以未曾直接接觸過阿倫特;雖然有些讀者的年齡與我相仿,然而,當時我卻有幸在社會研究新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學位,而且就是在這個學院,我最終是在阿倫特的督促之下,完成了研究她的導師卡爾·雅斯貝爾斯學說的博士論文。
就像阿倫特的學生以及在美國與歐洲成千上萬的讀者一樣,我需要從她那裡學到如何去思考越南戰爭中層出不窮的事件以及全世界對這場戰爭的反應、由此引申出對政治運動的深思。我打算將傳記寫成這樣一本讀物:讓讀者們知道阿倫特不僅僅是個歷史人物,而且還是一個在世的評論家;同時,這篇第二版的序言將會引導大家了解阿倫特在她逝世後的三十年內是如何成為一位歷史人物的。
寫這本傳記的時候,我首先是從考察阿倫特故後的出版物著手的,她的大多數“學術不動產”對我來說都是有益的。自從1978年《精神生活》——這本她生前尚未完成的著作問世以來,阿倫特的大量珍藏作品都已經出版。這些作品主要分三類:書信集、未出版或未收藏的論文集(用德文和英文書寫),還有她的《思索日記》(Denktagebuch)——這本學術日記也於2003年在德國出版,儘管內容很長(1500多頁)而且價格不菲(120歐元),但首版還是暢銷。雖然《思索日記》中的大多數文章都具文獻價值,但在寫這本傳記的時候,我還沒有能用上。
……
——截選自《第二版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