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二中學位於西枝江畔,是一所教學設施齊備,師資力量雄厚,特色鮮明的完全中學,2004年被評為市一級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州市第二中學
- 創辦時間:1960年9月
- 類別:初級中學
- 現任校長:翁煜
- 知名校友:曾德和;劉偉明
- 所屬地區:廣東惠州
- 主要獎項:市一級學校
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
學校簡介,教育設施,師資隊伍,辦學目標,組織沿革,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學校文化,校園標示,二中名人,校長簡介,校園刊物,校刊《觀瀾》,學生活動,團刊《二中人》,觀瀾書院,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教育設施
二中擁有先進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功能齊全的多功能電教室、語音室、電腦室,書籍繁多的圖書館和閱覽室。此外,還專門為內宿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建有一座寧靜、舒適的學生宿舍和一個寬敞、明亮的學生食堂。
師資隊伍
在人為本、重人格、育英才、創名校的教風指導下,活躍著一支經驗豐富勇於創新的優秀師資隊伍。其中,高級職稱二十多人,中級職稱的七十多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3人他們中有的享譽教壇,碩果纍纍,有的嶄露頭角,頗有建樹。
辦學目標
人為本 德為先 質為上 重人格 育英才 創名校是二中一貫的辦學理念,學校以全新的理念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硬體、軟體”建設一年上一個台階,,正朝著現代化的要求邁進。
組織沿革
60年代
惠州市第二中學位於惠城區橋東菜園墩西枝江畔,與下浦濱江公園隔江相望,地理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它創辦於1960年9月。
惠州市第二中學原系惠州第一國小、第二國小戴帽國中班,經合併整頓後於1960年9月正式成立“惠州鎮初級中學”,首任校長吳浩,教導主任楊仕良,隨後接任的有鄧誠、丘傑,總務主任古志芳。二中初辦時由市委副書記曾玲同志任名譽校長。當時學校規模小,只有11個教學班,師生約600人(其中教工40人左右)。並且校舍狹窄、設備簡陋、師資薄弱,全校僅有課室11個,儀器室、圖書室各一個,籃球場一個,科組聯合辦公,教師絕大部分是國小抽調上來的。
1962年秋,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該校教職工進行大改動,從兄弟中學調進一批教師,原由國小升上中學的教師分別調到華僑中學或國小。1963年冬隨著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惠州鎮從惠陽縣分出並晉升為惠州市,“惠州鎮初級中學”正式改名為“惠州市第二中學”。當時有12個教學班,學生700人,教職工約50人。
1967年,吳浩校長調離二中,由肖光(女)接任校長一職。副校長黃戶珊,政工主任盧石源,教導主任譚健,總務主任李忠友。1968年秋,市二中與市三中(現華僑中學)合併為惠州市第二中學,不久後又分開。同年開始招收二年制高中班二個,逐步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完全中學。初高中共有14個教學班,學生約800人,教職工約55人。
60年代,二中校舍雖然比較陳舊、簡陋,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但是二中師生憤發向上,自力更生,曾用幾個月的時間,把校園西邊一大片低低洼窪的雜草地、池塘,填平建成學校運動場。並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做到活學、活用,當時二中組成一個講用團,由副校長黃戶珊(革委會主任)帶隊,到惠陽地區各縣巡迴講用。也常組織學生到掛鈎工廠惠陽機械廠學工,並且有大批國中畢業生回響黨中央號召,上山下鄉。二中學軍、學農、學工全面大開花。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雖然有一部分教師被打入過牛欄,校園內也曾發生過武鬥,但總得說來,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畢業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70年代
1970年,二中遷入原惠陽高級中學校址上課,閆久發同志調到二中擔任校長一職。副校長黃戶珊、張麗娟,政工主任盧石源,教導主任葉祝生,總務主任李忠友。新學期開始,高中一年級招收12個班,國中14個班,共26個教學班,學生1500人。1970年的7月,調入四十多名新教師,這是二中教師隊伍的又一次大調整。這些新教師中,有約20名七O屆華南師範學院畢業生,因他們工資為47元,所以稱為47軍。這些人有:盧尚德、梅清美、周羨、吳水生、黃天宋、許俊通、陳俊輝、鐘曉、張桂芳、陳敬春、黃雪英、石招平、周自寬、湯梅發、唐孝猛、方振發、張盛光、葉鏡明、鄭廷雄、李素純等。另外,二中本校畢業留校從教的有10人:李惠玲、楊蘭興、陳錦新、李玉堅、吳容盛、王師旺、藍信光、郭進生、李定珠、翟招明。還從農村中招回知識青年10人,有:王師通、賴宜勇、郭金清、劉榮居、周冠粵、陳茂林、鄧雪英等。這些人後來大部分都成了教學骨幹。
由於有大批的優秀教師,二中發展迅速,在教學、文藝、體育方面屢建殊榮。其中,1970年到1973年連續三年獲得全市教工籃球賽第一名。1971年在惠陽地區教師文藝匯演上,學校教師表演的大合唱《長征組歌》,獲得第一名,此後,惠陽地區在二中設點搞文藝比賽,該校年年榜上有名。1971年,惠陽地區教育處在二中設點組織暑假教師學習班。到1972年,惠陽地區又在該校搞“教育改革”試驗點,效果顯著。另外,學校搞勤工儉學,在冷水坑和螺山辦起了農場,農場搞得有聲有色、熱火朝天,學生每隔半個月到農場學農。
1972年8月,閆久發同志調離,丘其文校長上任,直至1975年7月。副校長李澤槐,政工主任盧石源,教導主任葉祝生,總務主任李忠友。學校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全校有30多個教學班,學生2300多人,是二中歷史上學生人數最多的時期,教職工也超過了100人。
1975年8月,由李澤槐接任校長一職。這幾年,教學班保持在25~30個之間,學生人數2000人左右,教職工約100人。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二中應屆和歷屆(當時有大批人回到母校參加複習班)高中畢業生參加了考試,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學,入圍人數和市一中一樣多,不少人被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醫學院等名牌大學錄取。1978年,該校學生黃萬年還考入了清華大學。在這幾年,學校對教學工作抓得很緊,高考都取得良好成績,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得到大家的認可。同年該校陳信展老師代表惠陽地區參加省運會航模比賽,取得個第四名。
1979年,由於二中校舍要退回給復辦的惠陽高級中學,二中搬回原校址(菜園墩26號),並和當時的六中合併統一稱為惠州市第二中學,國中部設在現僑中,高中部設在現二中。一年後,又分為二中、六中兩間學校。剛搬回時,學校只有兩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教學樓和兩排低矮的平房,外加一個坑窪不平的小操場和雜技團留下的練功用的小禮堂,辦學環境和條件都較為艱苦。
80年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二中生機勃勃,校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寫下了八十年代壯麗、輝煌的篇章。
1980年,校長李澤槐,副校長盧石源、葉祝生、蔡漢宏,政工主任巫翩,教導處主任梁玉階,總務處主任李忠友。學校有22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0個班,高中12個班),學生人數1352人,教職員工112人。 1981年,校長黃秉鈞,副校長葉祝生、張佑昌,政治處主任鐘樹林,教導處主任溫欽明、黃連雙、劉琛,總務處主任李忠友,團委書記文麗。學校有20個教學班(其中國中8個班,高中12個班),學生人數1162人,教職員工108人。在這一年,學校表彰了大批“紅花少年”和“三好學生”,沈新民同學還被錄取為人民解放軍航校學員,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該校的夏尚勝老師,為廣州市110中學的老師上公開課,得到大家的一致好。
1982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19個教學班(其中國中8個班,高中11個班),學生人數1151人,教職員工105人。學校興建了一棟四層高的理、化、生實驗樓,曾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教學更為直觀、有效。這棟實驗樓一直使用到2000年才拆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教研方面,也開展的不錯,省教育廳教研室在該校進行數學練習冊使用試驗,效果顯著,外市有大批老師前來聽課、取經,並在省研導會上作了經驗介紹。
1983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19個教學班(其中國中9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人數1120人,教職員工109人。學校各項制度日漸完善,加強了各方面的管理,教學秩序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各班都開展了“向張海迪學習”的主題班會,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國慶節還舉行了遊園活動,元旦舉行了文藝匯演,校園學習氣氛既緊張又輕鬆。
1984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0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0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人數1271人,教職員工105人。開展了團基本知識講座,有很多學生寫了入團申請書,積極向團組織靠攏,到“五四”青年節這一天,一大批新團員宣誓,光榮加入了中國共青團。
1985年,劉維鋒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黃秉鈞,黃連雙任副校長,張佑昌任黨支部副書記,政教處主任劉萬祥,教導處主任陳毅強,教導處副主任陳欽修,總務主任高友亮,團委書記黃惠霞。學校有22個教學班(國中8個班,高中14個班)學生總人數1384人,教職員工105人。該校陳信展老師代表惠陽地區教育局參加廣東省中學物理教改經驗交流會,並在會議期間發表論文一篇。陳紹霖老師與惠陽地區教研室王中武副主任,一同負責全地區升高中招生統考的命題工作。
1986年,黃毅強同志任職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張佑昌、劉萬祥,辦公室主任陳欽修,教務處主任陳毅強,教務處副主任陳紹霖,總務處主任高友亮,團委書記黃惠霞。學校有24個教學班(其中國中9個班,高中15班)學生總人數1510人,教職員工108人。校園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建成一座4層24間課室的教學樓。該校1986中考名列普通中學第一。
1987年,領導班子不變。新學期開始,有很多學生爭先報考該校。學校共有25個教學班(其中國中8個班,高中17個班)學生總人數1579人,教職員工110人。根據上級有關部門的指示精神與要求,該校黃毅強等8位教師被評為高級職稱,還有一大批被評為一級教師,在市內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在市田徑運動會上,該校高中組團體總分名列第三,李文星同學還打破了三級跳遠的市紀錄。
1988年,原惠陽地區改為惠州市,該校隸屬惠城區教育局管理,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5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0個班,高中15個班),學生總人數1444人,教職員工108人。教學大樓加建二層,總共6層36間課室。
1989年,該校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9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5個班,高中14個班)學生總人數1566人,教職員工113人。團隊工作成績顯著,被團區委授予先進團委稱號。在城區組織的團歌比賽中,獲二等獎。在城區青年文藝花會上,該校榮獲優秀節目獎。該校升中考、高考各項指標均獲城區面上中學第一,在社會上影響非常大。
90年代
1990年,該校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教學班28個(其中國中15個班,高中13個班),學生總人數1519人,教職員工108人。該校少先隊工作出色,被惠城區教育局、少工委評為中學組一等獎。校團委召開第五屆學代會。10月13日舉行了30周年校慶暨金馬圖書館奠基典禮,金馬圖書館是由校友張國超先生贊助20萬籌建,並在惠城區政府大樓進行捐贈儀式。
1991年,該校劃歸惠州市教育局直屬管理,該校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教學班29個(其中國中17個班,高中12個班),學生總人數1426人,教職員工115人。被評為城市文明衛生先進單位,學校系統稅法宣傳教育先進單位。由68屆二中畢業學生張國超先生贊助20萬港元,興建了3層共三百平方米的金馬圖書館,這在惠州還是首例,曾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市教育局撥款成立市二中鼓號隊,是當時市直中學第一支鼓號隊,曾多次參加上級的各項慶典活動,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
1992年,原校長黃毅強離任,戴光同志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劉萬祥,副書記兼工會主席張佑昌,辦公室主任陳欽修,教務處主任游文才,教務處副主任陳紹霖,總務處主任高友亮,總務處副主任黃金佑,團委書記肖革意。學校有教學班27個(其中國中18個班,高中9個班)學生總人數1426人,教職員工118人。本年度思想教育工作主要以“兩史一情”為主要內容,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993年,該校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教學班30個(其中國中19個班,高中9個班,與廣州市交通運輸中等專業學校合辦了兩個會計班)學生總人數1634人,教職員工120人。另外惠州大學有2個班在該校暫借課室上課。學校購置了25台電腦,配備了電腦室。體育科組訓練有方,四個隊參加市直中學生籃球賽,均獲得好名次。該校陳信展老師被國家物理學會評為優秀指導教師。陳紹霖副主任代表惠州市教研室參加廣東省沿海版教材研討會。
1994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教學班29個(其中國中19個班,高中8個班,會計班2個),學生總人數:1458人,教職員工117人。江邊教師宿舍建成。
1995年,陳紹霖同志上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劉萬祥、何偉光,辦公室主任陳欽修,教務處主任游文才,教務處副主任劉炳新,德育處主任劉榮居,總務處主任陳光瑜,團委書記肖革意。學校有32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8個班,高中12個班,會計班2個),學生總人數為1668人,教職員工112人。本年度該校在文藝、體育方面成績突出,各科競賽都榜上有名。高一新生第一次到羅浮山軍訓,受到教官、局領導的好評。小三棟教師宿舍建成。
1996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30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8個班,高中12個班),學生總人數1484人,教職員工110人。學校在普及國語工作方面成績優良。
1997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30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7個班,高中13個班),學生總人數1565人,教職員工112人。該校支部黨建工作“六有”達標,榮獲廣東省國中“三防”知識統測二等獎。
1998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8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5個班,高中13個班),學生總人數1489人,教職員工109人。市直中學生籃球賽四個隊都名列前茅。高一新生到鎮隆參加軍訓。
1999年,學校領導班子換屆,陳紹霖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副校長何偉光、劉萬祥、黎敏,辦公室主任陳欽修,辦公室副主任吳雪茹,教務處主任劉炳新,副主任彭新、陳光前,德育處主任劉榮居,總務處主任陳光瑜,團委書記吳雪茹(兼)。學校有27個教學班(國中16個班,高中11個班)。學生總人數1402人,教職員工107人。
新世紀
2000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6個教學班,(其中國中16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總人數為1299人教職員工人數104人。警民共建文明學校掛牌,被惠城區人民政府評為安全文明校園。全校師生參加舉行遠離“兩室一廳”簽名和宣誓儀式大會。參加全市中小學生文藝匯演獲二等獎。該校教師在省級比賽獲得好名次,學生在全國競賽中榜上有名。
2000年以來,學校5次榮獲惠州市、惠城區高考成績進步獎和中考進步獎;6次被惠州市政府、惠城區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校園”;
2001年,領導班子不變,學校有25個教學班(國中15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總人數1239人,教職員工106人。市委組織部陳仕其部長掛鈎該校,市人大、市關工委田業如主任等多次到該校視察、指導工作,親自選定新校門位置,並作出馬上改建校門的決定。同年10底,新校門落成。陳仕其、湯聘輝、呂振生、陳思強等市領導及市教育局莊煥照等全部局級領導,橋東區領導、校友合共三百多人,參加了該校新校門的落成儀式。陳仕其部長還作了熱情洋溢、振奮人心的講話,勉勵我們要把二中辦成橋東最好的學校。在濱江公園舉行《走向明天》專場文藝晚會,得到市、局領導,民眾好評。
2002年,學校班子換屆,中層幹部全部競爭上崗。校長何偉光,黨支部書記兼工會主席陳紹霖,副校長陳光前、翁煜,辦公室主任吳雪茹,副主任劉文勝,教務主任劉炳新、副主任林永文,德育主任彭新、副主任何偉新,總務主任黃德金,團委書記黃惠星。學校有28個教學班(國中18個班,高中10個班),學生總人數1489人,教職員工108人。科教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該校團委被共青團惠州市委授予“五四紅旗團委”光榮稱號,並授予優秀青年服務隊。
2003年,領導班子不變。由於校園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中考考上重點中學人數多,高考入圍前三批每年都有幾十人,教師素質高、工作負責有愛心,治安環境良好,二中在社會上聲譽好,家長放心,所以本年度有大批學生報讀,學生人數大增。學校有教學班31個(其中國中18個、高中13個),學生總人數1802人,教職員工121人。該校黨支部在開展“黨員先鋒模範崗”活動中被授予優秀組織獎。3月,舉辦了首次教學開放周活動,向社會、同行、家長展示了二中師生的嶄新風貌。12月,舉辦了首屆科技藝術節,有小製作展覽、各學科競賽、現場繪畫、十佳歌手、文藝晚會等,場面熱烈又充滿學術氣氛。
2004年,學校被評為市一級學校,同時獲得“省特級檔案綜合管理單位”榮譽;
2003年高考上大專線以上人數突破百人大關,
2003年至2009年高考上線人數連續七年增長。
2007年,被惠城區體育局確定為體育(武術)傳統學校;2008年,學校順利通過市一級學校複評。
學校文化
校園標示
校 訓:礪志 篤學 求實 創新
校 風:文明 守紀 團結 進取
教 風:嚴謹 科學 敬業 奉獻
學 風:尊師 明德 善思 拼搏
辦學理念:人為本 德為先 質為上
重人格 育英才 創名校
二中名人
曾德和 廣東惠州市天馬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第一屆畢業生
吳浩 惠州二中首任校長
陳秋冰 南方新絲路模特大賽首位惠州代表
劉藝良 1974年畢業生。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委、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財政局不動產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會長、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會長、澳門經濟學會顧問、澳門潮州同鄉會會長、澳門歸僑總會常務副會長、澳門地產業總商會常務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理事兼工商事務部長、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市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珠海邊防檢查總站和拱北海關特邀監督員、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偉明 1987年惠州市第二中學畢業,文化程度本科,中共黨員,1989年8月到深圳海關參加工作,現任深圳海關財務處科長。1997年海關總署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海關反走私展覽上,受到江澤民、朱鎔基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校長簡介
翁煜,教育碩士,高中數學高級教師,惠州市第二中學現任校長。
校園刊物
校刊《觀瀾》
顧問校長何偉光。主要收錄教師、學生的優秀作品。惺惺惜惺惺
學生活動
豐富生活,熱愛生命
團刊《二中人》
團刊《二中人》創刊出版後。獲得在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特別是語文科組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下。團刊投稿數量不斷增多,質量上也得到提升,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團刊將在全校師生的關心鼓勵下不斷創新和發展,為我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增添光彩。
學校榮譽
2005年以來,惠州市第二中學相繼榮獲惠州市“國中教育教學成績進步獎”、“高考成績進步獎”,惠城區“高考成績進步獎”、“中考成績進步獎”,被區委、區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校園”、“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區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2007年,何偉光也光榮地當選為惠州市第十屆人大代表。
50周年校慶
惠州市第二中學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學生,他們遍布南粵大地,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2010年9月是惠州市第二中學五十年華誕,學校定於2010年10月舉行五十周年慶典。舉行追憶在母校學習、生活的紀念文章(或學校某一大事件的回憶),有紀念意義的實物及反映學校發展變遷的文字或圖片資料等相關活動。
取消高中部
初一划片招收8個班共448人。2010年9月起不招高一新生。惠州二中將從2013年起將取消高中部,現有的高中年級則繼續保留至畢業。
觀瀾書院
二中的前身就是觀瀾書院。乾隆八年(1742)歸善知縣陳哲創建該書院,院址擇在當時縣城西南的西枝江畔;先名回瀾書院,後 改為觀瀾書院。書院的前座中設講堂,環列書齋;后座建樓房一列,為生徒宿舍,左側為廚房飯堂,右 側辟花圃、築亭榭。並在院外臨江處造“魁星閣”一座,氣勢頗為雄偉(後來人稱書院一帶地方為“文昌閣”)。乾隆十一年(1745)知縣吳尚友聘茂名縣舉人秦躍龍為師,招縣屬各鄉子弟入學,並為書院 添置租谷,健全章制。一時四郊子弟進院就讀的甚多。書院的級制是一所培養四鄉生童,以期“進學” 考取秀才)的縣義學。據吳尚友《觀瀾書院記》所志:“邑有義學與儒學相埒。儒學所以進已成之士 而教之子庠序。……義學則選未成而可造之小子,朝夕肄業於其中,由此而立泮者。……此義學之設有 裨於生童,與儒學並重而不可缺也。”其經費主要靠惠州府撥給義學田租谷年約一百八十餘石,以及縣 內“紳衿公捐優免銀”、“縣城塔子湖塘租銀”等收入。
書院的管教有較嚴格的獎懲制度。在肄業的生童額中選設“學長”20名,每年給膏伙谷三石。(仿明 代國子監積分的方法:會課成績名在前列,積至十二分評為“學副”,又積十二分為學長。會課考績低 次的分數遞降示懲。)如果無故不參加會課的,將膏伙按日扣除。該書院堅持開辦一百五十餘年,為歸善縣培育科舉人才的主要基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辦為歸善縣高等國小堂。
地圖信息
位置:惠州市惠城區菜園墩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