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是一本從玄、禪哲學的角度考察意境哲學基礎的美學專著。《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選取王弼、嵇康、阮籍、郭象、僧肇、慧能六位代表人物,分別考察其哲學思想對意境的影響。全書共五章,分別為“無”之超越、“心”之自由、“有”之發現、“空”之意味、“性”與“心”。
基本介紹
- 書名: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05頁
- 開本:32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作者:李昌舒
- 出版日期:2008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0071X, 97875097007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雖為學術專著卻能言之尚簡,由淺入深,使玄而又玄,高深精妙的哲理顯易、明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讀後令人收穫良多,對中國哲學、美學感興趣的朋友來說實乃不容錯過之佳作。
作者簡介
李昌舒,1972年生,安徽肥西人。199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2006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及古代美學。在《中國哲學史》、《佛學研究》、《復旦學報》、《浙江學刊》、《江海學刊》等雜誌上發表文章十餘篇,現正主持一項國家社會科基金青年項目。
圖書目錄
序
一 當前意境研究的現狀
二 意境的哲學基礎
三 玄、禪與意境
四 基本內容
五 關於本書的寫作體例
第一章 “無”之超越——論王弼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超越與自然
一 以無為本
二 崇本舉末
三 因物自然
四 言意之辨
第二節 王弼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無”與人的覺醒
二 “以無為本”、“崇本舉末”與意境
三 “意在象先”對意境的影響
四 “體無”與審美之“體”
第二章 “心”之自由——試論嵇康之“心”、阮籍之“神”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嵇康之“心”與阮籍之“神”
一 嵇康之“心”
二 阮籍之“神”
第二節 嵇、阮之自由的思想淵源及其對意境的影響
第三章 “有”之發現——論郭象哲學對意境的影響l
導言
第一節 自然與自由
一 雙重否定
二 性之必然
三 名教即自然
四 與時俱化
第二節 郭象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個體之我的發現與美的覺醒
二 隱顯矛盾的理論解決對士人審美心理的影響
三 物的發現
四 “境”的提出
附 自然與自由
一 魏晉士人的生死觀
二 《形影神》與陶淵明的自然觀
三 飲酒與陶淵明的自然觀
第四章 “空”之意味——論僧肇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即萬物之自虛
一 物不遷
二 不真空
三 般若無知
四 涅槃無名
五 僧肇佛學對於魏晉生死觀的影響
第二節 僧肇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動靜觀對意境的影響
二 觸事而真對意境的影響
三 般若無知對意境的影響
四 生死問題的理論解決對於美學的影響
第五章 “性”與“心”——論慧能禪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自然與自由
一 自性
二 悟
三 般若之“空”
四 修行論
五 心
第二節 慧能禪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對士人審美心理的影響
二 “心”、“境”的突出與意境的形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一 當前意境研究的現狀
二 意境的哲學基礎
三 玄、禪與意境
四 基本內容
五 關於本書的寫作體例
第一章 “無”之超越——論王弼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超越與自然
一 以無為本
二 崇本舉末
三 因物自然
四 言意之辨
第二節 王弼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無”與人的覺醒
二 “以無為本”、“崇本舉末”與意境
三 “意在象先”對意境的影響
四 “體無”與審美之“體”
第二章 “心”之自由——試論嵇康之“心”、阮籍之“神”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嵇康之“心”與阮籍之“神”
一 嵇康之“心”
二 阮籍之“神”
第二節 嵇、阮之自由的思想淵源及其對意境的影響
第三章 “有”之發現——論郭象哲學對意境的影響l
導言
第一節 自然與自由
一 雙重否定
二 性之必然
三 名教即自然
四 與時俱化
第二節 郭象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個體之我的發現與美的覺醒
二 隱顯矛盾的理論解決對士人審美心理的影響
三 物的發現
四 “境”的提出
附 自然與自由
一 魏晉士人的生死觀
二 《形影神》與陶淵明的自然觀
三 飲酒與陶淵明的自然觀
第四章 “空”之意味——論僧肇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即萬物之自虛
一 物不遷
二 不真空
三 般若無知
四 涅槃無名
五 僧肇佛學對於魏晉生死觀的影響
第二節 僧肇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動靜觀對意境的影響
二 觸事而真對意境的影響
三 般若無知對意境的影響
四 生死問題的理論解決對於美學的影響
第五章 “性”與“心”——論慧能禪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第一節 自然與自由
一 自性
二 悟
三 般若之“空”
四 修行論
五 心
第二節 慧能禪學對意境的影響
一 對士人審美心理的影響
二 “心”、“境”的突出與意境的形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無”之超越——論王弼哲學對意境的影響
導言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個動盪時代。政治之黑暗與思想之解放是此階段的兩個突出特徵。湯用彤先生對此有一個很精當的概括:
漢末以後,中國政治混亂,國家衰頹,但思想則甚得自由解放。此思想之自由解放本基於人們逃避苦難之要求。故混亂衰頹實與自由解放具因果之關係。黃老在西漢初為君人南面之術,至此轉而為個人除罪求福之方。老莊之得勢,則是由經世致用至此轉為個人之逍遙抱一。又其時佛之漸盛,亦見經世之轉為出世。而養生在於養神者見於嵇康之論,則超形質而重精神。神仙導養之法見於葛洪之書,則棄塵世而取內心。漢代之齊家治國,期致太平,而復為魏晉之逍遙遊放,期風流得意也。故其時之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境而在內心,不在形質而在精神。於是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嚮往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從哲理上說,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①
思想之解放促成了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又帶來文的覺醒。王弼之“無”對於漢末之際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影響,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王弼之“無”對於人和文的覺醒均有重要影響
文的覺醒包括美的覺醒。②意境屬於美學範疇,、沒有美的覺醒,當然談不上意境的出現。在此意義上,考察意境的形成,應與王弼哲學相聯繫
①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96頁。另外,對於六朝時社會現實對士人思想的影響,袁濟喜先生在《六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章 “人生遭際與審美超越”中有詳盡論述
②本書所說的“文的覺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指文學,也包括藝術。‘審美也是“文”的一部分,因此,“文”的覺醒包括“美”的覺醒。
導言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個動盪時代。政治之黑暗與思想之解放是此階段的兩個突出特徵。湯用彤先生對此有一個很精當的概括:
漢末以後,中國政治混亂,國家衰頹,但思想則甚得自由解放。此思想之自由解放本基於人們逃避苦難之要求。故混亂衰頹實與自由解放具因果之關係。黃老在西漢初為君人南面之術,至此轉而為個人除罪求福之方。老莊之得勢,則是由經世致用至此轉為個人之逍遙抱一。又其時佛之漸盛,亦見經世之轉為出世。而養生在於養神者見於嵇康之論,則超形質而重精神。神仙導養之法見於葛洪之書,則棄塵世而取內心。漢代之齊家治國,期致太平,而復為魏晉之逍遙遊放,期風流得意也。故其時之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境而在內心,不在形質而在精神。於是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嚮往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從哲理上說,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①
思想之解放促成了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又帶來文的覺醒。王弼之“無”對於漢末之際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影響,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王弼之“無”對於人和文的覺醒均有重要影響
文的覺醒包括美的覺醒。②意境屬於美學範疇,、沒有美的覺醒,當然談不上意境的出現。在此意義上,考察意境的形成,應與王弼哲學相聯繫
①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96頁。另外,對於六朝時社會現實對士人思想的影響,袁濟喜先生在《六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章 “人生遭際與審美超越”中有詳盡論述
②本書所說的“文的覺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指文學,也包括藝術。‘審美也是“文”的一部分,因此,“文”的覺醒包括“美”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