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史用語。指以情觀物。西晉陸機已提出“知余情之含瘁,恆睹物而增酸。”(《感時賦》)說明以悲苦之情觀物,在觀照過程中,會更加深酸楚之情。潘岳(247-300)《哀永逝文》:“視天日兮蒼茫,面邑里兮蕭散。非外物兮或改,固歡哀兮情換。”認為景物之所以呈現不同情調,由於觀物者情感之改換。南朝梁劉勰明確指出:“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認為在審美觀照中,主體情感與外物密切相關,主體並非以漠然態度觀物,而是帶著感情色彩進行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