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幸福惠州”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時期。為切實提高城鄉衛生髮展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全面實施“健康惠州”工程,促進衛生事業和經濟社會的同步、協調、和諧發展,根據《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惠州市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幸福惠州”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時期。為切實提高城鄉衛生髮展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全面實施“健康惠州”工程,促進衛生事業和經濟社會的同步、協調、和諧發展,根據《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衛生事業成效顯著
全市衛生系統從我市社會經濟實際出發,統籌城鄉和區域衛生事業協調發展,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著力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婦幼衛生、城市社區衛生體系建設;成功處置甲型H1N1流感和人禽流感等突發傳染病疫情,出色完成了2008年春運冰凍雨雪災害、赴川抗震救災、抗洪救災和三氯氰胺問題奶粉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工作,以及十三屆省運會等重大活動的醫療衛生保障任務;全面開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醫藥衛生五項重點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衛生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為“十二五”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年來,我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民眾健康水平顯著改善,主要健康指標高於全國和全省水平,衛生服務能力基本適應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
(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衛生資源最佳化增長。
投資2.8億元的市第一婦幼保健院、投資5億元的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投資2500萬元的市中心人民醫院傳染病區投入使用;完成了惠陽區、惠東縣和龍門縣人民醫院的門診大樓及傳染病區建設;投資1億元完成了市、縣(區)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投資1.38億元完成73間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規模改造;建成19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1052間村衛生站改造建設。以市級醫院為龍頭、縣級醫院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2010年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固定資產總值40.57億元,業務用房面積99.12萬平方米,年均增長28.29%和11.24%。其中: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固定資產總值32.66億元,業務用房面積75.27萬平方米,年均增長28.82%和8.30%;全市各級各類衛生機構2258家,病床12206張,衛技人員18218人,年均增長3.81%、10.67%和9.70%。其中:政府辦門診部以上衛生機構157家,病床10395張,衛技人員14307人,年均增長2.11%、9.30%和8.16%;全市各級各類衛生機構常住人口病床人均占有量從2005年的2.15張/千人上升到2010年的2.65張/千人,常住人口衛技人員人均占有量從2005年的3.31人/千人上升到2010年的3.96人/千人,其中: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人均占有量從2005年的1.31人/千人上升到2010年的1.47人/千人,常住人口註冊護士人均占有量從2005年的1.04人/千人上升到2010年的1.39人/千人。
(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
全面實施國家免疫規劃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愛滋病干預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覆蓋率為100%,單苗接種率達95%以上,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度明顯加快。全市甲乙類傳染病年平均發病率低於全省同期水平,肝炎、霍亂和傷寒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連續多年保持無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和無白喉病例發生。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絲蟲病;穩定控制人間布氏病,麻疹發病率大幅下降,消除碘缺乏病目標通過省級考核。全市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達100%,病人發現率、治癒率等工作指標均提前達到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地方病、寄生蟲病穩步控制,完善了愛滋病監測檢測體系,建立愛滋病確證實驗室1間、初篩實驗室25間,未發生重大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有了良好開端。規範開展重性精神疾病治療管理。
衛生應急能力不斷提高;婦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取得顯著成效;衛生監督力度不斷加強,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管理得到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行動取得較好成效;愛國衛生運動開創新局面,自來水普及率87.78%;衛生廁所普及率92.68%,衛生廁所無害化普及率83.68%。
(三)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啟動,民營醫院快速健康發展。
建立醫療機構依法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醫師定期考核制度,落實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指導意見,推行電子醫療檔案和常見病臨床路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辦醫,民營醫院呈現健康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落實CEPA補充協定,為港澳醫療服務辦醫提供便利條件。全市醫療機構病人門診量、住院量不斷增加,病床使用率提高、周轉加快,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滿足了不同層次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整體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2010年,醫療機構門急診量2224萬人次,住院量39.16萬人次,年均增長20.08%、17.53%;其中:全市民營醫療機構門診量259萬人次,住院人次為3.65萬人次,分別占全市醫療機構的11.64%、9.32%。
(四)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科技興醫戰略初顯成效。
初步建立了以縣(區)中醫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為骨幹、村衛生站及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三級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開展了中醫適宜技術套用和“治未病”試點工程,中醫藥資源配置日趨合理;科技興醫成果豐碩,獲得省級科研課題71項、市級科研立項537個,獲市級以上科研獎項13個。
備註:1、2000年惠州市人均期望壽命為74.8歲,2005年市統計局未測算; 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009年全省6.05‰。
二、發展環境
(一)面臨的挑戰。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協調,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績效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區域和衛生系統內各領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衛生資源配置的整體性和均衡性有待提高,農村衛生工作仍然比較薄弱,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亟需提升。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重大自然災害、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和人口老齡化導致疾病譜發生的變化,以及職業病、傳染病、慢性疾病、精神疾病、癌症等問題帶來的多重挑戰。
(二)面臨的機遇。市委、市政府和全社會高度重視衛生事業,惠州經濟快速發展,為衛生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健康惠州”的戰略構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改革為衛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醫學模式的轉變、醫藥科技進步和衛生信息化套用的新成果成為推動我市衛生事業和民眾健康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面臨的挑戰。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協調,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績效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區域和衛生系統內各領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衛生資源配置的整體性和均衡性有待提高,農村衛生工作仍然比較薄弱,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亟需提升。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重大自然災害、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和人口老齡化導致疾病譜發生的變化,以及職業病、傳染病、慢性疾病、精神疾病、癌症等問題帶來的多重挑戰。
(二)面臨的機遇。市委、市政府和全社會高度重視衛生事業,惠州經濟快速發展,為衛生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健康惠州”的戰略構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改革為衛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醫學模式的轉變、醫藥科技進步和衛生信息化套用的新成果成為推動我市衛生事業和民眾健康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三、“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鞏固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果,堅持政府主導,加大衛生投入,動員社會參與,強化全行業管理;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衛生和基層衛生為重點的體系建設和工作機制建設;堅持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實施科技強醫戰略,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效率和民眾滿意度,促進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以構建“健康惠州”為中心,促進健康公平,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堅持政府主導,多元辦醫。注重強化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和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醫療衛生有序發展和多元化辦醫格局。
3.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強基層、重預防和可持續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構築優勢互補、定位清晰、高效利用,協調發展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力爭率先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居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市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全面實現“健康惠州”工程,建設更高標準“惠民之州”。
到2015年,主要目標是:
1.基本建立最佳化的衛生資源配置。衛生資源總量繼續增長,需求結構更加合理,城鄉衛生資源均衡協調發展,衛生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逐步均等化,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
2.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百分百地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四個100%”,即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00%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100%零差率銷售、100%列入醫保門診統籌定點。
3.基本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4.基本建立結構合理、專科特色、優勢互補、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努力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鞏固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果,堅持政府主導,加大衛生投入,動員社會參與,強化全行業管理;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公共衛生和基層衛生為重點的體系建設和工作機制建設;堅持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實施科技強醫戰略,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效率和民眾滿意度,促進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以構建“健康惠州”為中心,促進健康公平,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堅持政府主導,多元辦醫。注重強化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和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醫療衛生有序發展和多元化辦醫格局。
3.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強基層、重預防和可持續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構築優勢互補、定位清晰、高效利用,協調發展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力爭率先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居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市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全面實現“健康惠州”工程,建設更高標準“惠民之州”。
到2015年,主要目標是:
1.基本建立最佳化的衛生資源配置。衛生資源總量繼續增長,需求結構更加合理,城鄉衛生資源均衡協調發展,衛生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逐步均等化,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
2.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百分百地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四個100%”,即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00%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100%零差率銷售、100%列入醫保門診統籌定點。
3.基本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4.基本建立結構合理、專科特色、優勢互補、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努力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
(四)主要任務。
1.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加快建立主動干預、有效管理和連續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制。調整和擴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快建立起主動干預、有效管理、連續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制。一是免費提供居民健康檔案、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衛生監督協管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二是實施愛滋病防治、肺結核防治、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試點縣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檢查、貧困人群白內障復明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
——繼續實施婦幼安康工程。實施出生缺陷綜合干預、婦女病防治、兒童發育與行為障礙的篩查干預等項目工作,保障和促進婦幼安康工程項目工作的落實,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完善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制度,加大出生缺陷監測和干預力度;深入開展愛滋病、B肝、梅毒等疾病的母嬰傳播工作,努力控制重症地中海貧血、重度先天性心臟病、唐氏綜合徵的出生,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健全新生兒疾病篩查服務網路,早期發現、診斷和干預甲低、苯丙酮尿症、聽力障礙、早期視網膜病變的新生兒。
——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繼續完善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愛滋病防治機制,深入推進愛滋病的綜合防治工作;全面落實針對愛滋病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的有效干預措施,健全免費檢測和諮詢網路;繼續落實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強化結核病歸口管理和治療,擴大耐多藥結核病篩查和治療範圍,積極應對流動人口結核、結核與愛滋病雙重感染和結核耐藥性等三大挑戰;加強霍亂、登革熱、手足口病、流感、狂犬病、鼠疫、SARS等急性傳染病的監測和防控,落實防控措施,及時有效控制疫情,嚴防疫情的擴散和蔓延;加強免疫規劃工作,提高免疫規劃疫苗常規接種率和流動人口預防接種質量。維持無脊灰狀態,實現消除麻疹目標並維持消除麻疹狀態,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提高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工作,完成15歲以下兒童B肝疫苗補種工作,有效降低全人群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
——大力推進衛生監督工作。以基層衛生監督為重點,以衛生監督體系基礎建設為核心,加強市、縣(區)衛生監督機構和衛生檢驗機構的設備配置,提高衛生監督能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全面加強學校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飲用水衛生和醫療服務監管於一體的綜合執法,完善執法稽查制度,提升綜合執法效能。提高水質檢驗能力,開展城市集中式供水、農村較大規模集中式供水、城鎮二次供水、城鄉學校飲用水衛生安全監測;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繼續實施消毒產品及涉及飲水衛生安全產品的專項監督抽檢;加強以醫療機構放射性危害控制為重點的放射衛生監督檢查工作,切實提高放射診療許可率和防護水平;加強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規範和提高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鑑定、治療服務水平,做好重點職業病監測、預警工作。加強市、縣(區)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爭取到2015年,所有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衛生監督協管服務。
——積極關注衛生應急工作。重點抓好鼠疫、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範和應對工作。完善信息報送、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制度,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預警工作。以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突發事件心理衛生援助為重點,加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全面做好各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衛生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積極開展重大災害事故緊急醫學救援,做好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加強鼠疫檢測、監測及預警工作。
——積極應對食品安全監管。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信息溝通,規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強化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和事故調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進一步提高防範,處置和化解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
——深入開展健康促進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圍繞民眾健康需求和衛生防病工作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和“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大力開展控煙工作,開展控制菸草危害與成癮行為的健康教育;大力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抓好城鄉衛生整治和衛生管理制度建設,加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力度,穩步推進建設健康城市、健康鎮村活動;廣泛開展城鄉除“四害”活動,為媒介生物性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創造良好條件。2015年,城鄉居民吸菸率下降5%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
2. 健全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著力構築區域優勢互補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強化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把配置醫療衛生資源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合理規劃醫療機構的功能與布局,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建立便捷應急救治和轉診網路的指揮中心,建設一批臨床重點學科,建立規範的轉診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三級醫院兩個半小時服務圈、二級醫院一個半小時服務圈、一級醫院一小時服務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站15分鐘服務圈。
——建立獨立的“120”急救指揮中心。大力推進基層衛生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逐步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強化衛生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責任制。到2015年,建成統一指揮、布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等能力明顯增強,衛生應急綜合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開展平價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採取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辦法,分步建立平價藥包、平價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包、平價診室、平價病房和平價醫院,使縣域範圍內至少有一家平價醫院;三甲和二乙等有一定規模的醫院,至少安排十分之一的衛生資源開設平價診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必須提供用於治療不同類別小病的平價藥包和平價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包。
——建立和完善市級區域醫療服務體系。2015年前,在市、區級現有及規劃建設的三級綜合醫院基礎上設定五大區域醫療中心。“十二五”期間,將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市第六人民醫院規劃為三級綜合醫院。規劃新設定市中大惠亞醫院為三級綜合醫院。市中心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江南片區和南部新城片區及惠東縣和仲愷高新區,市第一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江北片區及博羅縣,市第三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橋東片區及龍門縣,市第六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陽區,市中大惠亞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大亞灣開發區及輻射鄰近區域。
加大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的建設力度,儘快將市中心人民醫院總部遷址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市中心人民醫院以創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建設省級名院為目標,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第六人民醫院和市中大惠亞醫院以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市級名院為目標。市中醫醫院以創建省級中醫名院為目標,努力打造市級區域內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科研及教學中心,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專科優勢。加快市第一、二婦幼保健院建設步伐,建成規劃區域內的婦女兒童醫療保健服務與基層婦幼保健專科區域醫療中心。服務人口達到100萬以上,所在縣(區)沒有三級綜合醫院的二級綜合醫院,要加快向三級綜合醫院發展的步伐。通過規範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各具專科特色、各有優勢的區域醫療中心,達到全市醫療機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疑難、重症患者雙向轉診和合理分流病人的工作局面。
——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站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達到省級建設標準,98%的村衛生站達到省級建設標準;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規範化的中醫科、中藥房。完善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制度,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
3. 繼續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和省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探索將實行一體化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站)納入基本藥物實施範圍;要求縣級及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將基本藥物作為首選藥物並按規定比例使用,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
——建立和規範基本藥物採購機制。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物實行以省為單位集中採購,對用藥目錄、藥品定價、招標採購、配送管理實行“四統一”,實現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品質良好、價格合理、供應及時,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基層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使民眾真正得到實惠。
——加強基本藥物管理。建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優先選擇和合理使用制度和實施處方點評制度,強化基本藥物使用管理,規範基本藥物臨床套用,促進醫務人員和民眾普遍形成合理的用藥習慣。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加強藥師隊伍建設。加強基本藥物質量監管,實行全品種覆蓋抽驗,確保基本藥物質量安全。
4. 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回歸公益的醫院運行機制。以縣級醫院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圍繞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制度、採購機制、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縣級醫院運行機制。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統籌縣域醫療衛生體系發展,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補償機制、監管機制、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推行人員聘用制度和崗位設定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穩步開展註冊醫師多地點執業試點。嚴格實施準入制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技術套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嚴格準入管理。完善醫院內外質量控制體系,推廣疾病診療臨床路徑、單病種質量管理和藥物臨床套用指南,規範臨床診療行為。建立醫療技術風險的監測、報告、預警、管理制度。加強基礎醫療和護理質量,強化“三基三嚴”訓練;加強臨床合理用藥管理,規範用藥行為;建立健全醫院三級質控網路,紮實穩妥推進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提高全市醫療機構專業醫療質量水平、質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大力支持和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實行“病歷一本通”和區域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
5. 推廣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圍繞建設中醫藥強市目標,進一步健全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完善以市中醫醫院為龍頭,縣(區)中醫醫院為骨幹,鄉村、社區中醫藥服務網點為基礎,涵蓋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養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積極推動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構建多元化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格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建立規範的技術方案和服務流程,建立完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評價體系,把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大力推廣有效、價廉和安全的適宜技術,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預防保健服務需要。到2015年全面建立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和康復網路。
——深入開展培養名醫、創建名科、建設名院和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工作,全面提升中醫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及重大、疑難疾病防治方面的優勢。
6. 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與港澳及“深莞惠”醫療合作,促進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一是找準定位、合理規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衛生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吸收優良社會資金,促進現有民營醫療機構的最佳化升級,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鼓勵民營資本舉辦上規模、上檔次專科醫院和開發特需醫療服務,與大型公立醫院錯位經營共同發展,最佳化不同醫療機構有序競爭的環境,促進改善服務。努力實現民營(外資)醫療機構實際床位數、門診量分別達到全市的15%左右。 二是落實政策、最佳化環境。完善民營醫院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和措施,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監管模式。建立完善促進醫療服務市場公平競爭機制,使民營醫院在市場準入、醫保定點、職稱評定、人事制度、技術培訓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三是強化內涵,提升檔次。鼓勵開發民眾需求大、技術含量高、服務特色強的醫療服務,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上規模的民營醫院根據自身條件,通過規範化建設,通過二級甲等或三級甲等醫院評審。四是正確引導,加強監管。引導民營醫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規範醫療執業行為,充分發揮典型民營醫院行業中的導向示範作用,嚴格自律、提高信譽,讓更多患者了解民營醫院,取得社會的信任和認可,促進民營醫院健康穩步發展。
7. 建立深莞惠醫療衛生合作聯席制度,推進三地在“120”急救體系、重大疾病聯防聯控、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檢驗(檢查)報告“一單通”和“互認制度”的落實。
1.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加快建立主動干預、有效管理和連續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制。調整和擴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快建立起主動干預、有效管理、連續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制。一是免費提供居民健康檔案、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衛生監督協管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二是實施愛滋病防治、肺結核防治、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試點縣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檢查、貧困人群白內障復明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
——繼續實施婦幼安康工程。實施出生缺陷綜合干預、婦女病防治、兒童發育與行為障礙的篩查干預等項目工作,保障和促進婦幼安康工程項目工作的落實,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完善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制度,加大出生缺陷監測和干預力度;深入開展愛滋病、B肝、梅毒等疾病的母嬰傳播工作,努力控制重症地中海貧血、重度先天性心臟病、唐氏綜合徵的出生,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健全新生兒疾病篩查服務網路,早期發現、診斷和干預甲低、苯丙酮尿症、聽力障礙、早期視網膜病變的新生兒。
——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繼續完善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愛滋病防治機制,深入推進愛滋病的綜合防治工作;全面落實針對愛滋病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的有效干預措施,健全免費檢測和諮詢網路;繼續落實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強化結核病歸口管理和治療,擴大耐多藥結核病篩查和治療範圍,積極應對流動人口結核、結核與愛滋病雙重感染和結核耐藥性等三大挑戰;加強霍亂、登革熱、手足口病、流感、狂犬病、鼠疫、SARS等急性傳染病的監測和防控,落實防控措施,及時有效控制疫情,嚴防疫情的擴散和蔓延;加強免疫規劃工作,提高免疫規劃疫苗常規接種率和流動人口預防接種質量。維持無脊灰狀態,實現消除麻疹目標並維持消除麻疹狀態,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提高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工作,完成15歲以下兒童B肝疫苗補種工作,有效降低全人群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
——大力推進衛生監督工作。以基層衛生監督為重點,以衛生監督體系基礎建設為核心,加強市、縣(區)衛生監督機構和衛生檢驗機構的設備配置,提高衛生監督能力,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全面加強學校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飲用水衛生和醫療服務監管於一體的綜合執法,完善執法稽查制度,提升綜合執法效能。提高水質檢驗能力,開展城市集中式供水、農村較大規模集中式供水、城鎮二次供水、城鄉學校飲用水衛生安全監測;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繼續實施消毒產品及涉及飲水衛生安全產品的專項監督抽檢;加強以醫療機構放射性危害控制為重點的放射衛生監督檢查工作,切實提高放射診療許可率和防護水平;加強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規範和提高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鑑定、治療服務水平,做好重點職業病監測、預警工作。加強市、縣(區)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爭取到2015年,所有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衛生監督協管服務。
——積極關注衛生應急工作。重點抓好鼠疫、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範和應對工作。完善信息報送、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制度,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預警工作。以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突發事件心理衛生援助為重點,加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全面做好各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衛生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積極開展重大災害事故緊急醫學救援,做好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加強鼠疫檢測、監測及預警工作。
——積極應對食品安全監管。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信息溝通,規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強化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和事故調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進一步提高防範,處置和化解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
——深入開展健康促進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圍繞民眾健康需求和衛生防病工作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和“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大力開展控煙工作,開展控制菸草危害與成癮行為的健康教育;大力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抓好城鄉衛生整治和衛生管理制度建設,加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力度,穩步推進建設健康城市、健康鎮村活動;廣泛開展城鄉除“四害”活動,為媒介生物性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創造良好條件。2015年,城鄉居民吸菸率下降5%以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
2. 健全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著力構築區域優勢互補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強化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把配置醫療衛生資源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合理規劃醫療機構的功能與布局,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建立便捷應急救治和轉診網路的指揮中心,建設一批臨床重點學科,建立規範的轉診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三級醫院兩個半小時服務圈、二級醫院一個半小時服務圈、一級醫院一小時服務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站15分鐘服務圈。
——建立獨立的“120”急救指揮中心。大力推進基層衛生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逐步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強化衛生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責任制。到2015年,建成統一指揮、布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等能力明顯增強,衛生應急綜合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開展平價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採取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辦法,分步建立平價藥包、平價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包、平價診室、平價病房和平價醫院,使縣域範圍內至少有一家平價醫院;三甲和二乙等有一定規模的醫院,至少安排十分之一的衛生資源開設平價診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必須提供用於治療不同類別小病的平價藥包和平價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包。
——建立和完善市級區域醫療服務體系。2015年前,在市、區級現有及規劃建設的三級綜合醫院基礎上設定五大區域醫療中心。“十二五”期間,將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市第六人民醫院規劃為三級綜合醫院。規劃新設定市中大惠亞醫院為三級綜合醫院。市中心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江南片區和南部新城片區及惠東縣和仲愷高新區,市第一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江北片區及博羅縣,市第三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城區的橋東片區及龍門縣,市第六人民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惠陽區,市中大惠亞醫院主要服務的區域為大亞灣開發區及輻射鄰近區域。
加大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的建設力度,儘快將市中心人民醫院總部遷址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市中心人民醫院以創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建設省級名院為目標,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第六人民醫院和市中大惠亞醫院以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市級名院為目標。市中醫醫院以創建省級中醫名院為目標,努力打造市級區域內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科研及教學中心,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專科優勢。加快市第一、二婦幼保健院建設步伐,建成規劃區域內的婦女兒童醫療保健服務與基層婦幼保健專科區域醫療中心。服務人口達到100萬以上,所在縣(區)沒有三級綜合醫院的二級綜合醫院,要加快向三級綜合醫院發展的步伐。通過規範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各具專科特色、各有優勢的區域醫療中心,達到全市醫療機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疑難、重症患者雙向轉診和合理分流病人的工作局面。
——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站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達到省級建設標準,98%的村衛生站達到省級建設標準;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規範化的中醫科、中藥房。完善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制度,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
3. 繼續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和省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探索將實行一體化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站)納入基本藥物實施範圍;要求縣級及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將基本藥物作為首選藥物並按規定比例使用,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
——建立和規範基本藥物採購機制。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物實行以省為單位集中採購,對用藥目錄、藥品定價、招標採購、配送管理實行“四統一”,實現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品質良好、價格合理、供應及時,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基層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使民眾真正得到實惠。
——加強基本藥物管理。建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優先選擇和合理使用制度和實施處方點評制度,強化基本藥物使用管理,規範基本藥物臨床套用,促進醫務人員和民眾普遍形成合理的用藥習慣。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加強藥師隊伍建設。加強基本藥物質量監管,實行全品種覆蓋抽驗,確保基本藥物質量安全。
4. 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回歸公益的醫院運行機制。以縣級醫院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圍繞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制度、採購機制、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縣級醫院運行機制。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統籌縣域醫療衛生體系發展,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補償機制、監管機制、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推行人員聘用制度和崗位設定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穩步開展註冊醫師多地點執業試點。嚴格實施準入制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技術套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嚴格準入管理。完善醫院內外質量控制體系,推廣疾病診療臨床路徑、單病種質量管理和藥物臨床套用指南,規範臨床診療行為。建立醫療技術風險的監測、報告、預警、管理制度。加強基礎醫療和護理質量,強化“三基三嚴”訓練;加強臨床合理用藥管理,規範用藥行為;建立健全醫院三級質控網路,紮實穩妥推進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提高全市醫療機構專業醫療質量水平、質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大力支持和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實行“病歷一本通”和區域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
5. 推廣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圍繞建設中醫藥強市目標,進一步健全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完善以市中醫醫院為龍頭,縣(區)中醫醫院為骨幹,鄉村、社區中醫藥服務網點為基礎,涵蓋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養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積極推動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構建多元化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格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建立規範的技術方案和服務流程,建立完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評價體系,把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大力推廣有效、價廉和安全的適宜技術,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預防保健服務需要。到2015年全面建立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和康復網路。
——深入開展培養名醫、創建名科、建設名院和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工作,全面提升中醫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及重大、疑難疾病防治方面的優勢。
6. 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與港澳及“深莞惠”醫療合作,促進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一是找準定位、合理規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衛生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吸收優良社會資金,促進現有民營醫療機構的最佳化升級,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鼓勵民營資本舉辦上規模、上檔次專科醫院和開發特需醫療服務,與大型公立醫院錯位經營共同發展,最佳化不同醫療機構有序競爭的環境,促進改善服務。努力實現民營(外資)醫療機構實際床位數、門診量分別達到全市的15%左右。 二是落實政策、最佳化環境。完善民營醫院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和措施,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監管模式。建立完善促進醫療服務市場公平競爭機制,使民營醫院在市場準入、醫保定點、職稱評定、人事制度、技術培訓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三是強化內涵,提升檔次。鼓勵開發民眾需求大、技術含量高、服務特色強的醫療服務,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上規模的民營醫院根據自身條件,通過規範化建設,通過二級甲等或三級甲等醫院評審。四是正確引導,加強監管。引導民營醫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規範醫療執業行為,充分發揮典型民營醫院行業中的導向示範作用,嚴格自律、提高信譽,讓更多患者了解民營醫院,取得社會的信任和認可,促進民營醫院健康穩步發展。
7. 建立深莞惠醫療衛生合作聯席制度,推進三地在“120”急救體系、重大疾病聯防聯控、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檢驗(檢查)報告“一單通”和“互認制度”的落實。
備註:1-11項目為國家規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2-13為我市增加的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四、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規範的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繼續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做好五項重點工作,強化衛生行政部門在規劃、準入、監管等方面的職能,加快建立高效規範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以績效工資為導向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衛生用人機制。逐步建立醫師多點執業制度;以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醫德醫風為主要評價指標,對在基層農村工作的衛生人才在工資、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改進醫療衛生機構經濟運行和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部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推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
(二)完善政府主導的衛生投入機制。
強化政府對衛生的投入責任,建立和完善衛生公共財政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作為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切實加大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在總量增加、結構最佳化、制度建設與創新三方面予以同步推進;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加大對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藥物制度建設的經常性投入;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衛生事業發展的財力保障。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補助需方等多種形式的政府投入方式,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機制轉變和效率提高。
(三)加強衛生行風和醫德醫風建設。
加強衛生行風建設和醫德醫風建設,全面提高衛生隊伍素質。強化醫德醫風考評,強化行業監管,健全糾風工作長效機制,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探索和建立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規範醫療收費,抓好權力內控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加大衛生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1.出台措施,確保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取得成效。推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具體措施。如嚴控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規範診療服務、嚴格醫療收費、強化用藥監督,推行同級醫療機構輔助檢查項目互認制度,實行複診病人“門診病歷一本通”,“對普通患者首先考慮使用甲類藥品”,“規定醫生處方平均藥費限額”等等措施,讓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2.建立“四大機制”,構建和諧協調的新型醫患關係。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評價、醫德醫風評價、醫患的投訴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搭建醫患橋樑,從源頭預防醫療衛生糾紛的發生,降低醫患衝突的可能性。
3.實施“陽光醫療”工程,拒虛高藥價於“醫門”之外。建立“陽光採購”、“陽光用藥”、“陽光物流”等3大監察平台,對採購環節的虛高藥價“消腫”,遏制“大處方”,減少醫耗材浪費,降低就醫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
4.推行兩組基本工作制度,確保醫療安全。出台一系列規範行業及醫務人員行為的行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制度建設,修訂完善《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制度》、《處方點評制度》、《病患者服務規範》、《手術室護士“零缺陷配合”工程實施措施》等項醫療服務管理制度,切實保證醫療服務的高質量和病人的安全。
5.弘揚奮發有為的衛生文化,引導醫務人員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推出各項規章制度,樹立對國家、對病人、對組織、對同事、對自己負責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更準確、更舒適、更快捷、更節省”的衛生行業醫療衛生服務理念和行為準則。
(四)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衛生人才培養、使用與管理等環節,全面實施推進“人才興衛”工程,實施青年名醫培養工程,構建我市衛生科技創新體系,以高層次、創新型衛生人才為引領,以實用型、技能型衛生人才為重點,注重醫療衛生、公共衛生、中醫藥以及衛生管理人才培養。
大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醫學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重點專科人才,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衛生人才隊伍。建立完善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開展“惠州市名醫(名中醫)”等優秀醫療人才評選活動及實施青年名醫培養工程,打造我市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品牌,著力培養一批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能夠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醫療、教學、科研醫學專家隊伍。
以符合條件的縣級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為依託,建立區域培訓基地,實行基層醫務人員輪訓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加強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建設,積極開展面向農村基層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鼓勵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具有衛生類執業資格從業人員,參加成人繼續教育,全面提升學歷層次。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鼓勵醫務人員和醫學畢業生到基層衛生機構工作。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五)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梯度推進、惠及居民、服務套用的原則,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統一衛生信息標準體系,完善衛生信息技術規範,以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為切入點,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綜合衛生管理等信息系統建設,建立資源共享、業務協調、統一高效、互聯互通的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基本框架,促進衛生信息化區域、城鄉均衡發展推進醫院信息和建設。
(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機制。
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建立目標考評機制,制定考核評估工作辦法,按規劃實施進度及時開展階段性實施效果評估和工作考核,逐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對醫療衛生機構及其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進行量化考評,考核內容側重於基本、基層、公益性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工作指標和衛生體系綜合指標。工作指標根據業務性質分類制定,綜合指標包括健康水平、 顧客滿意度、費用負擔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分布的公平性。
五、衛生建設重點工程
通過組織實施衛生建設重點項目,推動規劃任務完成和規劃目標實現。完成市中心人民醫院整體改擴建工程、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市中醫醫院新院建設工程、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建設工程、遷建市皮膚病醫院工程、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平台、改造鄉鎮衛生院和建設農村衛生站工程、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和市中大惠亞醫院新院建設工程。
(一)建立高效規範的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繼續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做好五項重點工作,強化衛生行政部門在規劃、準入、監管等方面的職能,加快建立高效規範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以績效工資為導向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衛生用人機制。逐步建立醫師多點執業制度;以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醫德醫風為主要評價指標,對在基層農村工作的衛生人才在工資、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改進醫療衛生機構經濟運行和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部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推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
(二)完善政府主導的衛生投入機制。
強化政府對衛生的投入責任,建立和完善衛生公共財政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作為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切實加大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在總量增加、結構最佳化、制度建設與創新三方面予以同步推進;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加大對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藥物制度建設的經常性投入;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衛生事業發展的財力保障。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補助需方等多種形式的政府投入方式,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機制轉變和效率提高。
(三)加強衛生行風和醫德醫風建設。
加強衛生行風建設和醫德醫風建設,全面提高衛生隊伍素質。強化醫德醫風考評,強化行業監管,健全糾風工作長效機制,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探索和建立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規範醫療收費,抓好權力內控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加大衛生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1.出台措施,確保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取得成效。推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具體措施。如嚴控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規範診療服務、嚴格醫療收費、強化用藥監督,推行同級醫療機構輔助檢查項目互認制度,實行複診病人“門診病歷一本通”,“對普通患者首先考慮使用甲類藥品”,“規定醫生處方平均藥費限額”等等措施,讓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2.建立“四大機制”,構建和諧協調的新型醫患關係。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評價、醫德醫風評價、醫患的投訴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搭建醫患橋樑,從源頭預防醫療衛生糾紛的發生,降低醫患衝突的可能性。
3.實施“陽光醫療”工程,拒虛高藥價於“醫門”之外。建立“陽光採購”、“陽光用藥”、“陽光物流”等3大監察平台,對採購環節的虛高藥價“消腫”,遏制“大處方”,減少醫耗材浪費,降低就醫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
4.推行兩組基本工作制度,確保醫療安全。出台一系列規範行業及醫務人員行為的行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制度建設,修訂完善《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制度》、《處方點評制度》、《病患者服務規範》、《手術室護士“零缺陷配合”工程實施措施》等項醫療服務管理制度,切實保證醫療服務的高質量和病人的安全。
5.弘揚奮發有為的衛生文化,引導醫務人員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推出各項規章制度,樹立對國家、對病人、對組織、對同事、對自己負責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更準確、更舒適、更快捷、更節省”的衛生行業醫療衛生服務理念和行為準則。
(四)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衛生人才培養、使用與管理等環節,全面實施推進“人才興衛”工程,實施青年名醫培養工程,構建我市衛生科技創新體系,以高層次、創新型衛生人才為引領,以實用型、技能型衛生人才為重點,注重醫療衛生、公共衛生、中醫藥以及衛生管理人才培養。
大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醫學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重點專科人才,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衛生人才隊伍。建立完善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開展“惠州市名醫(名中醫)”等優秀醫療人才評選活動及實施青年名醫培養工程,打造我市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品牌,著力培養一批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能夠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醫療、教學、科研醫學專家隊伍。
以符合條件的縣級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為依託,建立區域培訓基地,實行基層醫務人員輪訓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加強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建設,積極開展面向農村基層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鼓勵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具有衛生類執業資格從業人員,參加成人繼續教育,全面提升學歷層次。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鼓勵醫務人員和醫學畢業生到基層衛生機構工作。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五)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梯度推進、惠及居民、服務套用的原則,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統一衛生信息標準體系,完善衛生信息技術規範,以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為切入點,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綜合衛生管理等信息系統建設,建立資源共享、業務協調、統一高效、互聯互通的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基本框架,促進衛生信息化區域、城鄉均衡發展推進醫院信息和建設。
(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價機制。
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建立目標考評機制,制定考核評估工作辦法,按規劃實施進度及時開展階段性實施效果評估和工作考核,逐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對醫療衛生機構及其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進行量化考評,考核內容側重於基本、基層、公益性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工作指標和衛生體系綜合指標。工作指標根據業務性質分類制定,綜合指標包括健康水平、 顧客滿意度、費用負擔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分布的公平性。
五、衛生建設重點工程
通過組織實施衛生建設重點項目,推動規劃任務完成和規劃目標實現。完成市中心人民醫院整體改擴建工程、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市中醫醫院新院建設工程、南部新城片區“健康新城”建設工程、遷建市皮膚病醫院工程、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平台、改造鄉鎮衛生院和建設農村衛生站工程、市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和市中大惠亞醫院新院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