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根鮑姆(Edward Albert Feigenbaum)1936年生於新澤西州的威霍肯,生父是波蘭移民,但在費根鮑姆一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繼父是一個食品店的會計,使用著一台笨重的機電式蒙絡計算器(Monroecalculator,是20世紀初的發明),這引起少年費根鮑姆的極大好奇與興趣。1952年,費根鮑姆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當時還叫卡內基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在那裡,他遇到了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西蒙教授。
80年代,費根鮑姆和 Avron Barr 等人合編了四卷本的《人工智慧手冊》(The Handbook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前三卷於1981年、1982年由 William Kaufmann 出版社出版,第四卷於1989年由 Addison Wesley 出版社出版。這套手冊的內容涵蓋了人工智慧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是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和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參考書。愛德華·費根鮑姆
日本推出5代機計畫以後,費根鮑姆曾到日本進行深入考察,寫出了 《第五代:人工智慧和日本計算機對世界的挑戰》(The 5th Generation: AIand Japan's Computer Challenge to the World,New American Library,1984)。本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被譯成中文出版,在中國人工智慧界也有很大影響。還有一本有影響的著作是《專家公司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Expert Company,Times Books,1988)。
費根鮑姆在接受圖靈獎時發表了題為"什麼"怎樣變成"如何"的演說(How the "what" Becomes the "How"),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作了一個歷史性的回顧與總結,全文刊載於《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6年5月,97~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