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心碎”產生胸痛、憋氣、神經質 “心碎”是對悲傷者的一種最古老的隱喻。在敘述失去親人或者失戀的感覺時,人們常用“心都碎了”來形容。如今,“心碎”不再是詩人和哲學家經常用的辭彙,而是成為了一種病症的學名。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月10日刊載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亨特·錢皮恩等人的一篇文章,將由悲痛或震驚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和呼吸短促等一些類似於心臟 病的症狀稱為“心碎綜合徵”。
簡介,“心碎”帶來的綜合徵,發現,理論依據,與心臟病的區別,背景知識,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悲傷,產生的種種原因,生理解釋,
簡介
病症
錢皮恩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1999年至2003年間共接治了19名急診患者,這些病人出現了胸痛、憋氣等症狀,與心臟病發作時的症狀相似,但與心臟病患者不同的是,在臥床休息和接受少量治療後,他們就康復了。
這些患者基本上全都是已絕經的老年婦女。她們患病的原因包括丈夫、父母或孩子等親人去世所帶來的巨大悲痛或者遭遇車禍、搶劫等造成的嚴重驚嚇,以及激烈爭辯、出庭和公眾演講等緊張帶來的強烈刺激。通過磁共振等檢查顯示,她們並沒有患心臟病。
“心碎”帶來的綜合徵
現代醫學早已證明了人的精神、思維只由大腦控制,與心臟並無直接聯繫。但是,心臟與人的心理究竟有無關聯呢?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心碎綜合徵”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中醫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如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
在現代社會更見到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顯著增多,不少學者提出醫學模式應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謂之心身疾病,我們這裡所討論的“心碎綜合徵”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心身疾病。
“心碎綜合徵”的發生與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因素。美國學者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現為急躁,易衝動,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等;B型性格為從容不迫,耐心容忍,不爭強好勝,會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綜合徵”。
“9·11”事件之後,研究者訪問100名遇難者的遺族。結果發現,這些悲傷者在某一時段中會有肉體上痛苦的感覺,覺得喉嚨變緊乾燥、呼吸困難、需要嘆氣、腹部覺得空空的、肌肉無力、並有心痛緊張的感覺。根據許多有關悲傷者的研究結果,悲傷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會因悲傷過度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心愛的人死後的六個月內。喪親所致的分離焦慮首先會使悲傷者感到虛弱。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喪夫者經常出現神經質、憂鬱、害怕會發瘋、持續的恐懼、夢魘、失眠、工作能力減退和疲勞等症狀。他們有時也會抱怨頭痛、暈眩、失神、消化不良、嘔吐、心臟急速跳動、胸口疼痛。
發現
最早刊登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載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亨特·錢皮恩等人的一篇文章,將由悲痛或震驚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和呼吸短促等一些類似於心臟病的症狀稱為“心碎綜合徵”。
錢皮恩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1999年至2003年間共接治了19名急診患者,這些病人出現了胸痛、憋氣等症狀,與心臟病發作時的症狀相似,但與心臟病患者不同的是,在臥床休息和接受少量治療後,他們就康復了。
這些患者基本上全都是已絕經的老年婦女。她們患病的原因包括丈夫、父母或孩子等親人去世所帶來的巨大悲痛或者遭遇車禍、搶劫等造成的嚴重驚嚇,以及激烈爭辯、出庭和公眾演講等緊張帶來的強烈刺激。通過磁共振等檢查顯示,她們並沒有患心臟病。
理論依據
中醫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如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節功能紊亂而致病。
在現代社會更見到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顯著增多,不少學者提出醫學模式應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謂之心身疾病,我們這裡所討論的“心碎綜合徵”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心身疾病。
“心碎綜合徵”的發生與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因素。美國學者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現為急躁,易衝動,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等;B型性格為從容不迫,耐心容忍,不爭強好勝,會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心碎綜合徵”。
“9·11”事件之後,研究者訪問100名遇難者的遺族。結果發現,這些悲傷者在某一時段中會有肉體上痛苦的感覺,覺得喉嚨變緊乾燥、呼吸困難、需要嘆氣、腹部覺得空空的、肌肉無力、並有心痛緊張的感覺。根據許多有關悲傷者的研究結果,悲傷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會因悲傷過度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心愛的人死後的六個月內。喪親所致的分離焦慮首先會使悲傷者感到虛弱。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喪夫者經常出現神經質、憂鬱、害怕會發瘋、持續的恐懼、夢魘、失眠、工作能力減退和疲勞等症狀。他們有時也會抱怨頭痛、暈眩、失神、消化不良、嘔吐、心臟急速跳動、胸口疼痛。
與心臟病的區別
心臟病一般會給病人留下永久的傷害,其病情不易好轉;而“心碎綜合徵”病人的心臟不會受到永久傷害,通常在接受住院治療,並經過臥床休息後,病情可以好轉。
負責研究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臟專家亨特·錢皮恩解釋,當遇到過量或突如其來的“情緒壓力”時,身體會釋出大量腎上腺素及其他化學物質,並流入血管。這些物質對心臟來說儼如毒素,會影響肌肉正常活動,或令毛細血管收縮,減弱心臟跳動能力,造成類似心臟病發的症狀。
他指出,過去曾有一名27歲婦人在獲悉壞訊息後出現“心碎綜合徵”,一度垂危,但因醫護人員沒有分清楚,把她當作心臟病人處理,還準備為她進行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幸虧手術前主治醫生搞清了病症,病人亦於3日後完全康復出院。美國心臟協會前主席雪莉·史密斯博士說,根據這項研究,更多的急診醫生和心臟病醫生在醫治那些胸痛病人時將會考慮這個新命名的“心碎綜合徵”。
背景知識
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悲傷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遭受許多無法避免的悲傷,例如: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兒女的死亡或離異,離開你所喜愛的工作或朋友,失去身體的健康,失去寵物,甚至失去未來的美夢等,都會帶給你或周圍的人傷感哀慟。悲傷在英文裡有:Bereavement、Grief 、Mourning 三個字,其意略有不同。Bereavement 是陷入失落時的一種狀態。Grief 是指一個人遭遇失落或被奪去心愛的人或物時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憤怒和罪惡感的感覺。更正確地說,你若沒有被奪去或喪失你心愛的人時,你就不會有悲傷。但是被奪去或喪失心愛的人或物時,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表現出悲傷。Mourning 是指悲傷的公開表現,其表現方式與社會、文化和習俗有很大的關係。
產生的種種原因
大部分悲傷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比如恐懼、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伴隨這些悲傷情緒還有麻木、幻聽、幻覺、幻想、混亂、託夢等行為出現。喝酒或者服用鎮定劑之類的藥物、想辦法避開憤怒和悲哀的感覺都是悲傷者用以逃避痛苦的不健康策略。要幫助悲傷者認識到哀慟情緒和有關行為都是正常的,並鼓勵他們適度表達。
對某些人來說,悲傷卻是長期的疼痛,需要時間來療傷。例如:周年忌日、逝者生日和特別節慶等都可能引發人們的悲傷。可是悲傷者周圍的親友,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認知,常常期望悲傷者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和作息,導致悲傷者壓抑哀慟,使正常典型的急性悲傷變成複雜的慢性哀痛,這樣反而成為療傷的障礙之一。
生活中,誰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良情緒,善於控制和調節情緒的人,能夠及時消解、克服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傷害。“喜怒不形於色”,強行壓抑情緒的外露,會給人們的生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因為情緒中的聲調、表情、動作的變化,淚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心臟活動和血管、汗腺的變化,腸、胃、平滑肌的收縮等隨著情緒而變化,卻不受人們主觀意志的控制。那些表面上看來似乎控制住了情緒的人,實際上卻使情緒更多地轉入體內,給體內器官以損害。因此,不良情緒如果已經產生,就應當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千萬不要悶在心裡。
生理解釋
“暫時性左心室心尖氣球綜合徵”又稱為“心碎綜合症”的生理解釋,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遭受喪親之痛後產生了嚴重的情緒壓力的病人身上。大約有1到2%曾經被懷疑是罹患心臟病的人,到後來卻發現是得這種病症。會罹患“心碎綜合症”的多半是老年婦女,她們發生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類似急性心肌梗塞,但心臟在經過測試以後,卻發現並沒有冠狀動脈堵塞的情形,相反的,心臟的外觀看起來像氣球一樣,那是由於心臟底部收縮不當所引起的。倫敦帝國學院利用老鼠做實驗來摹擬類似的情況,研究顯示當腎上腺素釋放過量時,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也會發生改變,由原先的加速心跳改成減緩心跳,最終會導致心臟衰竭,但大多數的病患都能在幾天內或數周內完全康復。研究人員認為當身體在壓力下釋放出超高劑量的腎上腺素後,心跳的速度也會自動調整,以免因刺激過度而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