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秩序——倫理現象學研究》是2020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的秩序——倫理現象學研究
- 出版時間:2020年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606979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心的秩序:倫理現象學研究/康樂哲學文存》講述一種現象學心學研究的可能性,主要是在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和舍勒的感受現象學的背景下,也是在佛教唯識學和儒家心學的背景下的一個倫理學的探索嘗試,它意味著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人心中的道德律。
圖書目錄
編 現象學與倫理學
章 導論:現象學運動的基本意涵
節 “現象學”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 現象學的直接直觀與本質明察
第三節 現象學操作的具體步驟
第四節 現象學:在邏輯學與心理學之間
第五節 現象學:在實證主義與形上學之間
第六節 現象學:在思辨哲學與詩化哲學之間
第七節 現象學:在現象主義與本體主義之間
第八節 現象學對中國學術的可能意義
第二章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節 倫理學在胡塞爾現象學哲學中的位置
第二節 胡塞爾的現象學倫理學奠基工作
第三節 愛德華·封·哈特曼的道德意識現象學
第四節 耿寧的王陽明研究與良知現象學
第五節 理性道德與情感道德作為道德分別意識的兩個重要來源
第三章 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
節 三個來源的劃分與倫理學的定位
第二節 根據三個來源的劃分來考察倫理思想史
第三節 三個來源的道德意識之基本內涵
第四節 劃分道德意識三個來源的實際意義
第五節 尾聲
第四章 道德本能與道德判斷
節 概念的描述定義
第二節 道德本能
第三節 自然主義倫理學的基礎
第四節 道德和語言的平行性
第五節 道德生活的雙重依據
第六節 道德奠基關係
第二編道德衝突
第五章 從偽善現象看個體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分離
節 對“偽善”的一種理解
第二節 對“偽善”的另一種理解
第三節 歷史上的“偽善”現象
第四節 “偽善”的一般定義
第五節 個體內在倫理與社會外在倫理
第六節 偽善產生的基本前提
第七節 人為之善的根本
第八節 總結
第六章 良知:在“自知”與“共知”之間
——歐洲哲學中“良知”概念的結構內涵與歷史發展
節 引子:蘇格拉底的
第二節 良知作為善意
第三節 良知作為知識或意識
第四節 良知作為共知
第五節 良知作為自知
第六節 良知:在共知與自知之間
第七節 尾聲:真理與多數的問題
第七章 聆聽“靈異”,還是聆聽“上帝”
——以蘇格拉底與亞伯拉罕的案例為文本的經典解釋
節 引子
第二節 “靈異”作為內心的神旨
第三節 “上帝”作為外在的主宰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編 良知四端
第八章 “全球倫理”的基礎
——同情之心的現象學分析
節 作為全球倫理共識的“金規則”
第二節 儒家視野中作為“金規則”前提的同情心
第三節 西方視野中作為原本道德意識的同情心
第四節 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區分
第五節 從個體良知到全球倫理的轉變
第九章 道德能力的先天與後天
——羞惡之心的現象學分析
節 引論:羞感作為道德問題
第二節 對羞感的兩種劃分方式
第三節 羞感的先天性
第四節 羞感的後天性
第五節 先天形式與後天質料
第六節 羞感的個體性和社會性
第七節 生理羞感與心靈羞感
第八節 幾種羞感劃分之間的關係
第九節 羞感作為良知
第十節 小結:三個結論
第十章 崇敬與虔敬
——恭敬之心的現象學分析
節 語言學的解釋
第二節 思想史的回顧
第三節 現象學的分析
第四節 關於良知與知識之關係的思考
第十一章 “倫常明察”作為現象學的方法支持
——是非之心的現象學分析
節 “倫常明察”與“明智”
第二節 “倫常明察”與“義務意識”
第三節 “倫常明察”與“良知”
第四節 總結
第四編 倫理現象研究
第十二章 道德譜系學與道德意識現象學
——尼采與愛德華·封·哈特曼的倫理學思想
節 尼采的道德哲學思想
第二節 舍勒的現象學倫理學
第三節 愛德華·封·哈特曼的道德意識現象學
第四節 道德譜系與道德意識來源
第五節 道德意識分析的案例
第六節 結尾的說明:道德意識現象學工作的基本特質
第十三章 胡塞爾的倫理學講座與實踐哲學和精神科學的觀念
節 胡塞爾的倫理學思考
第二節 胡塞爾倫理學思想的來源
第三節 胡塞爾的戰前倫理學講座
第四節 胡塞爾的戰後倫理學講座
第五節 結語
第十四章 胡塞爾的“改造文”與“改造倫理學”
節 引論:“改造文”的緣起
第二節 胡塞爾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東亞
第三節 民族倫理與超民族倫理
第四節 倫理學與文化反思
第五節 五篇“改造文”的基本內涵
第六節 結尾的說明:改造的意願與哲學的地位
第十五章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再論
——尼古拉·哈特曼與倫常價值質料的現象學
節 引論
第二節 現象學倫理學的方法
第三節 現象學倫理學的對象
第四節 現象學的價值倫理學的基本要素
……