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蟲叮咬傷

惡蟲叮咬傷,中醫病名。是因蚊子、臭蟲、跳蚤等叮咬,蟲毒侵襲肌膚所致,以皮膚見紅魚疹點、瘙癢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稱為惡蟲叮咬傷。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蟲咬性皮炎。

基本介紹

  • 別名:蟲咬傷蟲毒病
  • 中醫學名:惡蟲叮咬傷
  • 相關西醫疾病:蟲咬性皮炎
  • 疾病分類:外科-皮膚科
  • 常見發病部位:全身皮膚
  • 常見病因:蚊子、臭蟲、跳蚤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辨證論治,一、辯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因蚊子、臭蟲、跳蚤等叮咬,蟲毒侵襲肌膚所致,以皮膚見紅魚疹點、瘙癢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現今幾乎都認為蟲咬皮炎發病與昆蟲叮咬有關,可以說是由節肢動物類叮咬止起的外因性變態反應。當患者被節肢動物,如臭蟲、跳蚤、蚊子、蠕類等叮咬時,該昆蟲唾液可注入皮膚內,若此人具有過敏素質傾向,那么,通過幾天數次叮咬之後則可致病。多數看法是屬於遲發性變態反應。

病因

惡蟲的叮咬

病機

由於盛夏之時,濕熱蘊蒸,皮毛腠理開泄,外邪易於入侵,復被毒蟲叮咬,使濕熱毒邪蘊阻肌膚所致。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常有季節性,以夏季多見。
2.常有惡蟲叮咬史或找到惡蟲。
3.多見於暴露部位,但由跳蚤、臭蟲引起者多在覆蓋部位。
4.皮損以丘疹、風團或瘀點為多見,間有丘皰疹、水皰,或腫塊,損害頂端常可見蟲咬的痕跡,分布疏散,亦可密集。
5.自覺瘙癢或灼熱刺癰j因搔抓染毒者可引起署核腫痛,甚或出現紅絲走竄,伴發熱惡寒、全身不適。

二、病證鑑別

1.丘疹性蕁麻疹:多見於小兒,皮損為丘皰疹,對稱散發,皮損中央找不到刺吮點。
2.水痘:有上呼吸道症狀,皮損以水皰為主,周圍有紅暈,口腔黏膜有皮損。
3.風土瘡:以小兒多見,皮損常為紡錘形丘疹,上有小水泡,多分布在腰腹和四肢等處。

辨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毒蟲叮刺後,皮膚局部受傷中毒,表現為小出血點、丘疹、皰疹、風團及腫脹等,輕者瘙癢,重者灼痛。毒毛、毒汁從傷痕侵入,入於營血,或侵蝕筋脈,或再及臟腑,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頭痛、眩暈、噁心、嘔吐、心悸、脈細、譫語及抽搐等,甚至出現渾身麻木、嗜睡、寒戰、高熱等證候,嚴重者可致死亡。

二、治療原則

以外治為主,對局部染毒引起腫痛,甚或出現紅絲走竄,伴發熱惡寒、全身不適者,清熱解毒。

三、證治分類

1、蟲毒蘊積化熱證:
主證:皮損紅斑、掀熱、腫脹、水皰、潰爛、瘙癢、疼痛,可引起晷核腫痛,甚或出現紅絲走竄,伴發熱惡寒、全身不適。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
代表方:五昧消毒飲加減
常用中藥: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重樓、生地黃、麥冬、白茅根、車前草、生甘草。
加減:濕重者,加茵陳,澤瀉,薏苡仁,萆解;熱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
2、熱盛動風證:
主證:頭暈眼花,四肢無力,或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祛風鎮痙。
代表方:葛根湯加減
常用中藥:葛根、桂枝、芍藥、麻黃、大棗、鉤藤、僵蠶、竹瀝、金銀花、半枝蓮。
加減:昏迷不醒者,內服安宮牛黃丸。
1.一般外治:紅斑、丘疹、風團等皮損處搽複方爐樟水、20%氨水、風油精、三黃洗劑或季德勝蛇藥酒調外用;紅斑、水皰破潰者,先用三黃洗劑等外洗,再用青黛散油膏或抗生素軟膏外搽。
2.外治驗方:
(1)馬齒莧適量,煎水濕敷。
(2)韭菜適量,搗爛外敷。
(3)五靈脂研末,涼開水調敷。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無特殊感染不會遺留病症。
1.注意改善衛生環境,害蟲孳生處噴灑殺蟲劑。
2.使用蚊帳、蚊香、防蚊油等防護用品。
3.勿搔抓,以防繼發感染。
《外科正宗·惡蟲叮咬》曰:“惡蟲乃各稟陰陽毒種而生。見之者勿觸其惡…,自出有意附毒害人,必自知其惡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