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梅賦

惜梅賦

《惜梅賦》是明代文學家唐寅創作的一篇散文。前六句為第一層,寫出了梅花的高雅芳潔和幽美的形象;下面的十四句為第二層,作者痛惜梅花根植“縣庭”的不幸遭遇,明確指出梅花的“生不得其地”;最後十句為第三層,作者直接抒寫對梅花的摯愛與痛惜。在這篇小賦中,表達了作者對梅花摯愛與同情,並從梅花的遭遇,抒發自己生不逢其時,身不得其所的不平與憤嘆。這篇小賦,用典恰切,文字精煉,文筆含蓄,語意婉轉而深刻。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惜梅賦
縣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於何時,蔭一畝其疏疏,香數里其披披。侵小雪而更繁,得朧月而益奇。然生不得其地,俗物溷其幽姿。前胥吏之紛拏,後囚系之嚶咿。雖物性之自適,揆人意而非宜。既不得薦嘉實於商鼎,效微勞於魏師。又不得託孤根於竹間,遂野性於水涯。恨驛使之未逢,驚羌笛之頻吹。恐飄零之易及,雖清絕而安施?客猶以為妨賢也,而諷余以伐之。嗟夫!吾聞幽蘭之美瑞,乃以當戶而見夷。茲昔人之短顧,仁者之不為。吾迂數步之行,而假以一席之地,對寒艷而把酒,嗅清香而賦詩,可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縣庭:縣衙堂前之地。
2.蔭:樹蔭,這裡指遮蔽的面積。疏疏:指梅影稀疏的樣子。
3.披披:香氣飄動的狀態。
4.侵小雪:指小雪落在梅花上。
5.隴月:隴頭明月。益奇:更加奇麗。
6.俗物:指庸俗卑劣之輩。混:干擾。幽姿:指梅花幽雅美好的風姿。
7.胥吏:古代官府中辦理文書雜務的小吏。紛挐(rú):混亂的樣子。
8.囚系:囚徒。嚶咿:痛苦呻吟聲。
9.自適:自安。
10.揆(kuí):揣度。
11.薦:進獻。嘉實:美果,指梅子。商鼎:商代古鼎,這裡指招待賓客的食具。按《周禮》記載,梅子可以供食待賓。
12.微勞:微薄之力。魏師:是說三國時魏國軍隊。用曹操說梅止渴的典故。
13.託孤根於竹間:指託身於朋友之間。古代謂松竹梅為歲寒三友。
14.驛使之未逢:陸凱《贈范嘩》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裡即用此典。
15.驚羌笛之頻吹:寓意驚梅花已落。羌笛,羌人發明的三孔笛。“落梅花”為笛曲名。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裡甩此典。
16.清絕:清雅絕倫。安施:何用。
17.妨賢:使賢人不得進用。
18.諷余:婉轉地規勸我。
19.當戶而見夷:因為正對著門口,妨礙走路而被除掉。夷,剷除。《三國志·蜀志》:“先主將殺張裕,諸葛亮救之,先主曰:‘芳蘭當門,不得不鋤’。”
20.昔人所短:是過去人所批評的。短,這裡作動詞用,指批評。顧:乃。
21.於:迂迴,繞路而行。
22.假:借,給予。一席之地:一小片地方。
23.寒艷:指冰清玉潔,姿質艷麗的梅花。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縣衙庭院前有梅樹一株,我不知道它種植於何時。梅枝覆蓋一片而又稀疏有致,離數里外其花香也能沁人心肺。小雪初降,那梅花開得精神茂盛,朦朧的月色下,更顯得雅致清奇。可惜啊這梅樹所處不得其地,與俗物同處一地破壞了它的雅態幽姿。衙門前粗俗的胥吏們嘈雜一片,衙門後有囚犯們痛苦的呻吟哭泣。梅樹雖然與世無爭遂性自適,但它卻無能靠揣度人意而自立。既不能像上古那樣置梅實於鼎中敬獻賓客,也不能發揮“望梅止渴”式的實用價值。在這裡,它既不能與松、竹同生共長寒苦相依,又不能遂從己願在水邊孤傲自立。沒有驛使為它傳達春的訊息而令人悵惆,尤讓人傷感的是早春一過它將零落飄離。梅花的飄零是那樣迅疾容易,那么它再清雅絕倫又有何益?友人覺得它長於庭前妨賢擋路,委婉地勸我鋤掉它不要為之可惜。可嘆啊!我聽說, “芳蘭當門不得不除”乃受古人詬病之事,而絕非有教養的仁者所為!因此我寧可繞路而行,留給它一片小地方自由地生息。我此生面對冰清玉潔的梅花而飲酒自樂,聞著它醉入的清香賦詩為文,快何如之!

創作背景

遭遇的背景在。據《明史》記載:唐寅“舉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座主梁儲奇其文,還朝示學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幾,敏政總裁會試,江陰富人徐經賄其家僮,得試題。事露,言者劾敏政,語連寅,下詔獄,謫為吏。寅恥不就,歸家益放浪”。由此可見,他是因為別人科舉舞弊而無辜受牽連的,這對於才情橫溢,自尊自負的他,自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既恥於為吏,不願為五斗米而摧眉折腰,便只能走上賣畫自給、詩酒自娛乃至放浪形骸、自甘頹廢這一條路了。
《明史》還記載說:“寧王宸濠厚幣聘之,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醜穢。宸濠不能堪,放還。築室桃花塢,與客日般飲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寧王朱宸濠交通肘腋,黨羽甚眾,陰謀奪取帝位,多方招致人才,唐寅是其中之一。但唐寅不願卷進這一危險的政治旋渦,及時跳出宗室內部骯髒的奪權鬥爭,算得一個聰明人。後來朱宸濠稱奉武宗太后密旨,自南昌起兵,被王守仁破擒,1520年誅於通州。唐寅則安然無事。
了解了唐寅生平遭遇中這兩件大事,這篇《惜梅賦》的背景和立意也就比較清楚了。“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王冕白梅》)冰清玉潔,冷艷幽香的梅花,從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不怕風霜的摧折,不畏冰雪的埋藏,孤標傲世,超塵絕俗,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純潔高雅的象徵。一朵梅花,往往能引發人們的萬種情思,自然贏得了千古文人的讚賞,他們愛梅、詠梅,借梅花抒寫懷抱。在他們的詩文中,或歌詠其品格,或讚揚其精神,或稱頌其風韻,或慨嘆其飄零。宋代的陸游就曾對那置身“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梅花,寄以無限的同情和讚頌。而在唐寅筆下的這株置身“縣庭”的梅花,其處境就更為艱險,遭遇也就更加悲慘了。唐寅為此十分痛惜,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真摯感人的《惜梅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很能體現作者寫作個性的抒情小賦。自尊自負的江南才子唐寅,因不堪忍受統治者給予他的屈辱,更不願向當權者摧眉折腰,於是遠離齷齪的官場,放棄了自己科舉仕進的理想與抱負,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返回生養、哺育自己的故鄉,從此寄情山水,不慕名利,以詩文自娛、賣畫為生,度過自己的一生。然而,青年時代在科舉考試中所經歷的那段往事,卻始終使他難以忘懷。那是在明孝宗弘治十一年,才華橫溢的唐寅舉鄉試第一,就在他躊躇滿志,對未來抱著無限希望,參加會試的過程中,因他人舞弊而自己卻蒙受了牽連。人生有許多偶然的事,卻能突如其來的鑄就一個人的命運。這一意外的打擊,卻關係著他此後所走的人生道路,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也使他進一步認識了那個黑暗的時代,以及自己所置身的那個卑污的社會。在這篇小賦中,表達了作者對梅花摯愛與同情,並從梅花的遭遇,抒發自己生不逢其時,身不得其所的不平與憤嘆。
這篇小賦,寫梅而重在寫“惜”,處處從“惜”著筆,以“惜”貫串全篇,賦雖短小,寫來卻極有層次。前六句為第一層。寫出了梅花的高雅芳潔和幽美的形象。它枝條扶疏,香飄數里。“侵小雪而更繁,得隴月而益奇”。在雪中、月下,更顯出幽姿奇俏,繁茂清雅。文章一開始,就展現了梅花的俏姿奇態和超凡出眾的風采,也透露著作者對梅花的愛慕之意和知己之情。而在這一層里最關重要的,還是全文開頭的一句:“縣庭有梅株焉”,它帶動了全文,整篇《惜梅》全與它有關,文中的“惜”即由此而來。只此一句,就暗示了這株梅花的不幸遭遇和悲劇命運,也飽含著作者無限的惋惜與同情。
下面的十四句為第二層。作者痛惜梅花根植“縣庭”的不幸遭遇,明確指出梅花的“生不得其地”。封建社會的“縣庭”,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勢的戰場,是趨炎附勢之徒麇集的地方,是惡勢力恣意橫行的天堂,也是無辜小民遭受迫害的地獄。那裡是罪惡的集中地,充溢著庸俗與卑污。清雅幽香、不染塵俗的梅花,被安置在這裡,讓“俗物混其幽姿”,前有“胥吏之紛摯,後有“囚系之嚶咿”,簡直是作踐了梅花,污染了清白,令其不堪忍受。梅雖無言,但作者設身處地以人的性格來測度,這孤傲芳潔、一塵不染的梅花,本應植根山林泉石間,與松竹清溪為伴,而今囚因於縣衙的庭院中,失去了自由,也埋沒了特長。“既不得薦嘉實於商鼎,效微勞於魏師;又不得託孤根於竹問,遂野性於水涯。”甚至連自身的安危也難保。於是作者發出深沉的嘆惜:“雖清絕而安施”。
最後十句為第三層。作者直接抒寫對梅花的摯愛與痛惜。清雅的梅花,被困植於污穢的“縣庭”,遭遇已是如此不幸,卻竟然還有人“以為妨賢”而欲將其砍伐。作者認為梅與幽蘭被加上“妨賢”的罪名,“當戶而夷”,是對清白無辜者的殘酷迫害,是仁者所不為的。於是在文中明確表示自己對梅花的態度:不僅“吾迂數步之行,而假以一席之地”,而且還要“對寒艷而把酒,嗅清香而賦詩”。他不僅為梅花鳴不平,而且以梅花為至友,相對把酒,臨香賦詩,視梅花為患難中的知己,這就把對梅花的痛惜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
這篇小賦,以物喻人,惜梅也自惜,把梅與人融為一體,處處寫梅而又處處是寫自己,在“惜梅”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亦梅亦人,借梅抒懷。在黑暗的封建社會裡,那些潔身自愛、清白自守的文士們,生活在既險惡又骯髒的社會環境中,生不逢時,不得其所。不僅埋沒了才能,而且處處受壓抑,遭迫害,失去了人身自由,終生在那污穢的大染缸里掙扎,時時處處都有被作為“當戶”的幽蘭、擋路的梅花而遭砍伐的危險。天下雖大,難求容身的“一席之地”。作者在經歷了人生的苦難之後,有感而發,寫得真摯而沉痛。
這篇小賦,用典恰切,文字精煉,文筆含蓄,語意婉轉而深刻。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培元:“綜觀全篇,作者以‘惜’起,以‘惜’結,文勢起伏變化,而情緒亦或隱或顯。篇幅雖然不長,而梅的形象、人的感情卻鮮明而強烈,這該是作者表現真性情的一篇賦作。”(《歷代辭賦鑑賞辭典》)
甘肅省西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學會理事孫京榮:“這篇小賦寫本來高潔無瑕的梅卻生長在胥吏出入、囚犯呻吟的縣衙庭院,寓意相當深刻,表達出作者狂放不羈、玩世不恭的獨特個性。文中極寫梅花身處污濁混雜的縣府庭院,與眾多俗物混為一體,衙門粗吏污其身,罪囚悲聲污其耳,一生與清絕高尚之人物相隔絕。作者為之嘆息不已,深表痛心,其實這也正是作者對自身所處社會現實的曲筆揭示。作者借‘惜梅’之意,既指斥縣庭這種地方是污濁之地,更指出縣庭中的官吏是俗鄙之人,根本不懂得賞梅、惜梅、愛梅,批判了不重人才的黑暗現實。文字雖短,但亦見作者憤世嫉俗之情。全文語言生動,流暢自如,駢散結合,既顯示出唐寅的藝術才情,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孤傲自放、獨抒己心的創作風格。”(《歷代賦評註 7 明清卷》)
安徽作家協會作家董康成、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傳禮《古今名賦析注》:“乍一看來,這只是作者特殊個性的性格悲劇,其實,本質上卻是時代的和階級的悲劇。正因為如此,這篇寫得很輕鬆的小賦,仔細品味之後,卻給人相當嚴峻而深沉的感受。而作者的抒情形象和梅樹形象,時分時合,若即若離,是此賦的一個特點。”

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著名畫家、文學家。弘治十一年(1498)以第一名中舉,後參加進士考試未中。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家”。其古體詩《把酒對月歌》《桃花庵歌》,七絕《畫雞》《言志》皆膾炙人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