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詞二首

《怨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崔國輔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女主人公發現前朝皇帝賜予的舊羅衣,回憶青春往事,感嘆年華變換、晚景淒涼,揭示了宮女見棄、朝不保夕的悲慘命運;第二首詩寫女主人公見眼前桃李疏,芙蓉落,導致思緒繁亂,織錦難成,反映了古代社會女子的可憐遭遇。這兩首詩通篇都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都是採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女子的可悲命運及這一制度的腐朽和罪惡,也是作者借寫怨詞感慨個人身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怨詞二首
  • 作品別名:怨詞兩首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崔國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怨 詞 二 首
  • 其一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 其二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羅衣裳: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⑵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這裡泛指古代君王,非確指。
⑶著(zhuó):穿。
⑷樓頭:一作“樓前”。
⑸芙蓉:荷花的別名。《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⑹織錦:即織錦以寄相思之意。這裡用蘇蕙織回文璇璣圖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十六國時前秦秦州刺史竇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蘇蕙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皆成章句,詞甚悽惋。後人稱之為“迴文錦”、“璇璣圖”。圖共八百餘字,可讀成詩二百餘首,或雲七千九百餘首。
⑺蛩(qióng)聲:蟋蟀的鳴聲。唐白居易禁中聞蛩》詩:“西窗獨闇坐,滿耳新蛩聲。”

白話譯文

其一
我有一件輕羅質地的衣裳,還是秦王在世的時候製作。
多少次在春風中翩然起舞,秋季到來天涼不能再穿著。
其二
樓閣前面的桃李已經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漸凋落。
思緒煩亂而織錦尚未成匹,蟋蟀鳴聲卻陣陣傳入羅幕。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託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託諷刺之意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一
這首詩很像戲劇的獨白。它能使人想像到比詩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約剛剛翻檢過衣箱,發現一件敝舊的羅衣,牽惹起對往事的回憶,不禁黯然神傷,開始了詩中所寫的感嘆。
第一句中的“羅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宮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歲月的一段經歷。封建宮廷的宮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歡心,常獲賜衣物。第二句說衣裳是“秦王在時”所作,這意味著“秦王”已故,又可見衣物非新。唐詩中常以“漢宮”泛指宮廷,這裡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後兩句緊承前兩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說羅衣曾伴隨過宮女青春時光,幾多歌舞;第四句語意陡然一轉,說眼前秋涼,羅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兩句對比鮮明,構成唱嘆語調。“不堪”二字,語意沉痛。表面看來是嘆“衣不如新”,但對於宮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麼,向來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白居易繚綾》)。可見這裡有許多潛台詞的。劉禹錫的《秋扇詞》,可以作這兩句詩的註腳:“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可見詩中對羅衣的悼惜,句句是宮女的自傷。“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華的變換。“為舞春風多”包含著宮女對青春歲月的回憶。“秋來不堪著”,則暗示其後來的淒涼。“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謂:正因為有昨日寵召的頻繁,久而生厭,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這二者並無因果關係,細味其中卻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李白妾薄命》)之意,“為”字便寫出宮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這首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衣和人之間是“隱喻”關係。這是此詩的藝術特點。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此詩的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的類似之處,構成確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作人權利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其二
這首詩通篇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由“織錦”這個典故可知,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位思婦,其丈夫或遊宦,或征戍,不必坐實。她感嘆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這是思婦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像這位少婦,獨坐幽閨,愁眉深鎖,凝神呆望著樓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經紛紛落下,花疏葉繁,大好春光即將逝去,這就增添了她許多愁緒。次句寫秋天。池塘之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黯然凝望,惆悵無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謂織錦以寄相思,然思極恨極,致使思緒繁亂,未能織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顧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結情,用蟋蟀鳴聲入於深閨羅幃來渲染秋夜淒涼的氣氛。在古詩詞中,蟄聲往往同織婦聯繫在一起,且多寫夜間悲愁。如姜夔齊天樂·蟋蟀》云:“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陸龜蒙《子夜變歌三首》云:“蟋蟀吟堂前,惆悵儂愁。”秋涼已屆,萬戶搗衣,又是最為關情之事;歲雲將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也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除第三句用典為情語之外,共他三句皆為景語。然而卻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體,妙合無垠。在結構方面,首句寫春,次句寫秋,兩句結合,暗示春秋代序,年華轉換,遲暮之感,相思之殷,盡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總括全詩,意在言外,餘韻悠然。

名家點評

元代楊士弘《批點唐音》:作怨辭者多矣。未有如此篇者。
明代高棅《批點唐詩正聲》:讀此細末,一唱三嘆,即令臨氣灑泣者,未必有此怨。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語意古。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怨在此句,不須終篇(“秦王”句下)。鐘云:“春風”、“秋來”,下字有意,感深(末二句下)。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此為舊宮人之詞,疑崔有所寄託也。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無限盛衰新故之感,從一羅衣上說來,便蘊藉,便委婉。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是樂府,不是絕句。絕句宜婉,樂府宜直,須分別觀之。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不言其人之失寵,而但言羅衣之不堪著,且推其不堪著之故於“為舞春風多”,轉若承恩頗久,合當棄置者。詩可以怨,此種足以當之。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此意甚矜貴,徒作先榮後捽解便淺。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寓感慨之意。
清代趙彥傳《唐絕詩鈔注略》:此代舊宮人寫怨也,紅顏零落,悲戚欲絕,只就舞衣說,含蓄不盡。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為舊宮人之辭,以“春”、“秋”替“今”、“昔”字,自負自憐,卻有意,極深妙。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宮怨詞,但以舊日舞衣不堪再著為言,而怨情自見。“春”、“秋”二字表今昔盛衰。“春風多”三字中包含舊情無限。

作者簡介

崔國輔,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開元(713—741)年間進士,官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部。天寶(742—756)年間貶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馬。詩以五言絕句著稱。其詩多擬南朝樂府民歌,寫宮閨、田園兒女之情,含思婉轉,風格清新活潑。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