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恭愍王陵位於
開城市開豐郡解線里,是高麗第31代恭愍王(公元1353-1347年)和王后的雙墓。陵園東西長40米,寬20米。以東西並排的雙墓為中心,周圍形成陵墓區。
墓內分布
陵墓區呈東西長方形,分3層:上層在雙墓周圍築垣,有12有石屏風圍著墳頭,石上雕有荷花紋、雲紋和12支神像,墳用石欄桿圍護,外面交錯地立有石羊、廠虎;第二層有高4米的望柱石,正中放著7.2噸重的石供桌,桌面上雕有細膩的荷花紋和鬼面紋;第三層立有石燈,有4人文官司石像分立墓側,另有4個武官石像分立外圍,戴盔穿甲,支劍挺立。墳內是用大盤石壘成的墓室,中間為墓道,再後為棺房,棺房的東、西、北牆上各畫有12支神像。
王陵建築規模宏大,設計巧妙,造型典雅,雕刻技藝精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恭愍王陵
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以
開城市為中心,方圓6 至8 千米的地區,有很多高麗歷代國王、王后和王族的陵墓。
開城作為朝鮮的直轄市,也是一座歷史名城,公元918~1392 年,高麗王朝就定都在這裡,因為城內
松林遍布,故又稱“松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亞洲著名的國際城市。它地處三八線以南、城東12 千米處的
板門店就是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字地點。在
開城周圍的眾多古墓中高麗第31 代王
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及其王后的雙墓以高超的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而知名於世。自918 年新興地主王建建立高麗王朝,到
恭愍王時,由於海上倭寇①的持續侵犯和高麗封建中央集權的極度衰弱,王朝統治岌岌可危。
恭愍王
恭愍王(1330~1374 年),名顓,初名祺,是忠肅王之子。他在位時正值中國元末農民暴動,當時高麗王廷內握有實權的,是以大土地所有者為基礎的世臣大族,他們是和蒙古王室通婚的親元勢力。實際上
恭愍王本人就是蒙古王室的駙馬,取名伯顏帖木兒,長期入侍元廷,而他早年依靠的就是世臣大族奇氏和權氏的勢力,但即位後由於目睹了元朝勢力日衰,就果斷地出兵反元,並堅決肅清了奇氏和權氏兩族的勢力,停止使用元朝年號,恢復高麗傳統官制,在一定程度上博得了人心。1362 年,
恭愍王任用了一個與世臣大族無任何關係、出身卑賤的僧侶——辛旽,他是玉川寺一個女婢的兒子。
恭愍王頗為賞識他對政事改革的一些見解,令其還俗,委以重任,官至真平侯。辛旽被起用後,在
恭愍王的支持下放手改革,打擊兼併土地的大農莊主,並設定田民辨正都監,將大農莊主掠奪的土地歸還原主,還將那些奴婢恢復為良人,這樣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土地兼併,而且打擊了豪強,解放了奴隸,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符合人民的利益,故而被人民稱為“聖人”。可惜
恭愍王對這位“聖人”的信任和支持卻有始無終。由於辛旽的改革激怒了世臣大族,他們勾結起來,惡意誹謗他貪戀女色,進而誣告他謀反。偏聽的國王終於倒向世臣大族一邊,於1371 年將辛旽以叛逆罪處決,從此朝政重新落入世臣大族的掌握,
恭愍王則於1374 年被宦官崔萬生等弒殺身亡。
恭愍王雖然不是一個稱職的君主,卻是高麗王朝末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擅長繪畫和書法,創作了很多作品,見於文獻記載的就有自畫像、魯國公主(恭愍王的王后)肖像等人物畫和風景畫、動物畫等。著名的“天山大獵圖”殘片2 幅,據傳也是出自他手,這是畫在絲綢上的彩色小畫,雖然殘損過甚,但仍能看出細膩生動的形象和高超的藝術性。
恭愍王陵就是這位雅擅丹青的國王生前親自精心構思的,並且親臨現場監督人民修築。
建造歷程
恭愍王陵位於
開城市開豐郡解線里,是恭愍王的玄陵和王后魯國公主的正陵並排坐落的雙墓。始建於1365 年,1372 年建成。陵園呈長方形,東西長40 米,寬20 米,以東西並排的雙墓為中心。兩墓相隔0.61 米,東西兩側各鋪有寬24 米,長40 米的3 層長方形大台階。大台階間的高度從上到下分別為1.2 米、1.4 米,在大台階正面及兩旁共設了4 處小台階連通。大台階下面是寬敞的小台階,一直延續到山下。從最下一層小台階到最上一層大台階的高度有15 米。
雙墓建在1 米厚的12 邊形石基之上,墓的東西北三面用花崗石壘成一圈高3 米的圍牆。玄陵居左、正陵居右,是由
恭愍王生前親自選定陵位並按同一規格營造的。墓高約6.5 米,對角直徑約為13.7 米,由於水土流失,正陵稍低於玄陵。墓邊圍以一圈12 角形屏風式石牆相護,石屏風上雕有荷花紋、方紋和12 地神像。屏風外又圍一圈與其平行的石欄桿,雙墓間有1.2 米寬的走廊連通,石欄桿外交錯地置放著石羊和石虎。
上數第一層大台階上有高4 米的望柱石,正中放著7.2 噸重的石供桌,桌面上雕有細膩優雅的荷花紋和鬼面紋;第一層與第二層大台階之間正面的兩處小石階前分別有一幢石燈。第二層大台階的左右兩側邊緣立著4 尊文官雕像,第三層大台階與其相對立著4 尊武官雕像,武官雕像頂盔掛甲,支劍挺立,威風凜凜,文官雕像則文質彬彬,這種造型生動的文武石像沿襲了從
前的陵墓雕刻式樣,具有這類紀念碑雕刻應有的威嚴莊重和裝飾效果,作為陵墓裝飾手法,成為後來李朝①陵墓裝飾的典範。
王陵內部用大盤石壘成,中間為墓道,再後是墓室,墓室東、北、西三面牆上各畫有12 地神像中的4 個神靈。天棚分北、南、東南三個方位各畫有北斗七星、三聖②和太陽。
恭愍王陵儘管體現著君王至上的封建意識,但它同時也是高麗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的象徵。雙墓規模宏大,形式豪華,設計考究,各種裝飾造型典雅,雕刻精細,整個布局和各個形象都繼承了前代的傳統並開闢了新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盜墓歷史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朝鮮時期,曾炸毀王陵,盜走許多珍貴遺物。朝鮮解放後,
恭愍王陵又得到重修,恢復了昔日的光彩。
註解
① 李朝:系1392 年由李成桂建立的封建王朝,國號朝鮮,首都漢城,1910 年滅亡。
② 三聖:朝鮮上古時期的三位聖人:恆因、恆雄、恆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