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特性
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48.7天,比對照F優498短1.2天。株高116.0厘米,穗長24.5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5.2萬穗,每穗總粒數206.4粒,結實率86.5%,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兩年分別為4.7、4.75,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抽穗期耐熱性7級,耐冷性5級;感稻瘟病,抽穗期耐熱性較差,耐冷性中等。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6%,堊白粒率16%,堊白度2.6%,直鏈澱粉含量15.1%,膠稠度80毫米,長寬比3.1,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28.4天,比對照
豐兩優四號短5.1天。株高123.7厘米,穗長24.7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6.4萬穗,每穗總粒數203.8粒,結實率82.7%,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兩年分別為3.1、3.1,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9級,抽穗期耐熱性7級;中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抽穗期耐熱性較差。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0%,堊白粒率19%,堊白度2.8%,直鏈澱粉含量14.8%,膠稠度78毫米,長寬比3.1,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
產量表現
2017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水稻聯合體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7.31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3.33%;2018年續試,平均畝產631.04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3.7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9.18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3.53%;201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4.45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3.46%。2017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水稻聯合體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20.87千克,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24%;2018年續試,平均畝產639.55千克,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99%;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0.21千克,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62%;201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9.77千克,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4.07%。
栽培要點
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1.適時播種。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和淺丘平壩地區,在3月上旬播種;深丘和400~600米的低山區,在3月中旬播種;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區,3月底播種。用地膜覆蓋濕潤育秧或旱育拋秧,畝用種量1.0千克。2.中苗移栽,栽足窩苗數。秧苗4.5葉左右移栽,畝植1.0~1.5萬穴,低海拔或高肥田1.0萬穴左右,中海拔地區1.2萬穴左右,高海拔或低肥田1.5萬穴左右,每穴栽2~3粒穀苗。3.採用“重底早追”、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鉀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鉀肥50%作底肥,50%作穗粒肥。追肥應在移栽後7~10天后及時施用。4.綜合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紋枯病和
白葉枯病,按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防治稻飛虱、一代和二代螟蟲。在抽穗前10天左右防治一次紋枯病。稻瘟病常發區在破口期防治一次稻瘟病。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1.適時播種,秧齡為25~30天。2.插植密度23厘米×23厘米,叢插1~2粒谷。3.畝施純氮10千克,氮、磷、鉀比例為1.0:0.6:1.0。4.水管採取淺水促櫱、適時烤田、有水抽穗、濕潤灌漿、後期乾濕交替。5.中後期應控氮防倒伏,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注意抽穗期避開高溫熱害。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貴州省(武陵山區除外)、雲南省的中低海拔秈稻區、重慶市(武陵山區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區、陝西省南部等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稻瘟病重發區不宜種植。適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區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區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長江流域稻區以及浙江省中稻區、福建省北部稻區、河南省南部等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