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課”是金華市金東區官田中心國小課題組黃靈麗和黃春鵬兩位老師首先把它作為一個正式概念提出來的,第一次給它做了一個明確的定義,確定了它的內涵和外延,將它與教學設計和備課、教學反思等概念進行了一定地區別.“想課”一詞源於教師的交流用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想課
- 屬性:源於教師的交流用語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想課”一詞源於教師的交流用語。日常教學中,我們會建議教師對自己或別人的課堂或多或少的去想一想,如常聽到的“你把課想一想”,“你再想一想”等。“想課”這一概念正是從這最簡單的日常用語中提煉出來的。
課題組查閱了一定的資料,以了解有關“想課”的論述或研究進展,我們發現:與“想課”相關的研究並不多,對“想課”的論述也不夠深刻。如沒有完整地科學地揭示出“想課”這一活動的內涵,沒有將它區別於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而獨立存在,更多的像是它們的一種代稱,因而並沒有將“想課”作為一個正式概念提出來。所以“想課”至今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環節,也沒有形成自身的理論系統。
金東區官田中心國小課題組把“想課”作為一個正式概念提出來,並給出了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所謂“想課”,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圍繞課堂教學這一中心事件,對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教學活動及支持這些活動的觀念,在頭腦中進行一定想像和思考的內心活動,最簡單地說,就是想一想自己的或他人的課堂教學。根據這樣的定義,我們認為“想課”的本質屬性在於它是一種包含想像和思考的內心活動;從外延上看,它包括了課前(構想)、課中(隨想——這裡指即時想像)和課後(回想)三個階段的想像和思考。
“想課”與教學設計和備課有一定的融合,也有所區別。教學設計和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最終是形成一個教學方案。因此“課前想課”和教學設計和備課都具有思考性,而教學設計和備課形成的教案,可以看作“課前想課”的外在表現和結果,但是“想課”的外延更廣。
“想課”與教學反思也有一定的融合,也有所區別。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因此“課後想課”和教學反思都具有思考性,課後記、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都是它們的外在形式,但是“想課”的外延更廣。
其他信息
“想課”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理論上教師要先備課後上課;但在實踐中,誠實地說,由於某些原因造成不備課進課堂或課後補教案的現象是有的。那么他們憑什麼上課?憑經驗靠“想課”!這種時候,是“想課”獨立存在的最清晰的佐證。不備課也可能進課堂,但是不“想課”就能上課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教師為了上課,必然在“課前想課”,即使是信手上課,也一定是“課中想課”;如果沒有“想課”的思維活動,根本不可能發生上課的外在行為。
“想課”可以說還是一種新事物。金東區官田中心國小課題組將繼續挖掘“想課”的學理,並對“想課”的實踐策略做一個深入地嘗試,以期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想課”理論體系,使“想課”能像“反思”、“辯課”一樣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