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記憶儲存和消除的神經微環路機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陸林擔任負責人的重大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懼記憶儲存和消除的神經微環路機制
- 項目負責人:陸林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重大研究計畫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情感和記憶環路的失調會引發一系列病理性記憶相關疾病,如創傷後應激障礙綜合徵(PTSD)等。目前在臨床中,基於記憶消退理論的暴露療法常用來治療PTSD等精神疾病,但療效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理性記憶會重現。其關鍵原因在於該療法只是抑制了原有的記憶,並沒有徹底消除病理性記憶。因此探索調控恐懼記憶消退的神經環路,發展新的可消除記憶的心理學範式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我們前期研究發現非條件性線索喚起-消退心理學範式可以消除恐懼記憶,同時我們還發現在睡眠中可發生記憶的消退,但是其神經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我們擬通過在體多通道記錄、可視化記憶標記及微環路示蹤等技術探索喚起-消退模式消除恐懼記憶的神經編碼機制;同時套用睡眠腦電,光遺傳和神經影像學等技術,結合動物和人體研究,探索睡眠與清醒狀態下恐懼記憶消退神經微環路機制的異同,進而綜合記憶喚起-消退和睡眠記憶消退範式的優勢,發展有效的無創記憶消除範式。
結題摘要
創傷後應激障礙綜合徵(PTSD)和藥物成癮等被認為是認知和情感的失調引發的病理性情感記憶,消除這種強烈而持久的病理性記憶是疾病治療的關鍵。然而目前在臨床中,基於記憶消退理論的暴露療法療效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理性記憶會重現。因此探索調控病理性記憶消退的神經環路,發展新的可消除記憶的心理學範式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本項目運用記憶再鞏固與消退的原理,按照申請書中的研究目標開展了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包括:(1)發現前額葉皮層的蛋白激酶 C 家族成員 PKMζ 以及背側海馬的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在長時程恐懼記憶的維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PTSD等疾病提供了潛在的干預靶點;(2)提出了消除病理性記憶的新範式—非條件性刺激喚起聯合消退訓練或者普萘洛爾干預病理性記憶的新範式,並在動物實驗和吸菸者中均發現該範式可破壞尼古丁相關記憶,顯著降低心理渴求;(3)首次闡釋了條件性刺激喚起和非條件性刺激喚起激活病理性記憶的神經元集群圖譜,為病理性記憶操控範式提供了理論支持;(4)發現睡眠剝奪對腦默認網路的功能連線有可分離作用,並提出睡眠狀態下利用視覺相關線索的再暴露消除負性情緒記憶的新方法,為臨床上消除病理性記憶提供新的思路。這些成果探索了病理性記憶喚起和消退的神經機制和干預策略,為治療藥物成癮和PTSD等精神疾病提供了新型治療途徑。本項目執行期間在JAMA Psychiatry、Nat Commun、Biol Psychiatry、J Neurosci 等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3篇,其中IF>10的有4篇。項目負責人陸林教授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出站博士後2名,畢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