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乾隆哈哈大笑,說道:“你總是眼界太高,是以至今未有當意之人。這塊寶玉,你將來贈給意中人,作為定情之物吧。”玉色晶瑩,在月亮下發出淡淡柔光,陳家洛謝了接過,觸手生溫,原來是一塊異常珍貴的暖玉。玉上以金絲嵌著四行細篆銘文:“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乾隆笑道:“如我不知你是胸襟豁達之人,也不會給你這塊玉,更不會叫你贈給意中人。”這四句銘文雖似不吉,其中實含至理。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借乾隆送陳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別推崇的境界,正是這四句十六個字。
但很有意思的是,如此佳句居然沒有人能查其出處(人們都認為其境界頗深定有出處)。有人查遍孔孟老莊,以及四書五經,均無所獲,故將此難題貼於網上,一年多來終無所獲,故被稱為“武俠與國文的一個絕題”。其中,最接近的答案是《
國風·秦風·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易經》第十五卦中有“謙謙君子”,但僅此而已。
解析
某次和朋友談到金庸的這句至理名言。按筆者理解,無非就是讓人不要逞強而已,太要強就容易遭受挫折,太深情就容易短命,強求是苦,一切要順其自然。事實上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看法。可以參考一下
納蘭性德的例子。
據朋友思索了一段時間後,給出筆者另一種解釋。
“我覺得並不是你說的那樣消極,相反,它是一種叫作積極的智慧。任何事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任何一條規律發展到盡頭就是滅亡,發展無法停止,但滅亡卻可以避免,我想這就是它的智慧。我們可以選擇無限的接近這個盡頭,而永遠不會抵達這個盡頭,那當然就可以不滅亡,也就是獲得永生了。不要逞強當然是其中一層意思,因為越是逞強就會滅亡的越快。又好比用情,情深不壽我的理解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用情太深,情就不容易保持長久,就像刀子太鋒利就會容易折斷。一個是用情太深的人就容易活不長久,就像你的生命是一根弦,如果時刻緊緊的繃直,很快就會斷開。情太耗費精氣神了。所以處世也好,用情也好,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愛對方七分,愛自己兩分,剩下一份給理智,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使感情保持長久。君子如玉,用溫和的態度對待一切,即便有挫折、有傷害也能夠不受損。《道德經》提倡“無為無不為”,只要能夠
因勢導利,而不做強橫的、徒勞的蠻幹,不用費什麼力氣就可以獲得你心裡想要的那個結果。這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與倫比的智慧,聖賢如果只教給人消極避世,那就不能成為聖賢了。”
金庸“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之說不知其出處,但從《書劍》所蘊涵的他早期的人生理想來看,這似乎是金庸老先生所推崇的一種人生境界。
飛揚跳脫的個性不屬於謙謙君子,因為,玉的光芒是凜於內而非形於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達瀟灑的風度,不露鋒芒,不事張揚,無大悲大喜,無偏執激狂,生命的狀態在這裡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圓潤。
佛家有一個詞,圓融,是跟這種成熟的圓潤頗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講求戒嗔、戒痴、戒貪,無欲無求,爾後能不動聲色、不滯於心。謙謙君子的圓潤亦同此理。
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是需要修煉的。修煉是一個很奇妙的詞語,人生在世實質上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成正果。
修成佛、修成仙是塵世之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磨去稜角、收斂光華、修成謙謙君子卻並非太難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謙謙君子的前提。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修不成君子,開闊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氣量。
劍有雙刃,謙謙君子親切柔和,少了無拘無束的衝動莽撞,卻也少了率性率真的剛猛豪放。正如一個人磨礪的過程一樣,成熟的獲得是以天真童趣的無可追回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