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跳墨脫
- 出品時間:2003年
- 出品公司:內蒙古電影製片廠、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 製片地區:中國內地
- 製片成本:300萬元
- 導演:哈斯朝魯
- 編劇:王曉鷗
- 類型:劇情
- 主演:孫敏,博弘,旺姆,多布傑,小果達,李明
- 片長:98分鐘
- 上映時間:2004年1月8日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劇情介紹,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介紹
上海某報王記者(孫敏 飾)來到西藏,採訪上海某廠78歲的退休職工杜勝老人,他在西藏墨脫,這個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裡辦起了希望國小。路上同行的有國小校長(多布傑 飾)、校長剛畢業的女兒央宗(旺姆 飾)、來自上海的女醫生李麗婷(博弘 飾)等10人,在杜勝老人曾走過的路上,他們歷盡艱辛和坎坷。途中雖然沒有杜勝老人,但老人的身影卻無處不在。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王記者演員:孫敏上海某報的記者。第一次去西藏,任務是採訪上海某廠78歲的退休職工杜勝老人徒步走進墨脫辦希望國小的事跡。在去墨脫的途中,他結識了門巴族校長、女大學生央宗和女醫生李麗婷等10人。他們一路上經歷了體能不支、雪崩、沼澤地、山體滑坡、湍急的河流等困苦的境地,沿著一位年近八旬老人所走過的路走進了墨脫。
- 李麗婷演員:博弘上海某醫院的心臟專科醫生。由於陳真在她的醫院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兩年都沒有去醫院檢查;院長命令她一定要追訪到陳真,出於醫生的職業道德,不得不硬著頭皮加入到王記者等人的行列中。
- 小果達演員:小果達15歲的門巴男孩。樸實、善良、真誠。他同其他腳夫一起,為了生存下去而奔波於外界於墨脫的生死線上。他渴望讀書,對知識和書本的嚮往使得他在王記者卸貨時偷了一個書包。在李麗婷深陷沼澤而失去鞋子時,將心愛的鞋子送給了李醫生,而自己卻套上一雙露出腳趾的破鞋。在懸崖峭壁上,為了救失足的王記者而墜下了萬尺深崖。
- 央宗演員:旺姆校長的女兒,拉薩師範學院畢業的女大學生。不想回家鄉教書,想去上海讀音樂學院,後來她在大家的感召下選擇回墨脫當老師。
- 包工頭演員:李明沾滿金錢欲的包工頭。帶領著一群腳夫,常年累月奔走在墨脫與外界的生命線上,為了自己,也為了大家的生存。在手下腳夫的老婆生孩子後,他竟自己背起沉重的貨物,提前給那個腳夫結了工資,還額外給了他三百塊“獎金”。他與小果達之間有些矛盾,但是在小果達喪命高崖時,他卻痛哭流涕,傷心不已。
- 校長演員:多布傑杜勝老人希望國小的校長,央宗的父親。為了學校和學校的孩子們,他忍痛逼迫女兒放棄走出大山、考音樂學院的夢想。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類別 | 歌曲名稱 | 演唱者 |
---|---|---|
插曲 | 《金鑰匙之歌》 | 達娃央金、拉姆措 |
音樂原聲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2002年9月上旬,全體演職人員趕到拉薩,由於許多人初次進西藏,高原反應強烈,尚未出師就病倒幾個,天天掛點滴。
-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臨時加了一場王記者跳進河水的戲,使扮演者孫敏幾乎凍僵。
- 該片是旺姆第一次出演電影,當時只有14歲的她離開家鄉遠赴墨脫,在艱苦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不但被螞蝗咬,連雪崩都經歷過 。
- 旺姆在與多布傑拍攝夜晚父女聊天的戲份時,因為當晚現場布景時間太長,竟然睡著了,導演叫她的時候,她習慣性地像在家裡回答媽媽一樣,脫口而出“再睡五分鐘”。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獎者 | 獲獎/提名 |
---|---|---|---|---|
2003年 | 中宣部第9屆“五個一工程獎” | 作品獎(電影) | 《心跳墨脫》 | 獲獎 |
2004年 | 第1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秀故事片獎 | 《心跳墨脫》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98年,解放日報發表《背一座學校過雪山》,報導上海印鈔廠離休幹部陳正徒步走進西藏墨脫縣,為那裡的門巴族孩子建一座希望國小的事跡。此後,該報記者王曉鷗先後三次進藏深入生活,採訪陳正,繼報告文學《直面墨脫》之後,完成了電影劇本《心跳墨脫》。
該片的劇本經過8次易稿,於2002年8月定稿,9月上旬,全體演職人員即趕到西藏開始拍攝,期間他們在墨脫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上拍攝了6天。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影片氣勢龐大,卻沒有採用電腦合成技術,而是採用了一種相當真實的而又危險的拍攝方法。這部影片的真諦在於人們用生命譜寫出這段艱辛的旅程上所發生的動人的故事。少數民族的藝術性和豐富的創造力,使其成為一部力作(前日本電影評論協會會長佐藤忠男評)。
負面評價
《心跳墨脫》顯然是一部回憶式的影片。但頻頻使用“閃回”,其實是危險的,比如影片自己說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必要——反而畫蛇添足。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姓王的男記者,他是旁白的敘述者,從正面角度敘述了整部影片。可以感覺到,編劇試圖用“在路上”的故事講述模式,跳出常見的直面講述(或曰歌頌)杜老人的模式。不過,故事模式雖然講究,但是在具體講述的時候依然直白得很。於是乎,對於故事講述模式的追求和努力前功盡棄。影片的細節是很好的,也有很多突破,但是如果細節過多,戲劇性太足,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過猶不及(《江南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