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
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生茲比格涅夫・萊利加(Zbigniew Religa)帶領他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波蘭史上第一次成功的
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
在波蘭,心臟是一種“神聖遺物”,心臟移植屬於“倫理的模糊範疇”,即使雷力加的恩師,那位送雷力加留學並引起他雄心壯志的斯特科沃斯基教授也不敢涉足這一領域;而醫學倫理委員會是由一班抵制心臟移植手術的迂腐老朽構成,更不會同意他拿人來試驗。不僅得不到專業人士的支持,甚至在普通人那裡他也只能得到“懷疑”,因為心臟一旦出了大問題,就是生死由命的事,在波蘭它就是“神”的問題,一個心臟外科醫生如何跟“神”較勁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Zbigniew Religa | Tomasz Kot | |
Marian Zembala | Piotr Glowacki | |
Andrzej Bochenek | Szymon Piotr Warszawski | |
Anna Religa | Magdalena Czerwinska | |
Romuald Cichon | Rafal Zawierucha | |
Nurse Magda | Marta Scislowicz | |
Nurse Krysia | Karolina Piechota | |
以上信息參考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講述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生茲比格涅夫·雷力加(Zbigniew Religa)故事的電影。由於不是波蘭人,我對這部電影無法產生太多的情感,但在觀影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尤其是技術與人性。
雷力加想在波蘭開展心臟移植手術,但困難重重。影片對此刻畫的重點並沒放在技術上,而是倫理上。因而,在影片中,雷力加成為一種挑戰遊戲規則的人,總是被人不理解。在波蘭,心臟是一種“神聖遺物”,心臟移植屬於“倫理的模糊範疇”,即使雷力加的恩師,那位送雷力加留學並引起他雄心壯志的斯特科沃斯基教授也不敢涉足這一領域;而醫學倫理委員會是由一班抵制心臟移植手術的迂腐老朽構成,更不會同意他拿人來試驗。不僅得不到專業人士的支持,甚至在普通人那裡他也只能得到“懷疑”,因為心臟一旦出了大問題,就是生死由命的事,在波蘭它就是“神”的問題,一個心臟外科醫生如何跟“神”較勁呢?所以,諸如“你不能強求誰的生死,心臟不會聽你的話”的安慰語也總在考驗著他的耐心和意志。此外,一旦手術失敗或者手術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雷力加還要應付來自媒體的指責,它們認為他拿人的性命去試驗,是“為了出名”,甚至因此官方直接給他下達不得再次試驗的通知:“雷力加,你並不是上帝,別繼續殺人了,你的野心已經蒙蔽了你的良知。”官方的命令卻充滿著如此強烈倫理譴責,可想而知,雷力加開展心臟移植手術的壓力有多大了。
雖然困難重重,但他並非孤軍奮戰,他有很好的團隊,有忠誠的隊友,還有那位在波蘭開展心臟移植手術的先驅簡·摩爾教授。在“山雨欲來風滿樓”般的譴責聲中,摩爾教授公開在媒體支持他:“不帶著創新的勇氣前行,你就只能原地踏步。”如此支持雖彌足珍貴,但不能解決雷力加真正的問題。雷力加遇到的最大困難或者說痛苦是,他必須忍受在他手術刀下死亡的病人的折磨。雖然“顛覆遊戲規則的人能得到快樂”,但對於一位有良知的醫生來說,這一點真的不適用,因為他每次碰到手術失敗,即使並不是他的錯,他也會喝得濫醉如泥。這是一種良心的譴責,每一次的譴責又可能成為他再次動刀的恐懼之源,雖然影片沒有刻畫雷力加的這一面,但惡性循環的恐懼心理應當是情理之中的。
能認識這一點,也真正幫他解決了這一問題的人,仍是簡·摩爾教授。他在彌留之際才點出雷力加的問題,或許摩爾教授一直在等待他自己醒悟,然而沒有時間了,摩爾教授問他可知問題在那兒,雷力加的所有回答,有技術層面的,也有倫理方面的,都被他否定了,最後,他說:“這關乎人性,對於醫生來說,成功和失敗同等艱難,醫生應當充滿人性。”似乎一語點醒夢中人,雷力加立馬去找小女孩艾伍卡的母親道歉,雖然,艾伍卡的死不是他的錯,死者母親似乎也明白這一點,但她仍然欣賞這遲來的道歉,因為她說“是上帝的自由安排吧!”以此寬慰雷力加。這就是人性。一位仁慈的醫生知道道歉,才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有道歉,就有寬恕,有寬恕,心才能自由。果然,雷力加接下來的心臟移植手術獲得巨大突破,他成功地幫第四例病人延續了7年的生命。
摩爾教授點出了“技術和人性”的話題,其實是一個重大的倫理問題,即什麼樣的技術是人性的,又怎樣實施技術才是人性的?醫學倫理委員會一個成員的話似乎解答了這個問題:“你會願意在一個孩子身上做實驗嗎?我不知為什麼你一個心臟病學家,會認為自己是上帝。”換句話說,你要是具備上帝一樣的仁慈之心,你就可以操作這項技術,即使它是針對一個孩子的。顯然,技術本身不是問題,問題仍在於人。——來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