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怔忡,為病名,首見於《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後人將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種,是指多因久病體虛、心臟受損導致氣血、陰陽虧虛,或邪毒、痰飲、瘀血阻滯心脈,日久導致心失濡養,心脈不暢,從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種病證,常和驚悸合併稱為心悸。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evere  palpitation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1.邪毒侵心、2.體質虛弱;3.痰飲內停;4.心陽虛弱;5.心血瘀阻
  • 常見症狀:心悸氣短,胸悶心痛,伴見發熱,惡寒,全身酸痛,咽喉腫痛,咳嗽,納少,便溏,肢體面部浮腫,脘腹痞滿等
病因病機,辨證施治,預防,

病因病機

1.邪毒侵心
正氣內虛,感受溫熱毒邪,心體受損,耗氣傷陰,或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閉阻血脈,日久內舍於心,心脈瘀阻,發為驚悸怔忡。
2.體質虛弱
先天心體稟賦不足,心脈不暢,氣血運行失常;或年老體衰,久病失養,勞欲過度,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心脈不暢而導致。
3.痰飲內停
素體陽虛或者久病傷脾腎陽氣,導致陽氣虛不能化水,水飲內停,上凌與心從而導致的驚悸怔忡。
4.心陽虛弱
久病體虛,損傷心陽,心失溫養,從而導致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止。
5.心血瘀阻
久病體虛或者日久傷及心陽從而導致心血阻絡,心脈不暢,導致氣血不能正常運行,發為驚悸怔忡。

辨證施治

1.邪毒侵心
證候:心悸氣短,胸悶心痛,伴見發熱,惡寒,全身酸痛,神疲乏力,咽喉腫痛,咳嗽,口乾渴,舌紅,苔薄黃。治則: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方藥:銀翹散加板藍根、大青葉等。
2.心脾兩虛
證候:心中剔剔不安,失眠多夢,神疲乏力,面色無華,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安神,補血養心。方藥:歸脾湯合炙甘草湯加減。
3.水飲凌心
證候:心中剔剔不安,伴見肢體面部浮腫,脘腹痞滿,納少,噁心欲嘔,小便不利等症,舌淡體胖有齒痕,苔白滑,脈弦滑。治法:化氣利水,振奮心陽。方藥:苓桂術甘湯加減。
4.心陽不振
證候:心中剔剔不安,動則尤甚,形寒肢冷,胸悶氣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法:溫補心陽。方藥: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
5.心血瘀阻
證候:心中驚悸剔剔不安,心痛時作,面色晦暗,口唇青紫,伴見神疲乏力,兩脅脹痛,舌暗,有淤斑,苔薄,脈澀或者結代。治法:理氣通絡,活血化瘀。方藥:桃仁紅花煎合丹參飲加減。

預防

此病在臨床上常因久病遷延不愈導致心中剔剔不安等症狀,常見於心臟有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在平常,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體力勞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大喜大悲,及時檢查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等相關檢查,發生以上症狀應及時就診,避免貽誤病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