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5年6月,廣東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成立海龜自然保護區。
1986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龜自然保護區晉升為省級保護區。
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1993年2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為中國首批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保護區沙灘坡度平緩、沙粒細小,利於海龜爬行、挖掘和產卵繁殖。
氣候特點
保護區內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無霜期335 天,年平均日照量為 2066.7h,年平均氣溫 22.3℃。年平均降水量為1402~2085mm。
區域範圍
保護區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境,地處南海大亞灣與紅海灣交界的大星山下的海灣岸灘,地理位置為東經22°33’15"~22°33’20",北緯114°52’50"~114°54’33",總面積1400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海龜及其繁殖地。
生物資源
管理措施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致力于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堅持以海龜資源保護為中心,同時大力開展環保教育與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保護區成為廣東海洋與水產“樣板式”自然保護區,投入700多萬“高起點、高標準”建成水生救護中心、標本館、多功能展示廳、專家樓、辦公室等保護管理設施,完善建設了相關交通、通訊、供電網路。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大亞灣與紅海灣交界處,距惠州市區1.5小時的路程。當地人稱之為“海龜灣”,是中國大陸18000公里海岸線上海龜的唯一一張產床,也是中國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堪稱“中國一絕”。
景點
交通
從廣州出發,經廣惠高速,在凌坑出口轉入深汕高速,在稔山出口下高速,轉入324國道往
汕頭方向行駛,在穿越
稔山鎮約5公里轉港口方向約30分鐘路程可抵達。
美食
碳燒
生蚝、白灼鮮魷、野生海蝦、燜花海鰻、花甲王等。
科研成果
1988年,人工養殖小海龜實驗獲得成功;發表《海龜產卵孵化與人工養殖小海龜》一文,獲得廣東省科技成果二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承擔農牧漁業部“南海海龜資源調查”對西沙群島七連嶼和惠東海龜灣進行調查。
1990年,進行了中國南海倖存海龜的調查研究。
1992年,開展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產卵場地的分析以及海龜的洄游和生態情況的分析。
2001年,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環境監測中心、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自然護理署,開展了衛星追蹤實驗。
2002年,利用有益微生物法培育稚海龜獲得成功,養殖成活率達94.5%。
2004年,完成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惠州海龜產卵繁殖棲息地保護與社區共管”及“稚綠海龜高密度養殖”項目。
2005年,啟動《世界瀕危物種———綠海龜的遺傳結構研究》及《綠海龜(中國)種質資源保存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科研項目。
生態價值
海龜由於長期被人們隨意捕殺和挖取龜卵,已面臨瀕危境地,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和恢復海龜種群具有重要意義。
綠海龜是珍貴的海洋動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現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保護區海水、沙灘環境質量良好,是幼龜和雌龜棲息地,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綠海龜按期成批的洄游產卵的場所,是中國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
獲得榮譽
保護區積極開展青少年環保科普教育工作,短短二年內先後給授予“惠州市環保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中國少年兒童手拉手地球村海龜灣活動營地”,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海洋環保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2004年7月,已成功舉辦“中國少年兒童手拉手地球村”——“走進海龜灣、認識生命”及“中美學生跨太平洋
綠色行動”夏令營活動。由於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海龜保護區多次被授予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