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們已有的經驗、知識、興趣、態度從而對某事物的欲望、願望、希望和/或謀慮等行為反應傾向進行整體加工,是態度傾向的知覺整合,不再限於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和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向統覺
- 外文名:tendentious apperception
- 屬性:基礎心理學
簡介,統覺來源,
簡介
意向統覺是個體思維高度發展的表現,是人們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知識、興趣、態度之後,對某事物的欲望、願望、希望和/或謀慮等行為反應傾向進行整體加工。它是在個體感知覺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出現的,不再限於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
統覺來源
統覺是哲學上的概念,也是心理學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從最早提出到馮特對它的發展,一共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亞里斯多德。他認為統覺是在單一感官與靈魂之間的中間階段,是知覺的清晰部分,有填充間隙和調和衝突的作用。後來,萊布尼茲沿襲和發展了這個概念,他認為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一個單子,單子所構成之物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其清楚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意識程度較低的稱為小知,小知集合而成統 覺。小知是模糊的,而模糊的東西是錯誤而不可靠的,統覺是鮮明的,除了清楚地被意 識到 之外,而且是自覺的。到了十八世紀,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進一步發展了萊布尼茲的統覺說。他認為,一個觀念如能進人意識中, 一團觀念中占有一定位置的過程叫做統覺,意識中的那一團觀念叫做統覺團。 赫爾巴特的教學五個階段,便是以統覺理論為基 礎。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康德,在《 純粹理性批判 》一書中,對統覺作了詳盡的闡述。他把統覺的原理看成是 “人類知識全範圍中最高之原理。” 統覺可以分成純粹統覺本源的統覺和經驗的統覺。他特彆強調純粹統覺的作用。在他看來,“我思 ” 表象之自我意識的產生,便是由於純粹統覺而來。純粹統 覺的統一,稱之為自覺意識之先驗的統一。“我 ” 的一 切表象都必須包攝於統覺的綜合統一之下,悟性的一切運用 乃至邏輯全部以及先驗哲學都必須歸屬於統覺的綜合統一。他稱統覺的綜合統一能力為 “最 高點 ”,是一切悟性運用的最高原理。馮特繼承和發展了統覺概念,把它系統化、理論化了,並運用它於心理學以說明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馮特認為統覺是指導 的心理活動的最高力量,這與康德的統覺能力是 “最高點 ” 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