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傳》內容簡介: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弘一法師的《送別》。這位自民國以來最負盛名的佛學宗師,在近代文化的諸多領域都產生了無可爭議的重大影響,他的出家轟動一時,與王國維赴死、周作人變節並稱民國三大文化謎案。他以精深的文化修養和崇高的個人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心,時至今日,仍被數量驚人的追隨者奉為偶像。《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傳》作者在實地走訪考察弘一法師生前足跡的基礎上,翻閱了大量一手資料,用細膩清新的筆觸,完整深入地再現了弘一法師悲欣交集的一生,同時還細緻嚴密地解釋了他出家的來龍去脈。另外,《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傳》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它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完整地講解弘一法師詩詞與禪語的傳記,深入淺出,極富禪味,堪稱最有文化感染力的弘一法師傳記。
基本介紹
- 書名: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傳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作者:馬璐瑤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0210942, 978755021094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傳》編輯推薦:鮮為人知一手資料,最貼近弘一禪心,第一部完整講透弘一法師詩詞與禪語的佛學入門必讀本。作者實地走訪了弘一法師的生前蹤跡,首次集中披露了眾多鮮為人知的一手資料,堪稱同類傳記中最權威、嚴謹的版本。迄今為止,第一部完整透徹地講解弘一法師詩詞與禪語的通俗讀物,佛學入門必讀。作者被譽為“最貼近弘一禪心”的作家,其文字功底深厚極富靈性,可讀性很強。
作者簡介
馬璐瑤,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曾任鼓浪文學社社長、雜誌總編等職。自幼飽讀傳統文化典籍,文筆清新細膩,富有靈性,如同其人。尤好民國文化和佛學,曾發表過弘一法師解讀文章多篇,被譽為“最貼近弘一禪心的
圖書目錄
序言001
引言003
1剩水殘山故國秋013
桐達李家014
幼年李叔同016
春去秋來018
清末文人的婚姻020
南海康君是吾師024
另一種戊戌變法026
維新黨人的懲辦028
2天下事,猶未晚033
滬上風月034
名妓037
天涯五友043
《送別》一詞的由來046
辛丑衰敗的天津049
南洋公學與經濟特科052
天下事,猶未晚054
320世紀最初的日本057
百年前的留學058
取締規則事件060
留日之源063
《音樂小雜誌》內容069
4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073
東京美術學校074
海客無心隨白鷗078
春柳社084
登台演出085
曾孝谷君088
總不得志世間人090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092
5一擔好山河095
1911096
給老上海袪個魅098
楊白民與城東女中102
南社:欲憑文字挽風潮!105
南社:欲憑文字挽風潮?107
李叔同與蘇曼殊的罕見交集110
又文藝又革命的編輯室112
文美會114
6今宵別夢寒117
言傳身教118
藝術學校120
小梅花屋主人123
豐子愷126
名為師生,情深父子129
今宵別夢寒131
7往日本不生,今日亦未死137
緣起138
能嬰兒乎?141
馬一浮144
彭遜之的出家147
皈依三寶150
今宵別夢寒153
豐子愷的三層樓比喻155
李叔同出家沒有原因157
8群星閃耀161
守戒162
雖存若歿164
兩法師之風範167
印光法師170
愛就是慈悲173
弘傘法師176
9一言一行181
惜福182
弘法185
不知有山河大地187
危亡之機的佛教189
家人往來193
緣緣195
鷺島因緣198
10雲從海上來201
五老凌霄202
性願法師204
神秘的閩南佛學院206
泉州風土209
兩個信徒在惠安213
晚唐完人:韓偓216
《香奩集》辨偽219
11素壁淡描三世佛223
盛名之下224
李芳遠226
湛山寺講律228
炮火之下230
講律的嘗試233
素壁淡描三世佛236
以字傳法237
12悲欣交集243
吳梅村242
二一老人244
死生事大246
悲欣交集250
天心月圓252
圓寂255
一林風月伴高僧258
後記261
附錄一:李叔同簡明年表267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275
引言003
1剩水殘山故國秋013
桐達李家014
幼年李叔同016
春去秋來018
清末文人的婚姻020
南海康君是吾師024
另一種戊戌變法026
維新黨人的懲辦028
2天下事,猶未晚033
滬上風月034
名妓037
天涯五友043
《送別》一詞的由來046
辛丑衰敗的天津049
南洋公學與經濟特科052
天下事,猶未晚054
320世紀最初的日本057
百年前的留學058
取締規則事件060
留日之源063
《音樂小雜誌》內容069
4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073
東京美術學校074
海客無心隨白鷗078
春柳社084
登台演出085
曾孝谷君088
總不得志世間人090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092
5一擔好山河095
1911096
給老上海袪個魅098
楊白民與城東女中102
南社:欲憑文字挽風潮!105
南社:欲憑文字挽風潮?107
李叔同與蘇曼殊的罕見交集110
又文藝又革命的編輯室112
文美會114
6今宵別夢寒117
言傳身教118
藝術學校120
小梅花屋主人123
豐子愷126
名為師生,情深父子129
今宵別夢寒131
7往日本不生,今日亦未死137
緣起138
能嬰兒乎?141
馬一浮144
彭遜之的出家147
皈依三寶150
今宵別夢寒153
豐子愷的三層樓比喻155
李叔同出家沒有原因157
8群星閃耀161
守戒162
雖存若歿164
兩法師之風範167
印光法師170
愛就是慈悲173
弘傘法師176
9一言一行181
惜福182
弘法185
不知有山河大地187
危亡之機的佛教189
家人往來193
緣緣195
鷺島因緣198
10雲從海上來201
五老凌霄202
性願法師204
神秘的閩南佛學院206
泉州風土209
兩個信徒在惠安213
晚唐完人:韓偓216
《香奩集》辨偽219
11素壁淡描三世佛223
盛名之下224
李芳遠226
湛山寺講律228
炮火之下230
講律的嘗試233
素壁淡描三世佛236
以字傳法237
12悲欣交集243
吳梅村242
二一老人244
死生事大246
悲欣交集250
天心月圓252
圓寂255
一林風月伴高僧258
後記261
附錄一:李叔同簡明年表267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275
後記
接到這本書的選題是去年6月的事了,到現在已經一年了。用一年的時間寫李叔同實在是太短了,當年林子青居士給他編年譜,前前後後增補修改,居然花去了大半輩子的時間,這才是認真做一件事該有的態度。如果沒有林子青居士這本年譜,後世為弘一法師立傳的人簡直無從下手。
這一年來,寫李叔同先生,出生到圓寂,63年,數百頁紙,一生就過去了。生而有限,知也無涯,到最後唯剩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長存,這是對他這一句偈的另一種理解。一年前看他喜歡那個詩詞文章寫得好、話劇演得好、篆刻字畫都好的李叔同,喜歡他與歌伎的唱和以及贈別友人低吟風月的詩詞。對於他出家後的作為,只是敬而遠之,讀“悲欣交集”這種話只懂字面,也體會不出一點味道。
想要讀懂弘一法師,得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吧,而我這個年紀的人的狀態,是與他當年寫“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的時候頗為相似的。總是不安。豪爽的,想要走更遠的路看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放不開的,也想要更多的愛得到更多的溫暖,被更多的人認可獲得更大的成就。以前總是重前者而輕後者。一個人的存在感只能依靠一顆強大的內心,向外求索得到的終究只是焦慮,更別說認可與成就這種事情了。其實現在來看,當時所謂的豪爽者與放不開者是一樣的,都是不滿足,而強大的內心也抱負之氣太重,不如一顆溫柔敦厚的心。弘一法師在家時寫詩詞動不動就上頭顱上鮮血,這是抱負之氣,出家後廓爾忘言,這是慈悲之心。我想在我二十餘歲的年紀,品讀他的一生,能告訴自己的就是這些道理吧。看別人的成長是自己的幸運,所以這本書是寫給我自己的,以及我這個年紀的人。
李叔同是一個你靠近了之後能強烈感受到自己的不完美的人,這一年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因為看到了自己的這些不完美受了不少苦,而這些苦是大可避免的——如果對自己的生命不夠誠懇不夠負責的話,完全可以不去詢問那些存在的問題。人變得稍微聰明一點之後難免刻薄尖酸,對自己對別人都絕不原諒。一生不原諒的有之,但那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但願歲月能讓我們有一顆溫柔敦厚的內心,讓世界與自身能夠相互諒解。在經歷過偶像的倒塌、精神的祛魅,經歷過失望、沮喪之後自己必然會走向信與愛的重建。有一次與一位老師談及信仰問題,我說,我願意走一條最遠最坎坷的道路到家。經歷坎坷與磨難,也看盡美好的景致,摸索出歸家的道路,這才是對雙方都負責的態度。
寫到現在已經稍微理解李叔同之出家了,他太聰明也太敏銳了,除了宗教很難找到別的東西能讓他有長久的熱情,消除因過度敏銳而感受到的生活的痛苦。如果說他出家是為了消除自身的痛苦的話,那他經過24年的修行之後早已是想要眾生都脫離顛倒夢想之苦,這是我輩實在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段時間我常想,在意識到存在的虛無後,人們都是怎樣抵抗存在給人的巨大的壓力的?大概有三類吧。有一類人是一直迷糊,過日子把問題給過忘了,不去問不去探究也是過一輩子。有一類是像弘一法師這樣皈依宗教的。還有一類人比較奇特,非常執拗堅強,一輩子都在不停地問詢存在的意義,卻又一輩子頂住了這種虛無帶給人的壓力,越老越頑固。很難說哪一個才是更好的歸宿,對待虛無的最好的手段絕非只有宗教。沒入教不代表沒信仰,不管怎么過,我們過的終究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繞來繞去找了一圈之後,很有可能回到原地,這不意味著尋找會歸為徒勞。今天看到一個說法是,唐僧從西域取回來的最好的東西絕不是經書,而是九九八十一難。克爾凱郭爾說:“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場鬥爭,它既充滿悲情同時又顯得很滑稽。說它充滿悲情是因為這鬥爭是永無止境的,它衝著無限而去,且不會終結,而這一點正是最高程度的情致。說它滑稽則是因為這鬥爭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矛盾。”這是我所理解的走回原點的狀態,如克爾凱郭爾所言,是挺滑稽悲情的,但這種落寞感也絕不可能掩蓋九九八十一難給人的東西。所以這條道路,只要開始行走,就絕不要祈求福樂。史鐵生說“人不可以逃避苦難”,又說“仁慈在於,你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
有人說弘一法師之出家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特徵的行為,其實不是的。選擇的原因在於孤獨個人的感受——這絕不是佛家的意旨。而且弘一法師的出家行為並沒有因為處於那個戰火硝煙中西交融的獨特時代而具有後現代反思特徵,就算把他放在和平年代,放在1000年前或是1000年後,他都會這樣選擇。我始終覺得一個生性純粹堅定的人,時代只會給他帶來微小的波動,這個人的本真狀態是不會受時代影響的。弘一法師是這樣的人。
李叔同寫過一幅字:“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看著挺存在主義的吧?這句話其實是石屋禪師說的。有一句跟這個很類似的話是:“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飛鳥”與“百合”是克爾凱郭爾用來闡釋他存在主義哲學的兩個重要元素,實際上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所以重點真不在於弘一法師可以歸入哪一類,一個不由分說的帽子很容易把問題簡單化,把人臉譜化。問題的關鍵應該在於我們想要怎么去理解,怎么理解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作用,這是我們所有努力的目的——至少我認為該是這樣。
雖是如此,弘一法師直到歸寂之前在我的理解中都始終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接近完美,但絕對不是完美,所以才會認為他為《香奩集》辨偽的時候對自己的以往是痛苦懺悔的。
一年來我的龜速寫作實在是讓我與編輯相互折磨甚久,多謝他的容忍。我爹媽和朋友們也有很強大的正面引導功能,每當我荒廢光陰玩得最開心的時候他們總會問我一句書寫到哪兒了,這句話收穫了與緊箍咒一樣的作用,難為他們了。我想起大半年前請周寧老師為這尚未成形的書寫序時,因為激動,憋著氣磕磕絆絆半天沒說明白究竟想請他乾什麼,他只是笑著說,不要著急慢慢講。我當時知道周老師最敬佩弘一法師,求序言時落得話都講不清楚的地步大半是因為羞愧,覺得自己不配寫他,覺得接了這個活兒是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現在依舊這樣認為,所以除了努力把事情做得誠懇點之外,我真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才會讓這件事變得不那么糟糕。
雖然我不喜歡濫抒情的文章,但我還是努力在文章中加一些自己的感悟,只是希望寫給更好的自己,如果別人不嫌煩還覺得有點用處,那就再好不過了。
2012年5月27日
於廈門大學,石井
這一年來,寫李叔同先生,出生到圓寂,63年,數百頁紙,一生就過去了。生而有限,知也無涯,到最後唯剩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長存,這是對他這一句偈的另一種理解。一年前看他喜歡那個詩詞文章寫得好、話劇演得好、篆刻字畫都好的李叔同,喜歡他與歌伎的唱和以及贈別友人低吟風月的詩詞。對於他出家後的作為,只是敬而遠之,讀“悲欣交集”這種話只懂字面,也體會不出一點味道。
想要讀懂弘一法師,得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吧,而我這個年紀的人的狀態,是與他當年寫“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的時候頗為相似的。總是不安。豪爽的,想要走更遠的路看更多的風景,認識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放不開的,也想要更多的愛得到更多的溫暖,被更多的人認可獲得更大的成就。以前總是重前者而輕後者。一個人的存在感只能依靠一顆強大的內心,向外求索得到的終究只是焦慮,更別說認可與成就這種事情了。其實現在來看,當時所謂的豪爽者與放不開者是一樣的,都是不滿足,而強大的內心也抱負之氣太重,不如一顆溫柔敦厚的心。弘一法師在家時寫詩詞動不動就上頭顱上鮮血,這是抱負之氣,出家後廓爾忘言,這是慈悲之心。我想在我二十餘歲的年紀,品讀他的一生,能告訴自己的就是這些道理吧。看別人的成長是自己的幸運,所以這本書是寫給我自己的,以及我這個年紀的人。
李叔同是一個你靠近了之後能強烈感受到自己的不完美的人,這一年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因為看到了自己的這些不完美受了不少苦,而這些苦是大可避免的——如果對自己的生命不夠誠懇不夠負責的話,完全可以不去詢問那些存在的問題。人變得稍微聰明一點之後難免刻薄尖酸,對自己對別人都絕不原諒。一生不原諒的有之,但那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但願歲月能讓我們有一顆溫柔敦厚的內心,讓世界與自身能夠相互諒解。在經歷過偶像的倒塌、精神的祛魅,經歷過失望、沮喪之後自己必然會走向信與愛的重建。有一次與一位老師談及信仰問題,我說,我願意走一條最遠最坎坷的道路到家。經歷坎坷與磨難,也看盡美好的景致,摸索出歸家的道路,這才是對雙方都負責的態度。
寫到現在已經稍微理解李叔同之出家了,他太聰明也太敏銳了,除了宗教很難找到別的東西能讓他有長久的熱情,消除因過度敏銳而感受到的生活的痛苦。如果說他出家是為了消除自身的痛苦的話,那他經過24年的修行之後早已是想要眾生都脫離顛倒夢想之苦,這是我輩實在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段時間我常想,在意識到存在的虛無後,人們都是怎樣抵抗存在給人的巨大的壓力的?大概有三類吧。有一類人是一直迷糊,過日子把問題給過忘了,不去問不去探究也是過一輩子。有一類是像弘一法師這樣皈依宗教的。還有一類人比較奇特,非常執拗堅強,一輩子都在不停地問詢存在的意義,卻又一輩子頂住了這種虛無帶給人的壓力,越老越頑固。很難說哪一個才是更好的歸宿,對待虛無的最好的手段絕非只有宗教。沒入教不代表沒信仰,不管怎么過,我們過的終究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繞來繞去找了一圈之後,很有可能回到原地,這不意味著尋找會歸為徒勞。今天看到一個說法是,唐僧從西域取回來的最好的東西絕不是經書,而是九九八十一難。克爾凱郭爾說:“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場鬥爭,它既充滿悲情同時又顯得很滑稽。說它充滿悲情是因為這鬥爭是永無止境的,它衝著無限而去,且不會終結,而這一點正是最高程度的情致。說它滑稽則是因為這鬥爭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矛盾。”這是我所理解的走回原點的狀態,如克爾凱郭爾所言,是挺滑稽悲情的,但這種落寞感也絕不可能掩蓋九九八十一難給人的東西。所以這條道路,只要開始行走,就絕不要祈求福樂。史鐵生說“人不可以逃避苦難”,又說“仁慈在於,你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
有人說弘一法師之出家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特徵的行為,其實不是的。選擇的原因在於孤獨個人的感受——這絕不是佛家的意旨。而且弘一法師的出家行為並沒有因為處於那個戰火硝煙中西交融的獨特時代而具有後現代反思特徵,就算把他放在和平年代,放在1000年前或是1000年後,他都會這樣選擇。我始終覺得一個生性純粹堅定的人,時代只會給他帶來微小的波動,這個人的本真狀態是不會受時代影響的。弘一法師是這樣的人。
李叔同寫過一幅字:“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看著挺存在主義的吧?這句話其實是石屋禪師說的。有一句跟這個很類似的話是:“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飛鳥”與“百合”是克爾凱郭爾用來闡釋他存在主義哲學的兩個重要元素,實際上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所以重點真不在於弘一法師可以歸入哪一類,一個不由分說的帽子很容易把問題簡單化,把人臉譜化。問題的關鍵應該在於我們想要怎么去理解,怎么理解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作用,這是我們所有努力的目的——至少我認為該是這樣。
雖是如此,弘一法師直到歸寂之前在我的理解中都始終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接近完美,但絕對不是完美,所以才會認為他為《香奩集》辨偽的時候對自己的以往是痛苦懺悔的。
一年來我的龜速寫作實在是讓我與編輯相互折磨甚久,多謝他的容忍。我爹媽和朋友們也有很強大的正面引導功能,每當我荒廢光陰玩得最開心的時候他們總會問我一句書寫到哪兒了,這句話收穫了與緊箍咒一樣的作用,難為他們了。我想起大半年前請周寧老師為這尚未成形的書寫序時,因為激動,憋著氣磕磕絆絆半天沒說明白究竟想請他乾什麼,他只是笑著說,不要著急慢慢講。我當時知道周老師最敬佩弘一法師,求序言時落得話都講不清楚的地步大半是因為羞愧,覺得自己不配寫他,覺得接了這個活兒是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現在依舊這樣認為,所以除了努力把事情做得誠懇點之外,我真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才會讓這件事變得不那么糟糕。
雖然我不喜歡濫抒情的文章,但我還是努力在文章中加一些自己的感悟,只是希望寫給更好的自己,如果別人不嫌煩還覺得有點用處,那就再好不過了。
2012年5月27日
於廈門大學,石井
序言
序
說李叔同易,寫弘一法師難。在家之人,終難想像出家之事。看過幾種弘一法師的傳記,多遺憾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沒有被寫透,一則出家人生活純淨,波瀾不驚,原本無事可寫;二則出家人內心幽眇,超凡脫俗,想寫也寫不出。璐瑤寫弘一法師傳,實在是難為了。
世間人敬慕弘一法師,一在他的俗家生活中多才多藝,幾乎為天才,戲劇家、美術家、音樂家……當年可謂獨步天下;二在這樣一位風流才子,中年竟然出了家,而且一去凡塵,了無掛礙,出家人做得如此純粹徹底。大丈夫決絕生死,真是令人驚嘆、敬佩,當然,我們一介俗人,多少也有些不可思議。
弘一法師說過:“出家乃大丈夫之道,豈世人可知?”既然如此,我們也就不敢妄猜妄言了。唯一一點可以鼓勵我們俗人的,就是大師“做什麼像什麼”、“做個十分像人的人”的人生境界。豐子愷敬仰乃師,就是因為他“做什麼像什麼”,做藝人像藝術家,做教師像教育家,做和尚像高僧大德。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他“做人像人”:“我崇仰弘一法師,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個人’。凡做人,在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慾、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實在少有。”
20年前,我來廈門大學教書,游南普陀寺。弘一法師晚年喜歡這裡,林泉幽美,“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也曾去後山瞻仰大師曾經閉關的阿蘭若處,當時正值太陽落山,從所處山谷遠望,左眺廈門大學校舍,校舍盡頭是廈門灣,右望鼓浪嶼,日光岩如海上仙山,“日夕風帆沙鳥,說不盡氣象萬千……”如此美景,不知若何,竟心生傷感,萌生過寫弘一法師的想法,恰好時正重讀《紅樓夢》,構思的書稿名為“從《紅樓夢》到李叔同:中國文人的夢與真”。後來俗務分心,20年一晃而過,最終只寫下幾行字。至今回想起來,都有一种放不下的遺憾。
半年前,璐瑤不無羞澀地告訴我,她在寫一本《弘一法師傳》,已近完稿。我吃驚,甚至有些感動,答應為她的書稿寫幾句話。後來她把完稿發給我,附加了她另外幾篇作品。我斷斷續續地讀完,欣喜又慚愧。欣喜在她這個年紀,竟然能獨自完成這樣一部作品,而且其中對李叔同文學創作的分析,多有創見;慚愧在自己,心存夙願,竟然無所作為,終日忙亂於瑣事,惶惶然竟然老之將至。不由然又想起弘一大師說過,內心常充滿慈悲與懺悔,細品其中滋味,似有新悟。
前輩可敬,後生可畏。
是為序。
周寧
2012年7月28日於廈門大學
說李叔同易,寫弘一法師難。在家之人,終難想像出家之事。看過幾種弘一法師的傳記,多遺憾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沒有被寫透,一則出家人生活純淨,波瀾不驚,原本無事可寫;二則出家人內心幽眇,超凡脫俗,想寫也寫不出。璐瑤寫弘一法師傳,實在是難為了。
世間人敬慕弘一法師,一在他的俗家生活中多才多藝,幾乎為天才,戲劇家、美術家、音樂家……當年可謂獨步天下;二在這樣一位風流才子,中年竟然出了家,而且一去凡塵,了無掛礙,出家人做得如此純粹徹底。大丈夫決絕生死,真是令人驚嘆、敬佩,當然,我們一介俗人,多少也有些不可思議。
弘一法師說過:“出家乃大丈夫之道,豈世人可知?”既然如此,我們也就不敢妄猜妄言了。唯一一點可以鼓勵我們俗人的,就是大師“做什麼像什麼”、“做個十分像人的人”的人生境界。豐子愷敬仰乃師,就是因為他“做什麼像什麼”,做藝人像藝術家,做教師像教育家,做和尚像高僧大德。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他“做人像人”:“我崇仰弘一法師,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個人’。凡做人,在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慾、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實在少有。”
20年前,我來廈門大學教書,游南普陀寺。弘一法師晚年喜歡這裡,林泉幽美,“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也曾去後山瞻仰大師曾經閉關的阿蘭若處,當時正值太陽落山,從所處山谷遠望,左眺廈門大學校舍,校舍盡頭是廈門灣,右望鼓浪嶼,日光岩如海上仙山,“日夕風帆沙鳥,說不盡氣象萬千……”如此美景,不知若何,竟心生傷感,萌生過寫弘一法師的想法,恰好時正重讀《紅樓夢》,構思的書稿名為“從《紅樓夢》到李叔同:中國文人的夢與真”。後來俗務分心,20年一晃而過,最終只寫下幾行字。至今回想起來,都有一种放不下的遺憾。
半年前,璐瑤不無羞澀地告訴我,她在寫一本《弘一法師傳》,已近完稿。我吃驚,甚至有些感動,答應為她的書稿寫幾句話。後來她把完稿發給我,附加了她另外幾篇作品。我斷斷續續地讀完,欣喜又慚愧。欣喜在她這個年紀,竟然能獨自完成這樣一部作品,而且其中對李叔同文學創作的分析,多有創見;慚愧在自己,心存夙願,竟然無所作為,終日忙亂於瑣事,惶惶然竟然老之將至。不由然又想起弘一大師說過,內心常充滿慈悲與懺悔,細品其中滋味,似有新悟。
前輩可敬,後生可畏。
是為序。
周寧
2012年7月28日於廈門大學
名人推薦
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張愛玲
李叔同是我們這個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林語堂
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溥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第一人。
——趙朴初
佛終生說法,都是為救濟眾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
——朱光潛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丏尊
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豐子愷
——張愛玲
李叔同是我們這個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林語堂
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溥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第一人。
——趙朴初
佛終生說法,都是為救濟眾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
——朱光潛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丏尊
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