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尼惹史是中國彝族古侯後代,是彝族四大家族孜孜普烏日格阿魯分支阿魯第六個兒子“蘇伙”的唯一後裔家族。惹尼惹史:惹尼是祖先惹尼瑪博的簡稱,惹史是彝語中七個兒子的意思。
歷史主要人物,社聯伙偉,則蘭保長,祖爾保長,日比保長,甲拉保長,主要居住地,
歷史主要人物
涼山四大土司阿都土司部下的核心白彝家族
社聯伙偉
現代主要人物
克惹張傑、布子科普、阿畢爾吉、吉木偉色、阿古日初、克惹小龍、克惹有古、祖爾依海、吉支日黑、格爾子聰、特能阿菲
阿都貴伙的歷史淵源
在涼山地區歷史的浩瀚史籍中,有一段關於惹尼惹史家族在阿都土司的歷史淵源的故事。
根據《華陽國志·蜀志·越嶲郡》的記載,馬湖縣是涼山地區的一個縣城,水通僰道入江。這是首次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涼山地區事跡的史料。由此可知,在晉代時,涼山地區已經設立了縣。
進入唐代,涼山東部存在著董舂烏部落,俗稱“董蠻”。董舂烏部落的酋長董舂惜自稱為“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到宋朝時,他被封為“德化將軍”。而在涼山西部,虛根蠻部落也有存在,《四川備邊志》、《直齋書錄解題》、《續宋編聯資治通鑑》、《宋史·黎州諸蠻傳》、《攻媿集》等史籍都有對其記載。宋朝時,虛根蠻部落的酋長被授予官職,成為涼山西部的“霸主”。
進入元代時,涼山西部歸屬於建昌路管轄。沙麻部位於建昌城東方四百里的中縣,阿都部位於建昌城東方三百里的里州,密納部位於建昌城東南方四百里的闊州。這個行政區劃在明清時期幾乎沒有改變。
隨著阿都部的崛起,阿都貴伙開始在歷史中嶄露頭角。阿都部即是阿都土司的統治範圍,包括普格"除拖木溝"、布拖、寧南、金陽等地區。
從前彝族沒有土司,涼山彝族對各大家支的最高首領叫作‘孜目’"孜目:有權有勢"。以後皇帝封‘孜目’當土司,給官印,這才有了土司,但彝話仍說‘孜目’,彝族也稱他們為‘尼偉’,意思是皇帝封的官,阿都家在古時候也是‘孜目’,後來皇帝封他家當土司。”
這表明,就是茲莫在彝族的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唐代末期,南詔占領了大渡河以南的嶲州"西昌",建立了西昌府,擴展至烏蠻實台登城"今瀘沽鎮"。而烏蠻落蘭部的阿都支穿越涼山腹地,建立了一個有傳奇色彩的部落——阿都部。
根據《元史·地理志》中的記載,阿都部的酋長居住在里州,也被稱作“阿都貴伙”。到了元代,他獲得了耶吻授封的土千戶官職。隨後,阿都部的酋領耶吻被冊封為土知州,治所設在昔郎甸"今普格縣西洛鎮洛烏"。到了清初,為了吸引地方豪紳,設立了許多土司和土目,尤其是清康熙時期,土司的數量最多。因此,“阿都貴伙”應該起源於元代,並且在清代達到了巔峰。
“阿都貴伙”也被稱為“貴吉”,意為統治阿都土司直接轄地區的官百姓。雖然他們租種土司的土地,但實際上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農業和與之相關的家庭作坊。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屬地娃子"吉伙"、安家娃子"夾納"、鍋莊娃子"呷西",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根據《普格縣誌》的記載,阿都土司鼎盛時期,其統治的阿都貴伙有萬餘戶,人口達到四五萬人,僅在普格境內就有約150個姓氏,其中包括惹尼惹史家族。
然而,並非所有的“阿都貴伙”都在土司衙門中擔任官職。在明代或明代之前,只有惹尼惹史家族中的阿比、子爾、日比等支系在阿都土司衙門中有一定的地位。之後,阿都土司總衙從西洛遷至蕎窩,阿都土司委派了魚水坡、洛烏嘎鐵、文坪"耿河"、麥西坪等地的甲拉、則蘭、吉比、扭、布子等人擔任重要職務。
因此,惹尼惹史家族在阿都土司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阿都土司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他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逐漸嶄露頭角。這段歷史不僅是阿都貴伙的光輝歷程,也是涼山地區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阿都貴伙”的社會地位
1956年至1961年,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北京大學法律系、四川大學歷史系和經濟系、西南民族學院及中共涼山州委等組成的“中國科學學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深入涼山開展調研,1963年12月編印出《涼山、西昌彝族地區土司歷史及土司統治區社會概況"資料匯集"》,其中,就有“阿都貴伙”的詳述。
根據這份資料上的記述,在很早以前,“貴伙”意為官家的百姓或娃子,租種土司的土地,繳納十分之一的官租,而遇土司婚喪嫁娶,則送一壇酒、幾兩銀子,過年時,送半邊豬頭,表示隸屬關係。
相傳,惹尼惹史是跟隨阿都土司從雲南遷入普格地界,至於遷出地的具體地名卻眾說紛紜。至今民間還流傳著這么一句諺語:"惹尼惹史,麻次麻阿果,麻策德果達只底啦。"大概的意思就是惹尼惹史是在砍竹子時結識的。當然,這只是傳說,但也說明了惹尼惹史的身世之謎神秘莫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阿都土司獨霸一方時,作為惹尼惹史的“阿都貴伙”,身份極其高貴,甚至可以出任土司的管家和頭目。在清末至解放初,惹尼惹史的“阿都貴伙”甚至與阿都土司的“八大”貴族平起平坐。
但是實際上,即使“阿都貴伙”家世顯赫,仍然需要負擔土司繁重的“爾普”"攤派",比如逢有戰事,“阿都貴伙”須服從土司的調配,並自備武器隨征打仗,土司只供應糧食和草料;如果居住在土司衙門附近,還需幫助土司跑腿服雜役兼收租子馱運糧食……話雖如此,但土司名下的產業幾乎由土司信任的“阿都貴伙”中的佼佼者代管,可謂是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清代中葉,“貴吉尼色頗”的諺語變成約定成俗,在民間越演越烈,“諾伙”、“曲伙”與“貴伙”聯姻,某些“諾伙”需要額外支付所謂的“開親費”,或割地,或宰牛,或納銀。
清宣統二年"1910年",組建普格鄉,寧遠府移駐普格。在寧遠府的扶持下,外來佃戶風靡雲涌,相繼在五道箐、拖木溝、魚水坡、扯扯街、普格、松林坡、永興場、西羅、普古、西普等建成了一條條繁華的街市,各地的作坊、旅店、酒館、磨坊、布莊等等雨後春筍般湧現,至此,阿都土司轄區內的“諾伙”、“貴伙”與“佃戶”之間的利益衝突與日俱增,上演了一個個悲劇。
民國九年"1920年",阿都土司都龍光突然暴斃,其子都定臣"4歲"繼位掌印,轄區內暗流涌動,國民黨軍閥又一次把魔爪伸向普格,因此,不甘於繼續依附於阿都土司的“阿都貴伙”紛紛揭竿而起,“稱王稱霸”。其中,惹尼惹史中生活在則木河流域的阿比、子爾、日比、甲拉、則"則拉"、吉比、劉、補子等支系也再次發奮為雄,占領了數萬里富饒之地,稱雄一方。甚至,對於一些雛鳳清聲的惹尼惹史,連阿都土司都敬重三分,逢年過節了,未到場,堅決不開席。
其實,民國初,國民黨偽政府已經在普格地區設定了縣佐,但地方上各族勢力盤根交錯,基本上不受國民黨偽縣政府的管束,因此,都龍光一死,國民黨趁機派兵進犯普格征討。阿都土司轄區“內七場”和“外八場”也不甘示弱,組織兵力抵抗,戰火連天。寸步難行的國民黨軍閥一面拉攏勢孤力窮的黑骨頭,一面扶持異軍突起的“阿都貴伙”爭權奪勢。甚至到了民國末年,一些“保長”初露鋒芒,已經替阿都土司發號施令。
民國十一年"1922年",西昌市禮州大堡子背後的李子溝"今喜德縣紅馬"成立“四十八甲”,隨後,靖邊司令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保甲制度,逐步向涼山各地推行,20-30戶為一甲,70-80戶為一保,由家支頭人充任保長和甲長。
自“茲莫阿哈”"安學成"執掌阿都副長官司印後,普格縣境內的保長多如牛毛,其中,漢族保長也數不勝數,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螺髻山東麓蕎窩至黎安一帶"西至則木河西岸,南抵黎安,北靠小漕河"的保長皆是惹尼惹史,人稱“四大保長”。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次偶然呢?帶著這個疑問,從2021年初冬起,筆者繼續深入民間調查,幾乎走遍了螺髻山東麓的每個村莊,甚至走訪過吉狄、馬惹、勒恩、惹乃、比補、阿什、吉木、吉戈、吉波、吉好、期沙、俄底、俄木、曲木等家族的一些老前輩。大家一直認為民國時期,惹尼惹史“四大保長”的姓名分別為子爾依各、則蘭老咪、甲拉雷史、日比阿甲。
為了揭開此謎底,筆者在普格、布拖、寧南、金陽、昭覺、西昌等地走訪調查了一年多,也道聽途說了“四大保長”零零碎碎的一些傳說和故事,現將其風雨歷程整理、記錄如下,僅供參考,權當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不妥之處,請予指正。
則蘭保長
保甲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朝代。漢代的保甲制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到了唐代,變成了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而北宋時期,王安石在此基礎上,把保甲制改為十戶一保,五保一大保,十大保一都保。
民國時期的涼山保甲制度是在“四十八甲”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普格境內的保甲組織何時興起,已經不得而知。從巨觀上來說,涼山的保甲制度是推翻地方惡勢力的一種先進組織,實現了百姓享受一部分合法權益的權力,但實質上,這是靖邊司令部和鄧秀廷推行反動統治的另一種工具。因為保長和甲長多由地方家支頭人充任,但是聯保主任基本上都是鄧秀廷的親信。
在民國中葉以後,螺髻山東麓一帶的主權,名義上在阿都土司手裡,其實,其領地內已經兵搓地削。隨著保甲制度的推行,很多地方可謂是赤地千里,而稍微繁華一點的地段上,保甲組織成為了這一帶的基層組織,雖然已設縣建鄉,但不受國民黨偽縣政府的管束,統轄于靖邊司令部,聯保主任、保長、甲長、覽頭等一切職務皆由鄧秀廷委任和批准。保甲制度內部設有嚴格的軍事管理體系,有常備兵和常備夫。常備兵有班、排、連、營、團等編制,每月領2-3元軍餉,而常備夫,相當於民兵,無事時在家生產勞動,一旦有戰事,劃歸到制定的聯隊,由“彝務大隊長”或“彝務團長”率領打戰,生死聽天由命。
據史料記載,都龍光執掌阿都正副長官司印期間,其六個管家中就有兩位惹尼惹史,一位叫社聯支子,又名申豹子,另一位叫布子勒足。甚至,都龍光去雲南面見蔡鍔時,曾將阿都副長官司印交給社聯支子保管,並言明打下西昌後,封他做普格的“茲莫”,可惜,事與願違,瀘山一戰,都龍光損兵折將,從此,進兵西昌的心愿落空。後來,社聯支子也遭其他黑骨頭的一些頭人誣衊,在黑水河邊隕落"其中詳情載於《四川貴州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第110頁",而布子勒足的家支一直替阿都土司管理威洛拉達一帶,因此,民間傳言"七條堰溝的主人",就是指日都迪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布子色和的曾祖父布子勒足。布子勒足譜系如下:
根據趙樹恂的調查文獻記錄,都定臣繼位後,社聯支子的兒子社聯伙偉繼續跟著都定臣做事。都定臣被李家鈺殺害後,社聯伙偉跟隨都定臣的二太太阿里么日澤回到布拖特木里衙門。此人深得安樹德"茲莫呷朵阿土"的信任,阿里么日澤甚至以命相托,這因如此,也為日後特木里衙門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埋下了伏筆。即便社聯支子和布子勒足多次被阿都土司委重投限,直至解放,這兩支在普格也未能作“保長”。
在調查中發現,永安一帶的山谷里,留有則惹"則蘭"家的造紙廠遺址,其規模不比阿都土司造紙廠遺址小,可見當時的則惹"則蘭"家也是朱門繡戶,富埒王侯,被選為保長也不足為奇。
走訪得知,則蘭保長是一位剛正不阿的人,名叫則老咪,主要負責管理扯扯街至金洞子"今二水廠"一帶,也替阿都土司收租子和調解糾紛,所以他的威望很高,也留下了很多傳奇的故事,尤其是永安一帶的村民對他的事跡澈底澄清。
則老咪生有三女,長女則莫依蕾嫁入安家"俄木",次女則莫依各嫁入阿什家,三女則莫依撒嫁入曲木家,現居住在德昌縣小高。其弟則拉土也只有一個女兒,叫則莫撒捌。
則老咪作為扯扯街至金洞子一帶的“則蘭保長”,與其他保長相比之下,其所轄之地沃野千里,但那時候的永安仍歸黃聯關管轄,“則蘭保長”反而無權過問,因此,換而言之,“則蘭保長”的地盤不是很大。而且在這寸土尺地里,國民黨偽縣佐又派了自己的親信搜刮民脂民膏,到了民國晚期,面和心不合,摩擦不斷。
明清時期,核桃林溝的南側就有一個驛站,則老咪經常光顧這裡,成家以後,他沉迷於賭博,輸得傾家蕩產,妻子一氣之下回了娘家。其岳父爾古霍杜得知後,說:“我身價只值六毛錢,但為了女兒出人頭地,可以再給一些嫁妝。”於是,又一次慷慨解囊,贈予一些銀兩扶持女婿東山再起,至此,則老咪痛改前非,不再遊手好閒,30多歲才當了“保長”,在此修築了一座碉樓。
“日比保長”從耿底“甲拉保長”的地界把來往商賈、行人等接送至核桃林溝,“則蘭保長”則護送他們出金洞子,從其賺取一些“保費”。
安依合,1953年生於永安的大窩凼,與“則蘭保長”和“子爾保長”都有姻親關係,他說:“大概在1944年農曆10月,在扯扯街作威作福的羅主任被打死後,則老咪和我外公子爾吉坡受邀去城裡開會,最後被松新保全團和羅家殺害了……”
“則蘭保長”一行赴會時,還不知這是一次鴻門宴。進城後,被安排在今老法院這裡喝茶,沏茶時,阿都阿工面前的茶碗炸碎了,他便以家中老母親病重為由藉故先撤離了這個是非之地,所以一行六七人之中,只有他生還。
安正明的母親叫阿地莫爾洛,小名叫阿洛,與則拉土的女兒則莫撒捌是同母異父的姊妹,所以談及“則蘭保長”的過往,他哽咽道:“其餘屍身被拖至今普格車站的稻田裡示眾,花了11坨銀子贖回。”
祖爾保長
彝文典籍《勒俄特依》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史書,其中,武伍格子尋找駐地時,在普格縣月吾、馬洪、特補、黎安等地留下了足跡。《指路經》里也有普格濃墨重彩的一筆。
普格縣的幅員面積只有1918平方公里,但從小興場和廟子灣村遺址出土文物來看,普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至新石器時期。但無論是西洛河流域,還是則木河流域,人們談及普格縣近代史上,只要一提“保長”,幾乎每個人都異口同聲地叫出“子爾保長”的名諱:子爾依各傑惹。
子爾依各傑惹的譜系是ꌭꑋ惹尼→阿補→尼扎→拉惹→吉堵→吉子→史格→阿史→扎子→拉各→拉哈→底史→底哈→甘地→依各
依各是祖爾傑惹的乳名,其娶妻兩房,第一任妻子生有兩個女兒,長女祖爾莫日伙,次女祖爾莫日牛"依作"。祖爾莫依作3歲左右的時候,祖爾莫日伙不幸逝世。第二任妻子因身體原因,沒有留下後代。
2022年6月4日20:30,筆者"吉克阿優"和普格縣部分領導等三人在祖爾莫日蕾的引薦下,趕赴西昌採訪了歷盡滄桑的祖爾莫日牛依作"今77歲",她說:“我父親出生於1917年,屬蛇,30歲出任保長。”由此而知,現今人們心心念念的依各保長大約是1946年左右出任螺髻山南段文坪一帶的保長,駐地在俄木老哈。
文坪,位於普格縣城西南,南接黎安,北靠永安。解放前,此地叫“耿河”,意為土司直接管轄的百姓,因此,1952年建政時叫耿河鄉,1957年更名為城南鄉,1962年,取名為文坪鄉。“耿河”是“貴伙”的另一種彝語語音的錯寫,因境內有一座名為文昌宮的古廟,其地勢又比較平緩,故名“文坪”。這裡就是“阿都貴伙”祖爾家族的領地,境內也住著很多漢族和花苗。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度”始於20年代,既然,依各保長是阿都土司安樹德抱恨終天后才當上“保長”,那么其上一任的“祖爾保長”又是誰呢。
提及文坪一帶的祖爾,現任普格縣委常委、副縣長祖爾日和爛若披掌。祖爾日和,1977年12月生於文坪,從小處在蘭芷之室,家教很嚴,學習禮義廉恥已蔚然成風,現今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一位“儒官”。筆者從2021年11月份起跟隨他挖掘、收集、整理普格縣文史資料,耳濡目染下,對其家族歷史磨礱淬礪,始終迷惑不解。
民間傳言,在很久以前,眾土目、頭人在阿都土司衙門行跪拜之禮,阿都土司只說了一句“我的祖爾保長還沒有來”,讓眾人一直跪著。後經原普格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安正明和蕎窩鎮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祖爾依海極深研幾,原來傳至拉哈底史已經是授封的清代官吏"具體官職,有待考證",封地在一個叫“菲史底戈”的地方,並賜有官印、頂戴花翎及三套官服。
祖爾拉哈生倆子,長子底聰,底聰生倆子,史布和此哈;次子底史,底史生三子,長子底合、次子底乃、三子底哈。底史底乃生倆子,長子木牛,次子拉洛。祖爾依海屬於底乃的長子木牛加加支,據他介紹,最先擔任“祖爾保長”的是底乃木牛,從底乃木牛-木牛加加-加加里乃已經世襲三代。
“菲史底戈”也被稱為“劉家灣子”,因為祖爾家的漢姓為“劉”。關於“劉氏”的由來,據傳,“祖爾保長”沒有走馬上任之前,是袍哥,與四川省主席,民國第二十四軍軍長,陸軍上將劉文輝有過八拜之交,因此,文劉輝掌管西康省後,扶持祖爾木牛當任了“保長”。
底史的三子底哈生四子,長子老體、次子老以、三子老祖、四子甘地。甘地生傑惹,傑惹就是最後一任“祖爾保長”,人稱“依各保長”。
綜上所述,惹尼惹史中的祖爾家支是一個飽經世故的姓氏,人才輩出。據民間傳言,祖爾與茲莫沾親帶故,但因年代久遠,史料上不詳其事跡,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子祖爾一姓從“阿都貴伙”中鰲里奪尊,足以證明其與阿都土司的金石之交。
李志明"祖爾海呷",1946年10月8日生於普格縣西洛鎮洛烏阿都土司衙門所在地的村莊,子孫三代皆與阿都土司耳鬢廝磨,他的父親叫子爾阿蟲、祖父叫子爾日牛,都深得阿都土司安樹德的賞識,在西洛洛烏衙門裡身居高位。他本人也是在土司衙門裡長大,小時候和其弟曾跟著“末代阿都土司”安學成在西洛一帶的山裡打過獵,獵到一頭野豬,安學成還吩咐跟班分了兩塊肉給他們。
2023年9月11日晚上20:50,在普格縣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乃戈日優的牽線搭橋下,李志明"祖爾海呷"在家裡接受筆者採訪,斷斷續續地談了很多久遠的陳年往事,尤其是對安樹德和安學成的事情如數家珍,但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在交談中得知,從吉都惹史到李志明"祖爾海呷"本人已有12代,問及“祖爾”一姓的分支情況,他說:“惹尼-吉堵-祖爾,祖爾生兩子,長子吉子,就是祖爾保長和祖爾日和常委他們這一支,次子叫拿子,就是我們這支,從輩分上講,日和要叫我大伯。”
他們這一支是從金陽南瓦跟隨阿都土司遷入西洛一帶,解放後,“末代阿都土司”安學成曾在家中住過三回,因此,筆者與他於2023年9月16日重返西洛鎮烏洛阿都土司衙門遺址時,他在自家的舊屋遺址上潸然淚下。
日比保長
日比保長(日比阿將"是備受敬仰、德高望重的人物,享有崇高的威信和高度的眼光。當上保長時,三十五歲左右、他所管的範圍是大坪子和永安鄉一帶。關於他的出生時間並無具體記清楚,他的孫子日比永日只知道"阿將保長"的父親是日比將將,母親是"子古黑惹莫"黑莫阿羅。他們共養育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別是阿將、國國、阿雜和一個女兒"女兒名字不詳"。可惜的是,國國、和、阿雜、沒有留下子女。女兒也從小過世,所以說"日比將將"的子女中只剩下"日比阿將"關於日比阿將的譜系是這樣的:他屬於惹尼七子中的,阿仔、阿仔五子中的,阿聰、阿聰兩子中的,比聰,比聰四子中的,永記、永記三子中的,此哈、此哈木拉、木拉哈祖、哈祖哈日、哈日體祖、體祖娘都、娘都以哈、以哈散以、散以將將、將將阿將。
日比阿將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子古黑惹莫"比爾莫阿牛,他們共養育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不幸的是,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只剩下日比阿黑和日比莫依洛。日比阿黑娶了"沙馬石一"石一莫阿流為妻,而日比莫依洛嫁與"吉克惹史"結此黑黑。阿將生阿黑、阿黑生永日、永日生,子聰和色聰。
從阿子分支下來,日比家族長期居住在普格縣的委洛和色洛兩地。多數居住在阿都茲莫的三大衙門附近,所以不難看出所有、貴伙、當中與阿都茲莫最親近的,阿都貴伙、所以從古直今日比家族自稱阿都日比家。1色洛洛烏、2委洛老達、3咪色特果,而在這三個衙門裡玆莫都給"日比家"封了官的,分別是、日比阿將是保長、日比日哈是看房、日比阿牛是拐著。在過去,這些地方是阿都茲莫的四大衙門中的三個,阿都茲莫還在這三個地方給"日比家"封了地盤和林區。1色洛洛烏有"日比坡爾"2委洛老達有"日比哈聯"3咪色特有"日比司耳、看房依真、看房日嘍"為什麼叫看房呢?因為他是日比看房的封地。這些地名直今還是這么叫。
阿都茲莫是日比家族中最後一位備受信任的領導人,他與日比依做和日比阿果是親如兄弟,情同手足的。他們是解放前最後一批與茲莫阿哈一起共事成員之一。解放後日比阿果在普格縣政協工作,也是在白彝中為數不多的涼山州政協委員。
甲拉保長
從茲茲普烏赫赫有名的日古阿魯到惹尼惹史,其顯赫的家族歷史源遠流長。正因為如此拔叢出類,至今頗有爭議,也足見其與眾不同的一面。
在民間,如果談及惹尼惹史的歷史,那么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句諺語:“ꀊꄙꏃꋩꀕ,ꌭꑌꂷꀨꋍꋩꀕ。”"阿都史茲孜,惹尼馬博次茲孜"。據民間傳說,有一年,阿都土司舉行一次賽馬,惹尼馬博拔得頭籌,阿都土司甚為高興,欲封他為“茲莫”,遭到其他土目、土官的反對,說:“自古以來,茲莫都是從黑骨頭中產生,白骨頭做茲莫,還沒有這個先列。”於是阿都土司封惹尼馬博為“阿都貴伙”的首領,之後才有了其他姓氏的“阿都貴伙”。青崗坪這一帶的村民,一說起“甲拉保長”,便誇誇其談,唾沫橫飛。
“惹尼馬博生七子,長子思格、次子阿史、三子阿查、四子吉堵、五子阿孜、六子格洛、七子甲洛。阿孜生五子,日比、拖木、格爾瑪查、博補阿俄、特能甲拉吉夫。我是甲拉特能這個支系……”甲拉日打如實說道。
甲拉日打,又名江日打,生於1947年9月11日,是“甲拉保長”勒使"小名叫阿哈,所以又被稱謂阿哈保長"的三子。
在與江日打的交談中得知,“甲拉保長”勒使生二兩一女,長子江日聰,長女江日木。日聰生子貴,子貴生三子,長子色拉,次子色呷,三子子哈。
2022年11月4日,筆者和普格縣委組織部安子子拉、阿達色軌,縣政府辦阿比爾哈等四人驅車前往蕎窩鎮耿底村甲拉日打家中採訪獲悉,“甲拉保長”又名江登伍,屬鼠,大概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左右出任螺髻山東麓魚水坡至耿底一帶的保長。當時,阿都土司總衙在魚水坡"彝名勒別嘎鐵",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至此,甲拉一族鳴珂鏘玉。
耿底,由"格底"的諧音轉變而來。它位於普格縣城西北,南挨永安,北接清代阿都土司總衙所在地魚水坡,意為摔跤的坪子。1952年,耿底屬於阿都鄉,1957年阿都鄉更名為城西鄉,1962年取名為耿底鄉。
關於甲拉這個姓氏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個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次阿都土司舉辦宴會,從“阿都貴伙”中挑選出幾個頭角崢嶸的年輕小伙子去衙門裡做事,大伙兒在衙門裡殺豬宰羊,半蹲著砍坨坨肉時,有一人的腰帶飄來飄去,阿都土司就調侃了幾句。事後,從阿都土司口中脫口而出的“甲拉甲拿”這個詞被經常拿來調侃這位小伙子,久而久之,“甲拉”一詞成為了他的“代名詞”。此人足智多謀,深得阿都土司喜愛,後來,他在阿都土司魚水衙門裡有了高官厚祿,不明情況的外人誤以為“甲拉”就是他的名字,慢慢地“甲拉”就變成了他的姓氏。
其實,甲拉是特能的分支,在惹尼阿孜惹恩中排行老五。據江日打介紹,從阿子惹恩到“甲拉保長”已有8代。
說到惹尼惹史當中的阿子惹恩,長子爾格瑪查可謂是積厚流光,英雄輩出。在歷盡滄桑中,不得不提李仕安和馬德清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據瓦洛鄉中心校校長格爾此祖介紹,李仕安,原名李士安,彝名叫格爾加甲底取,又名伊里底取,生於民國元年"1912年"農曆八月初三。其先祖李發祖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隨阿卓土司移駐雷波縣黃琅。
1950年3月4日,李仕安曾受到賀龍將軍接見過。在民國時期,他曾出任過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部參謀。1943年3月,李仕安出任過普格忠良指導區區長。1944年9月27日和10月3日,曾受邀在西昌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接見過。當時,被劉文輝稱為“李精靈”。而馬德清的祖籍在布拖,彝名麻查爾聰,農曆6月15日出生於比牛拉達一個叫扉曲窩的寨子。1989年以前在普格縣委宣傳部部長,1990年任普格縣副縣長。1992年涼山州文聯常組書記、主席。1997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省人大代表,州政協委員。創作電影劇本《月亮河》、電視片20集《西部彝風》。長篇小說《諾日河》獲2001年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明清時期,瑪查家支在依莫伙底一帶已經是大名鼎鼎。那年代,阿都土司操辦喪禮,都只殺99條牛,格爾麻查家已經可以殺100條牛,足見其家大業大。當然,阿孜惹恩的次子拖木、四子博補阿俄、五子特能甲拉吉夫等家支也是高門大戶,人丁興旺,享譽甚多。
主要居住地
主要居住在四川涼山、樂山、甘孜,雲南麗江、昭通,貴州貴陽,約有4萬人口,36個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