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恥,還是傷之痛

性之恥,還是傷之痛

《性之恥,還是傷之痛》是2007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迪。本書在6個月內,比較全面、深入地追蹤探索6箇中國北方農村家庭披露自家女孩遭受家外性侵犯後13個月的家庭整體經驗。

基本介紹

  • 書名:性之恥,還是傷之痛
  • 作者:龍迪 
  • ISBN:10位[7563365168] 13位[9787563365166]
  • 類別:社會工作研究文本
  • 定價:¥39.80 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5-1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採用社會建構主義立場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家庭為研究單位,以系統—個人—文化(性別)—抗逆力多重視角為概念框架,通過民族志、家庭訪談、夫妻訪談、個人訪談、參與型及非參與型觀察等方法,分別在個人層面及關係層面收集資料。

編輯推薦

中國內地第一個兒童性侵犯的社會工作研究文本。
深描特定時空下的個人及家庭創傷經驗,解構中國鄉村社會流傳的“貞潔恥感”民間話語。
擴展西方主流學術傳統建構的個人心理病理專家論述;挑戰普遍存在的“責備個人及家庭”的文化實踐。
馬麗莊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主席)
龍迪的研究歷程充滿波折。她單人匹馬,到東北農村進入現場,困難重重。她氣餒過、沮喪過、憤怒過、悲傷過、無助過,也感受過無限的喜悅。她喜悅,因為研究歷程雖然荊刺滿途,她終於有效地與受訪家庭建立起互信關係,開始聆聽到孩子們的個人故事,也親身體驗到她們的家庭生活,感受到她們的能耐。
今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龍迪的研究成果得以出版。這本書凝結著她的心血和成就,實踐了一位年青學者的夢想——開始在中國內地發展家庭社會工作。
家庭社會工作是以家庭整體為服務對象,回應家庭面對困難所引發的家庭需要,以便提升家庭功能。專業評估與介入不能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更要針對整個家庭,針對影響家庭功能的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好的家庭社會工作需要兩個方面的專業知識:第一是評估家庭需要的知識,第二是有效專業介入的知識。龍迪所做的這項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鄉村社會的家庭在回應及應對兒童性侵犯事件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需要。這樣本土化的專業評估知識可以協助社會工作者,特別是專長於家庭社會工作及家庭治療的專業人員,在家庭評估時儘快理解遭受性侵犯的兒童及家庭的需要,而不必從頭開始。不過,我們在幫助那些受害兒童及家庭時,僅僅停留在理解層面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本土化的專業介入知識。但願龍迪繼續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推動和發展祖國的家庭社會工作,協助建立專業隊伍,裨益於求助的家庭。
陳向明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
眾所周知,這是一項很難做的研究。兒童性侵犯在當代中國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要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難度很大。如何進入現場,獲得兒童及其父母的信任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如何獲得“真實”的資料?如何知道獲得的資料是“真實”的?如何用合適的方式言說當事人的故事?本研究對他們到底有什麼用?——這些都是研究中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龍迪採用了社會建構主義立場的質性研究方法。就傳統意義上的“真實”問題而言,她的研究更加關注在特定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際和群際“關係”及其交往是如何建構出特定“真實”的。她與被研究者通過不斷的對話與協商,逐漸擴展了雙方原有對兒童性侵犯現象、對自身及他者的生存狀態以及對彼此關係的理解。這種擴展性理解反過來又改善了研究關係,進而又不斷擴展了雙方共識性理解的範圍。選擇社會建構主義立場的質性研究方法,還使她有可能在不傷害受害兒童及家庭的前提下,打開性侵犯這個敏感話題的“黑匣子”。
此項研究不僅在本體論、認識論上挑戰了傳統的研究範式,在倫理上照顧到被研究者的感受與利益,而且在方法論上超越了前人研究的局限性。當質性研究剛剛在我國系統介紹時,大家都非常興奮,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研究人文社會現象的工具。特別是對那些畏懼或討厭數字計算的人,質性研究方法似乎是一個從天而降的“救星”。但隨著塵埃落定,泡末散去,國人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質性研究是一個好的研究?僅僅對現象進行描述是一項好的研究嗎?如何將個人困擾與社會結構和歷史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如何將前人的理論整合到自己的經驗研究中,而不被這些理論所淹沒?如何從少數個人經驗和事件的分析中,提升出研究者自己本土化的理論線索?
而龍迪的研究可以說很好地回答了上述問題。雖然她關注的現象是6個女童及其家庭的經驗,但是她並沒有停留在對現象的簡單描述上,而是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將自己的研究與現有理論之間展開對話,從關注個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轉向關注建構這些心理現象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過程。她不僅對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評述,而且超越了以往研究採用個人心理病理視角、呈現直線因果邏輯的限制,從系統-個人-文化(性別)-抗逆力多重視角,探索了自家女孩遭受家外性侵犯的中國北方農村家庭經驗。她的研究在為我國的社會工作提供背景化、本土化的知識基礎的同時,也為我國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例。

作者簡介

龍迪,現任: 北京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家庭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國婦聯國際部反對針對兒童的暴力合作項目倫理審查委員會專家。專業及研究方向:家庭社會工作,家庭治療及心理治療,質性研究方法,文化與性別。
1981-1986 中國醫科大學口腔系,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6-1989 中國醫學大學醫學心理專業,獲醫學碩士
1989-1994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教育系,講師
1994-2000 中國青年報青春熱線督導,副研究員
1997-1999 參加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家庭治療)
2001-2005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篇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章 初步概念框架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篇 家庭故事
第五章 敬家:“這孩子不管不行了!”
第六章 沈家:“生活又有一股勁兒。”
第七章 李家:“眼前沒有一點亮兒。”
第八章 周家:“誰也不知道她心裡怎么想的。”
第九章 吳家:“孩子沒留後遺症。”
第十章 張家:“別提,慢慢就會淡忘了。”
第十一章 六家整體畫卷
第三篇 研究者的理解
第十二章 討論
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本人為尋找樣本撰寫的新聞稿件
附錄二 給家庭的邀請信
附錄三 知情同意書
附錄四 家庭經驗訪談提綱
附錄五 家庭觀察提綱
附錄六 研究過程的反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