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縣誌(清同治版) 12卷,1冊,535頁。清嘉慶十四年至同治七年(1809~1868)恩施知縣張家鼎編纂。
基本介紹
- 書名:恩施縣誌
- 作者:張家鼎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535 頁
- ISBN:9787216097956
- 創作年代:清代
恩施縣誌(清同治版) 12卷,1冊,535頁。清嘉慶十四年至同治七年(1809~1868)恩施知縣張家鼎編纂。
恩施縣誌(清同治版) 12卷,1冊,535頁。清嘉慶十四年至同治七年(1809~1868)恩施知縣張家鼎編纂。1內容簡介記恩施縣事。分地理志、建制志、典禮志、官職志、學校志、食貨志、風俗志、選舉志、人物誌、藝文志、雜記志...
位於恩施老城中心的象牙山,原名象耳山、舵樓山。清同治版《恩施縣誌·山川》載:“象耳山在城內,一名舵樓山。明天順(公元1457—1464年)間,建元妙觀於上。學使吳白華改為象牙山。”後元妙觀改名玄妙觀,老百姓一直以觀名稱其地。
恩施文昌祠又稱文昌宮、文昌廟。在恩施市鰲脊山頂。為清代道教建築。據《恩施縣誌》記載,文昌廟原建於城南門外,嘉慶三年(1798年)移於今址。坐西朝東,為雙重檐歇山頂無斗拱磚木結構建築,東西長25米,南北寬15米,占地375平方米。
養蠶、舟車、音律都始於黃帝時代。因為他與養蠶有關,古人衣服用蠶絲製作,因此縫紉業立他為祖師爺,建廟祭祀。清代《恩施縣誌》有嘉慶本與同治本,成書時間早於宣統,對恩施軒轅宮無記。對軒轅宮遺址的考證研究,可補志書不足。
清嘉慶《恩施縣誌·倉廒》記載:"南市廓里社倉四處,地名南屯堡,朱沙溪、芭蕉村、落坡村,共谷四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三盒。"南屯堡現為高拱橋村金家院子,又叫屯堡院子,因姓金的人多叫成金家院子。為一橢圓形小山包,山上為十...
恩施縣誌(嘉慶版)卷九《孝友》載:“明·陳礦,施州衛人……礦性至孝,母遘疾,慮不起,乃旦夕拜禮,割左脅取肝方寸和粥進母,母疾遂愈。”這就是恩施城有名的割肝事母的孝子故事,這個故事也演繹了老城一個地名:割肝坡。...
鄭永禧(1866-1931),浙江衢縣人。祖籍福建,清初先祖為避耿精忠之亂,遷至衢縣。民國六年任恩施縣知事,在短短一年的任職期內,補刊同治版《恩施縣誌》,並就其訛誤撰成《施州考古錄》一書,為恩施州最早的一部區域性人文志。人...
《恩施縣誌》載:“張寶臣,鹹淳初知施州,開拓險徑,人皆便之。”張寶臣即張朝寶,寶臣一或為字,一或為號。位於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寬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麵鐫刻而成的。刻銘框高1.49米,寬1.85米。...
1933年他私資創辦《施鶴日報》,成為恩施近代第一家報紙;在此期間他曾致力於《恩施縣誌》的纂修工作。寫成《縣誌·地理志》一卷。1936年他在北京私資重印《恩施縣誌》(同治版)五百部,是為《縣誌》第一次活字鉛印本,賴以流傳至今...
12. [民國]洛陽縣誌略不分卷 一名《洛陽縣小志》,蘇從武纂修。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 13. [同治]恩施縣誌十二卷首一卷 (清)多壽修,(清)羅淩漢纂。清同治七年(1868)朱三恪校訂刻本 14. [民國]湘潭縣地理圖說 張先民編。
武聖宮始建於南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即1647年),為南明將軍何騰蛟督師興建,《恩施縣誌·藝文》(清同治版)何騰蛟著《關聖廟碑記》載:“……余偕忠貞營諸勛鎮,奉命督師……乃營中副將魏懷等適於施州建廟,鳩工落成,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