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葉虎耳草(中藥材)

心葉虎耳草(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心葉虎耳草,為多年生草本,高16-36厘米。莖中部以下無毛,上部被黑褐色短腺毛。基生葉和莖中下部葉心形至卵狀心形,長1.6-4.5厘米,寬1.1-3.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褐色長柔毛(有時具腺頭),葉柄長0.7-6厘米,背面和邊緣具褐色長柔毛(有時具腺頭)。上部莖生葉卵形至披針形,長1.3-3.2厘米,寬0.5-1.65厘米,先端急尖或稍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腹面被腺柔毛或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腺柔毛(最上部者邊緣具長腺毛,並雜有短腺毛)。

別名:岩耳巴、反背紅、紅岩草、蒙自虎耳草大虎耳草、心葉蒙自虎耳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mengtzeana Engl. et Irmsch. var. cordalifolia Engl. et Irmsch.。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6-36厘米。莖中部以下無毛,上部被黑褐色短腺毛。基生葉和莖中下部葉心形至卵狀心形,長1.6-4.5厘米,寬1.1-3.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褐色長柔毛(有時具腺頭),葉柄長0.7-6厘米,背面和邊緣具褐色長柔毛(有時具腺頭);上部莖生葉卵形至披針形,長1.3-3.2厘米,寬0.5-1.65厘米,先端急尖或稍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腹面被腺柔毛或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腺柔毛(最上部者邊緣具長腺毛,並雜有短腺毛),葉柄長0.1-1厘米,具褐色長腺毛。
聚傘花序長3.5-15厘米,具4-13花;花梗長0.5-2.5厘米,被黑褐色短腺毛;萼片在花期反曲,卵形、近橢圓形至近長圓形,長3-4毫米,寬1.7-2.1毫米,先端鈍圓,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黑褐色短腺毛,3脈於先端不匯合;花瓣黃色,橢圓形至狹卵形,長6-7.5毫米,寬2.5-3.6毫米,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稍心形至圓形,具長0.5-1毫米之爪,3-5脈,側脈旁具(6-7)痂體;雄蕊長4.5-5.5毫米,花絲鑽形;子房近上位,卵球形,長2.5-3毫米,花柱2,長1-1.5毫米。染色體2n=48。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 500-4 300米的林下、林緣和山坡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寶興。

分布範圍

產四川(寶興、鄉城)和雲南(巧家、大理)。

主要價值

醫藥價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麻疹高熱,咳嗽,支氣管炎皮膚過敏月經不調產後腹痛。還可治吐血,咯血,外傷出血,中耳炎,乳腺炎,腮腺炎,濕疹,燙火傷,毒蛇咬傷,凍瘡潰爛等症。
心葉虎耳草
心葉虎耳草
性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紅糖為引,或燉雞吃。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