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文學現場

思想在文學現場

《思想在文學現場》是韓偉創作的生態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4月。

該書以終南山生態美學研究為基礎,探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基礎和現實路徑。該書所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研究論域構成,包括:文學批評及其理論問題、當代思想視野中的文學研究、批評在文學現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思想在文學現場
  • 作者:韓偉
  • 類別:生態學著作
  • 字數:311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由作者近幾年來圍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以及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撰寫的系列專題性研究文章構成。該書旨在以思想的方式思考文學問題,並力求回到“文學現場”,回到歷史文化語境之中。該書所討論的問題,主要由三個研究論域構成:一、文學批評及其理論問題;二、當代思想視野中的文學研究;三、批評在文學現場。全書既強調歷史視野,又凸顯現實觀照。歷史和現實構成了作者思考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問題的思想自覺,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以及文學研究現狀的認知和價值判斷。

作品目錄

一 文學批評及其理論問題
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閱讀
文學批評的價值堅守與批評家的責任意識
科學性:文學批評必不可少的一個維度
論文學的“科學性”問題
當代馬列文論研究的“瓶頸”問題
回望先鋒:文學與記憶
二 當代思想視野中的文學研究
重塑中國文學的思想性——以新世紀十年文學為例
文學經典:一個必不可少的參照系
當代詩歌的經典化生成問題
返觀與重構:經典重拍的冷思考
文學地理學的問題意識與範式革新
浮華與虛無:問題視域中的奢侈品文學
回憶性敘事:60後作家的文革書寫
論農民工題材小說的“城市時空體”——以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為價值觀照
三 批評在文學現場
柳青文學的意義
文學何為與柳青文學創作的啟示
陳忠實文學的當代意義與《白鹿原》的超越性價值
在歷史與現實的細部尋找“生命的雕像”——高建群小說創作論
象徵與隱喻:阿來“山珍三部”的文化密碼
現實與隱喻:詩意的理解與哲性的沉思——評於曉威中短篇小說集《L形轉彎》
人性思考的焦灼與生命意義的彰顯——以反戰電影《雁南飛》和《全金屬外殼》為例
小說的難度——以馮玉雷的敦煌書寫為例
文化理想的尋蹤與歷史鏡像的呈現——評馮玉雷的敦煌書寫系列作品
“普世”況味的真誠表達與“蹉跎”生命的精神書寫——評弋舟的中篇小說集《劉曉東》
愛情的童話與精神的尋蹤——評徐兆壽的長篇小說《荒原問道》
信仰的固守與創作的回歸——評了一容的《掛在月光中的銅湯瓶》

創作背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人們無法用古今中外經典文學的標準來衡量今天的文學。在今天,文學出版可謂空前的繁榮,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大約3000部。如此龐大的長篇小說出版量,不盡人意之處在所難免。然而人們不能因為一部分作品,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的差強人意就否定整箇中國當代文學。當然,研究者和文學批評者,也可以就當前文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批評意見,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基於此,《思想在文學現場》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任何文學問題都源於現實問題,任何現實問題都蘊含著文學問題。文學反映現實,現實燭照文學。文學是時代的證言。文學就應該自覺地表達人類生存的困境,這種困境既來自於人類生命存在的“生存”問題,也來自於人類生命存在的“發展”問題。發展的極限追求衝擊著人類生存的底線,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積澱中形成的生存信念和發展理想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全球化”問題和“物化”問題。“全球化”一方面給人類提供了無邊的背景和宏大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讓人類備感渺小與虛無。“物化”問題直擊人的精神和心靈,物成為衡量和評價人的有效尺度,物成為文學的表征世界。
文學也應該自覺地反映當代社會思潮,在人類自我意識的文化表達中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與傳統社會重視“思想中的現實”大相逕庭的是,當代社會以強調多元、相對與虛無的方式消解了傳統的“絕對確定性”。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構成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深刻的文化危機。“英雄”謝幕與“神聖形象”的消解成為這個時代特徵,如果從文化層面上來說,就是“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精英文化的失落”。“扁平化”“平面化”“媚俗化”“市場化”成為時代文化的主題詞,文學也無可逃避地跌落到這個巨大的泥潭中。問題是,文學如何從這個時代的泥潭中跋涉出來,以一種理性的姿態來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李建軍在談到“中國當代小說最缺少什麼”這個問題時,他給出的最重要的答案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人物形象,缺乏可愛、可信的人物形象”。李建軍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談當代小說的缺失問題,是很有道理的。但筆者以為,文學社會責任問題同樣值得重視。小說在傳達文學意味的同時,也應該強化對“作為人類生活的當代意義的社會自我意識”的思考。文學社會責任是人們對於文學存在合理性的一種當然訴求,強調文學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其意義絕不僅限於文學領域,亦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先進文化的發展、民族優良傳統的弘揚以及“中國夢”的實現密切相關。
中國當代文學的時代使命,應該包含這些命題。一、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多元化的時代發展問題。作家對時代的感性直觀與理性把握,是文學的應有之意。當然在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方面,文學必須擺脫“時代”和社會的束縛,必須超越階級、性別、信仰以及族群的狹隘性,進而達到世界性和人類性的高度,否則,就很難成為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的經典作品,也很難對廣大讀者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二、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普遍的社會人生觀、價值觀。社會普遍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微,從中可以窺視出時代發展的氣息。三、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中國人民崇尚和平的願望。和平一直是中國人民最樸素最真誠的夢想。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和平”承載著太多的民族苦難和悲劇人生,尤其是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更能說明問題。中國人民歷來是嚮往和崇尚和平的,中國文學應該表達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深刻領悟。四、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和諧中國”。和諧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發展的共同基礎。沒有和諧就談不上發展與進步。文學是人類情感與精神的共同的場域,文學讓人們心潮激盪,感慨系之。文學不僅僅要反映和表達時代精神,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塑造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五、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個人夢與中國夢”。無數個“個人夢”就匯集成了“中國夢”。“中國夢”又是“個人夢”得以實現和起航的“精神場”。中國當代文學有責任也有義務表達“個人”與“國家”。六、中國當代文學應該表達“黨的時代旨意”。黨帶領人民擺脫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歷史,黨也正帶領著人民朝著偉大的“中國夢”闊步向前。人民的文學應該表達“黨的時代旨意”,成為時代發展的助推劑。
總之,“文學何為”是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應該沉重思考的一個問題。文學永遠也不會脫離它生成和反映的時代,文學的時代訴求是文學意義生成的重要內涵。文學反映時代,是時代發展演變軌跡的見證,是思想著的時代的鏡像。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思想在文學現場》
2018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2205-8

作者簡介

韓偉,文學博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山青年學者,甘肅省省級精品課程《美學》主持人。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藏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20多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10餘項課題。2010年獲得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二等獎,2011年獲得第十二次甘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2年獲得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獲得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一等獎。入選(第二批)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畫、入選陝西省第八批“百人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